APP下载

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意义*

2022-12-18邢曼霞彭燕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医案中医学西医

刘 琰 邢曼霞 苏 晴 彭燕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1)

中医学专业旨在为中医学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促进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的特色、优势一般体现在临床上,其生命力就在于临床疗效[1]。中医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是中医的主干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为此中医学专业在培养中医人才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入贯彻“学经典、做临床”的思路,通过强化中医经典的教学,实现对中医临床人才的有效培养[2]。在传承、发展中医学的过程中,历代医学强化考证、校订、注释、研究中医经典著作,进而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发挥中医经典著作所具有的作用,并逐渐形成医经学派与经方学派。

1 中医经典教学的概念

中医经典教学主要是指围绕中医“四大经典”所组织的教学课程,在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1届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首次提出,并且在1960年第1版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出版说明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说法[3]。在全国中医院校所开设的经典课程中所采用的中医临床著作主要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因此本文也以这4门课程展开详细的讨论。

2 中医经典教学中的问题

2.1 中医思维模式建立不足 中医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医学生是否建立了中医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需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传统文化思维来看待宇宙,在看待疾病、健康时需要强化中医思维的运用。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就是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中医人才必须具备的,建立中医传统思维模式需要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精华[4]。但是,当前许多医学生尚不具备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点。第一,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现有教育体制侧重于数理化、自然科学教育,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导致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模式极具科学性、逻辑性,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时存在很大难度。第二,西医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中获得广泛应用,一般可以同时讲授中医、西医、基础课与外语课,而中西医课程的学时数基本相同,一旦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形成逻辑化、科学化的思维模式,则中医院校的学生在西医理论的影响下很难将中医思维模式建立起来[5]。第三,中医经典课程的内容不仅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但经典课程教学力度不够,相应地也很难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2.2 不够重视经典课程 当前,针对中医经典课程,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认识程度不一,一些院校独立开设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而一些院校只开设了部分经典课程或者合并经典课程,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让学生获得充分认识。第一,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仅需要学习中医课程,还需要学习其他诸多课程 ,诸如西医、基础、公共、外语等课程,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对中医课程进行压缩。第二,高校多集中在大四开设经典课程,这时许多医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考研复习、临床实习,而考研不涉及经典学科,临床实习又多接触西医,带教医生很少使用中医,因此学生极易出现“失经典、丢中医”的情况。第三,一些中医经典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一般比较重视做实验、做课题,而很难在临床中应用经典。

2.3 经典临床实习不足 针对中医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早在1997年6月就进行了科学的修订,将原来的3个二级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由此可见在中医临床中这3门学科至关重要[6]。历代医家将《伤寒杂病论》尊为“方书之祖”,尤其是关于外感、内伤杂病的论治,在《方剂学》教材中大约引用了1/3的经方,这远远超过其他著作,由此可见,在临床中经方的应用非常多。即便这门临床学科如此重要,除了在一些教研室单独设置了病区可利用中医药治疗疾病之外,诸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置了伤寒、金匮、温病等教研室,经典教学临床基地在全国各大中医院尚未设置,而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学生所学所看依然是西医治疗,中医院的临床医师在治疗一些疾病时也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方式,甚至不用中医方法,故一些学生尽管能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参与临床实习,但是在诊治疾病时并不能应用中医思维[7]。

2.4 经典教师缺乏临床经验 现如今,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的经典教师多从事经典教学工作而没有担任临床工作,临床经验缺失,经典课程教学的实际效用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第一,在经典教学中缺少临床基地,极易导致经典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第二,一些中医药院校在评定职称时往往会重视科研课题,促使大部分青年教师侧重于实验研究、科研课题,而很少有精力从事临床工作,从而不利于其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3 强化中医经典教学 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3.1 加强经典教学的力度 中医教学的灵魂就在于中医经典教学,这是组成中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帮助医学生强化中医理论的学习,建立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需要进一步加强经典教学的力度,根据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的实际情况可知,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公共课程学时数各自可以占到1/3[8],而4门中医经典课程的总学时在200学时以内,比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数少很多,甚至一些院校并不重视中医经典课程而将其设置为一门考查课,这种做法很难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经典教学的力度。第一,中医药院校有必要适当地增加一些经典课程学时,充分保证教学实践。第二,在大一适当地增设一些中医学基础课程,诸如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与中医药文化基础等,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更好地学习中医课程。

3.2 增加经典等级考试 中医临床根基就在于中医经典,这也是中医临床的必修课程,但是这些古籍由于年代比较久,文辞艰涩且文理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除了要做到熟悉、理解之外,还需要强化背诵,真正达到烂熟于胸和信手拈来的程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临床辨证施治。而学生在现有教育形式下,即便学习了经典课程,在期末考试以后也无法背诵那些经典条文,因此有必要建立经典等级考试制度。等级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背诵经典原文的熟练程度,旨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经典的兴致,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3 强医案辅助教学的应用 医案记载最早源于西汉,可以将患者病情、治疗经过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来,能够为他人学习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与医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医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诊治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经典内容[9]。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医案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学习历代医家所总结的临床经验,便于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做准备,实现对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为此,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医案辅助教学的应用。

3.4 开设经典临床基地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与临床密切相关,而检验医师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临床疗效。为此,有必要开设一些经典临床基地,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的灵魂就在于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教学、临床的重要内容,为将经典教学和临床结合,就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医经典的教学力度,唯有此才能帮助广大医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基础水平,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临床型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医案中医学西医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读中医医案应去伪求真*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奇症医案两则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