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游人”琐忆

2022-12-17张小荣

文史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父高寿

◇ 张小荣

2017年1月18日,家父张颔离我们而去,至今已五年多了。回想过往,记忆之零星散叶,每每念及,堪堪如画,心底充满敬佩与温存。兹将部分回忆摘录如下,与亲友共同缅怀。

一、不愁工作

家父说:“两千年前,在战国时期,我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因为认识战国文字。”也因此,人称家父“古游人”。

二、乐趣多多

家父曾对我讲:“我的工作研究是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天文学及古音韵学。对写毛笔字、作诗、刻章,只是乐趣而已。”实际上他的爱好还有许多,比如打乒乓球、踢毽子,但最喜欢的还是音乐。我小的时候,家父因工作调动,全家由省委迁至文庙,住在大成殿右侧偏后的四合院内。夏天,全家人在院中老榆树荫下乘凉,摆起方桌,倒上茶水,家父则弹起月琴教几个子女唱歌,记得有《渔翁乐陶然》《三弄》等几首。

三、不失礼数

家父心善、慈祥,但也有严肃的一面,若说错话办错事,他的批评很是严厉。一次我接了个电话,不客气地挂了,他问是谁打来的,我说:“有人要你给他写字,可连你的名字都说错了。”他呵斥道:“不论他是谁,都是找我的,你不应对人家失礼,好像咱家不懂礼数似的。你若不答应人家可婉言谢绝。再不可这样!”

四、俭以养德

家父一生勤俭,而且要求子女们生活上要“俭”,行为上要“检”,即要勤俭,检点。能吃的不挑,能用的不扔。还用猜灯谜的方式讲“儉”字:“一人站立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下坐。家中还有一两口,你说日子怎么过?”寓教于乐。

五、喜赠联语

我儿子结婚时,家父将小夫妻叫到身旁,送给他们一副对联作为结婚纪念物:“天地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昌。”小夫妻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孩,过“百天”时家父又写了一副对联:“重孙百日家庭旺,曾祖耄年福寿长。”

张颔写给孙儿孙媳的对联

六、寓教于典

2015年4月18日,全家人搬进万水澜庭小区新家,看到自己的卧室与旧家陈设相差无几,家父自言自语:“混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

七、书不离身

家父终生手不释卷,有躺着看书的习惯,一手捧书,一手执笔,边看边批注,眼困了点滴眼药水,休息养神后再继续。每遇不识之字或不解之词,当即查阅典籍,从不轻易放过,由此也教我查阅《中文大辞典》。

八、乐见“雪花”

九十大寿后,家父思维显衰,行动缓慢,早晚穿衣脱衣困难,行动依靠助步车,或依墙扶柜。我每天端水喂饭,早晚帮他更衣解带,十分了解他的心思。那年一冬未雪,天干气燥,为调节家父情绪,我买了纸雪花贴于窗户,家父脸上顿时洋溢起开心的笑容。

九、二十五孝

家父平时坐藤椅,头靠墙,我便买了个毡质汽车脚踏垫挂在墙上,以解决冷硬问题,家父说可在“二十四孝”中补一孝。

十、仁义胡同

张颔的书法作品

家父生前经常说起介休城“jia ban de nao huo huo”,实际上是“夹扁脑袋巷巷”,是一条两家盖房子留下的窄巷,在庙底街郭家巷附近,东西向,只能走一个人,二人对走就得侧身而过。他童年上学天天经过此巷,后来此巷叫成了仁义胡同。这里面有个缘由,说的是关于“张尚书回信”的故事,两户人家为盖房发生争执,一方给在朝廷任职的尚书写信,希能压制对方。尚书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感触颇深,造墙时让出一线,对方因此也让出一线,从此这条小巷叫成了仁义胡同。

十一、两个地下

家父说:“解放前我是搞地下工作的,解放后我还是搞地下工作的。”我十分不解:“解放后怎么还在‘地下’?”他哈哈一笑:“考古挖掘古墓不就是搞地下的工作嘛。”

十二、公私分明

很多年前去四川出差,回来后有人问家父:“你也不去峨眉山玩一趟,多好的机会。”他说:“空余时间是有的,但此行没有安排上峨眉山的工作,我不能去,如去了那不是占国家的便宜嘛。”

十三、险成窃贼

家父在文庙大成殿扫地,看见自家的自行车支在门口,便顺手推回家中。一进门就喊:“谁骑了车子,放在大成殿也不骑回来!”家母见不是自家的,赶紧让哪儿推的放到哪儿去。当时家父是被监督劳动改造对象,随时都有人监视,防止他搞破坏活动。因为他不会骑自行车,推车的动作就让人产生了怀疑,幸亏能说得清,否则便成了窃贼。

十四、超强记忆

2016年,柯文辉先生来家,家父问他多大年龄,他说83 岁。家父随口说了段童谣:“一个老汉八十三,每天吃饭把门关;苍蝇含走一颗米,一追追到红楼山;红楼山上有座庙,捣动钟鼓问老道;老道说你该破财,气得老汉嗨嗨嗨。”家父时年96 岁,还能记得儿时的歌谣,但口齿已有些含混不清。

十五、内外有别

姚国瑾先生到家中探望,正好赶上高增德先生要走,家父相送。高说:“不送了,又不是外人。”家父顺口说:“你不是‘外人’,但也不是‘内人’。”

十六、天天向上

家父身体不好,不常出门,但是常有朋友们前来探望聊天,内容多是文字、书刊、书法方面的事,有人说近期有某某书法展,有错字、错笔,老爷子说:“(这些人)只想天天向上,却不知好好学习。”

十七、英雄气短

2011年某一天,韩石山先生在夫人的陪同下来看望家父,听到家父喘气紧迫,顺口问:“您气短吗?”家父说:“我是英雄。”“怎么是英雄呢?”家父说:“英雄气短嘛,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十八、猪肉盖章

20世纪90年代末,文庙南墙外照壁下形成了收藏品市场,每到周末摆地摊买卖各种古董玩器的人很多。家父常出去看看,只是欣赏,看到好的他也买不起。一次看到地摊上摆的一幅古画,真品赝品不说,只见画面上盖了很多印章。随口说了一句:“怎么在画上乱盖章,可惜了画。”摆地摊的说:“你不懂。”家父说:“那也不能拿画当检疫过的猪肉吧。”

十九、张颔高寿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行下效,文管会贴出“打倒刘静山张颔高寿田”的标语。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淋,十个字先被风刮掉三个,剩下了“打倒张颔高寿田”,再后来大风又把“打倒”和“田”字也刮掉了,仅留下“张颔高寿”。不知道确有其事,还是家父冷幽默,但确是家父亲口所讲。

链 接:

张颔,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贫寒,但因酷爱文史学科,博闻强记,苦学成才,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其研究领域广涉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及钱币等,先后出版了《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融为一体,在中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张颔先生在诗文、书法、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来源: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家父高寿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家父”“令尊”是两人
“家父”“令尊”是两人
养生篆刻
视觉宴 《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
——我见过的最好的明天,是昨天的你
古代长寿有哪些雅称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谁最“高寿”?
“父亲”身上的文化和他的困惑
——读周建秋的《家父》
烹鲤(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