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与提升对策
2022-12-17谢丽彬
谢丽彬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财金学院,福州 350202)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数字经济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规模增长,又有力地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振兴实体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1]。自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字经济一直是我国政府近年来的施政重点。“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部分单独列为一章,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作为“数字中国”的起源地,福建省发展数字经济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对于推动福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9年的72.09上升至2021年的73.4;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由2020年的2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2.3万亿元,占GDP比重约47%。说明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规模日益扩大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卫星应用、电子竞技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00多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5家、企业技术中心535家、工程研究中心119家、产业协同创新院21家,初步形成福厦泉沿海科技创新走廊。集成电路和光电、物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产生了高意、新大陆、中海创等一系列数字经济龙头企业。5G、数据中心、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也正在加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已经依托各地产业园或开发区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和物联网产业集群四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其中前三大产业集群2020年产值均在1500亿元以上,物联网产业集群2020年产值约700亿元。
(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在平台建设方面,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省同时拥有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平台,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政策支持方面,福建省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措施,如历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及《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方案》等,为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福建省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加快数字资源集聚,构筑数字经济产业支撑体系,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以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为代表的一系列重点数字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逐步形成了数字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福建省超前布局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及绿色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工程,已建成在用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4.2万个,规划机架超10万个,新基建指数跃居全国第五。此外,福建省还组织对省级以上工业(产业)园区开展需求调研,为园区打通5G和千兆光纤进园区高速通道,实现了园区的网络改造升级,助力园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与此同时,福建还重点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互联网+社会服务”行动和“5G+工业互联网”创新行动,组织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至2022年8月,福建省已建成的 5G 基站超 6 万个,基本实现所有乡镇 5G 网络覆盖,预计到2025年底,福建省将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对外开通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及丝路飞翔等国际交通网络,联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对内打造了以海峡光缆一号为代表的多条“信息高速公路”,构建了信息高效流通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也为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选择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需求市场条件” “生产要素禀赋”“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关键要素,以及“机遇”“政府功能”这两个辅助性要素[2]。参考钻石模型从以上六个方面选取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1)需求市场条件。需求市场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场规模越大,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越大。同时,市场参与者基数越大,越容易使企业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选取地区“人均GDP”、“企业法人单位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需求市场条件要素进行测度。
(2)生产要素禀赋。指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可以划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其中,基本要素包含自然资源、人口统计特征、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主要包括熟练劳动力、资金投入、通讯基础设施及科研设施等。基于以上考虑,选择地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发明专利数量”“进出口总额”“电力消费量”“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生产要素禀赋进行测度。
(3)相关与支持产业。优势产业不会单独存在,它总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因此相关与支持产业的配套不足会制约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而产业之间的集聚效应又会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正向反馈。选择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货物周转量”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及支持产业要素进行测度。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该要素主要指企业的发展战略、运营架构及同业竞争状况等。契合国家政策的企业发展战略、有序的同业竞争都有助于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选择地区“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信息安全收入”“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大数据发展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要素进行测度。
(5)机会。一般来说,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和数字化发展基础越好的地方越能够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选择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电话普及率”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机会要素进行测度。
(6)政府功能。政府虽然不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但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制竞争行为、提供治理服务等方面都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选择地区“市场化指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府要素进行测度。
(二)样本与评价方法选择
为了准确评估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选取了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横向比较。此外,由于前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单位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指标数据进行有效降维分析后从中筛选出主因子,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对目标进行综合评价[3],可以有效解决指标不同量纲的问题。所构建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共包含前述23个指标,除大数据发展指数来源于连玉明等[4]发布的“省域大数据发展指数”,市场化指数来源于王小鲁[5]等发布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20年报告》外,其余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各地区2021年统计年鉴。使用Stata 15软件进行后续数据分析,各指标相关检验结果中KMO值为0.830,在1%水平下显著(巴特利球形检验P值为0.000),表明可以进一步对数据开展因子分析。
(1)主因子提取及贡献率计算。第一步进行因子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因子贡献率
由表1可见,Factor1的初始特征值为16.5511,方差贡献率为0.7196;Factor2的初始特征值为3.4497,方差贡献率为0.1500;Factor3的初始特征值为0.9501,方差贡献率为0.0413。考虑到前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0.9109,基本囊括了大部分评价指标的信息,提取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2)求旋转成分矩阵。为了解析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由表2可知,因子f1与企业法人单位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发明专利数量、进出口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变量相关性较大,此因子用以衡量城市进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称之为经济因子;因子f2与电话普及率相关性较大,此因子用以衡量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基础建设,称之为基建因子;因子f3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性较大,此因子用以衡量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物流环境,称之为物流因子。
(3)确定因子得分函数及计算综合力的得分。进一步计算各因子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续 表
根据表3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列出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的算式如式1—式3所示。
f1=0.1158X1+0.9098X2+0.9185X3+0.3077X4+0.8006X5+0.6864X6+0.6441X7+0.9206X8+0.6652X9+ 0.945X10+0.8322X11+0.4898X12+0.5028X13+0.4808X14+0.4186X15+0.0955X16+0.8344X17+0.2574X18+0.9524X19+0.9581X20-0.0439X21+0.4259X22+0.757X23
(式1)
f2=0.8472X1+0.3405X2+0.2139X3+0.8931X4+0.5227X5+0.6619X6+0.6233X7+0.1185X8+0.6782X9+ 0.2156X10+0.5068X11+0.2707X12+0.8484X13+0.8598X14+0.8814X15+0.874X16+0.2994X17+0.7685X18+0.1895X19+0.084X20-0.8798X21+0.5944X22+0.5528X23
(式2)
f3=0.3437X1+0.13X2+0.2225X3+0.1061X4+0.2627X5+0.1677X6+0.3663X7+0.0493X8+0.2419X9+ 0.1279X10+0.1702X11+0.742X12+0.095X13-0.0175X14+0.1473X15-0.3679X16+0.1397X17+0.3252X18+0.0325X19+0.028X20+0.2981X21+0.4062X22+0.3196X23
(式3)
其中,X1~ X23分别代表“人均GDP、企业法人单位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发明专利数量、进出口总额、电力消费量、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货物周转量、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产品收入、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信息安全收入、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大数据发展指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电话普及率、市场化指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23个指标。
(三)评价结果分析
将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0.9109定义为1,分别计算出f1、f2、f3的权重为0.4980、0.4192、0.0828,得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表达式f=0.4980f1+0.4192f2+0.0828f3,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30个省份“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得分和排名如表4所示。
表4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得分和排名
续 表
由表4可知,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其得分分别为1.9917、1.5216、1.0259。福建省排名第七,得分为0.2772,与前三名差距较大。而且排名前三的省份基本有一到两个强势因子得分较高,而福建省的三个因子得分都不够突出,与前三名的强势因子得分相差悬殊。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1)融合深度不足,数字经济转型压力大。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严重不足。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部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固化且生产数字化水平低。这些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附加值及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对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认知不够,不少企业家尚未意识到数字经济可能带来的巨大红利。加之数字转型面临门槛高、投入大、见效慢、数据安全等问题,企业家群体的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并且欠缺转型能力[6]。
(2)核心技术薄弱,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圈尚未健全。近年来,福建省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装备等产业表现亮眼,依靠网龙、新大陆等一批自主研发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总体实力较先进地区而言仍相对薄弱。福建省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规模相对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地而言偏小,新兴经济领域里“高精尖”的全球领先型企业、“独角兽”类企业更是屈指可数,难以形成依靠一个或数个核心技术型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格局。
(3)跨界复合型人才短缺,持续创新驱动力不足。数字经济人才不足是当前各地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既掌握业务知识又懂信息技术、既能深谙制造业痛点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跨界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但人才培养现状与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缺口不匹配,初级数字技能人才成长为高端复合型人才存在障碍。福建省高校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跨界复合型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的局面,而人才匮乏又将导致持续创新驱动力不足并可能进一步制约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7]。
三、提升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升级支撑能力
目前,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正成为“新基建”的核心部分。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一是持续推进光纤网络在福建省的布局。纵深推进“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建设,全面建设高水平全光网络,扩容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加快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同时,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光纤在偏远农村、海岛和山区的网络深度覆盖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教育、智慧海洋、智慧广电、新零售等诸多行业推进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让数字经济既“硬核”又有“烟火气”。三是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抓住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和新一代高性能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计算能力中心,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中国长城网东南数据中心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在福建省布局,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条,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升级支撑能力。
(二)分类推进产业数字化,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由于不同行业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需求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及融合发展的基础来选择不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一是聚焦福建省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带动效应大的制造行业,包括电子信息及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等福建省主导产业和食品工业、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实现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同时,分行业、分区域建设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心,促进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二是围绕旅游、零售、金融、物流等福建省重点服务业,促进数据资源与服务产品的有效融合,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特色鲜明、知名度或美誉度高、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的服务业品牌。三是大力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在茶叶、水果、乡村旅游等福建省乡村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智慧物流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新零售模式。通过分类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福建省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升级,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创新高地
一是“优”平台。持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园区,促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全要素连接和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抢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福州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厦门软件园、泉州软件园、泉州芯谷、漳州招商局·芯云谷、三明红明谷、武夷智谷、龙岩龙雁组团未来城等重点园区打造成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载体,通过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建设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强”企业。建立健全成长性数字企业识别机制,加大对数字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激发新动能,带动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培”业态。重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云服务、“互联网+旅游”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辐射和支撑福建省新兴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高地。
(四)强化政策引领,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创新已成为各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想要在数字经济中占领先机并赢得优势,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福建省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数字经济从“雏形”到“成形”的培育,聚焦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并制定相宜政策,助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一是“通”数据。继续推进政务数据库依法合规主动向有需要的相关企业开放,避免“信息孤岛”及“重复建设”等问题,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二是“清”政策。梳理相关政策法规,对限制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进行及时清理,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松绑”,创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三是“强”制度。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危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提升“领航计划”,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五)重视人才驱动,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赋能
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数字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多元化渠道大力引进高端复合型数字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保障。多措并举引进处于世界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尤其要重点引进数字化战略管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数据挖掘、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领域的高端复合型数字人才。同时,注重通过打造地方产业优势及良好创新环境来吸引人才,让高端复合型人才“走得进来”“留得下来”。二是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福建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鼓励福建省内高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建立起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弥补企业需求增长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匹配之间的差距,实现数字人才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联结[7]。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完善“政产学研用”组合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机制,鼓励构建集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一体的数字战略联盟,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真正实现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