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2022-12-17夏俊华李晓静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播者网络媒体受众

夏俊华,李晓静,刘 锐

(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河南漯河 462000)

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到来期间,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持续升温,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红色文化风暴。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红色文化诞生后的一百年来,中国革命蓬勃发展并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使命,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毫无疑问,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种先进文化,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发挥了它特有的文化价值。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红色文化必将继续发挥它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我们应牢记总书记指示,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网络载体,努力把红色文化传播好,弘扬好。

一、红色文化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后,在80年代再度进入人们视野。到本世纪初,伴随红色影视剧的热播和红歌传唱,红色文化引起社会大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更成为教育青少年和公民的重要德育资源。但何谓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性质及特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官方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也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如此之多的问题无疑将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红色文化诞生一个世纪后,我们必须对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性质及特征等核心问题进行科学界定。

关于什么是红色文化这一概念问题,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学者大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括起来看,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文化,比如付小清等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及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积极政治文化。”[2]另一种观点认为红色文化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文化。如渠长根就认为:“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类进步文化编者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何克祥认为:“从广义上讲,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都是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在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狭义上讲红色文化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红色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化。”[4]与渠长根和何克祥类似,关于对红色文化概念的阐释,有不少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作出解释。赖宏认为:“红色文化,广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5]从上面所引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它们内涵所指不同。尽管这些概念的界定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革命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资源,以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数十年艰苦斗争中孕育而成的一种革命文化。我们这样把它定性为一种革命文化,比定性为政治文化更科学合理,这是因为革命文化的内涵较之政治文化更具体。这一概念基本厘清了红色文化的性质、理论来源和历史资源、建设目标和时间进程等核心问题。

二、红色文化内涵、性质、特征及价值意义

我们认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坚定的革命理想、顽强的斗争意志、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等。就其性质而言,红色文化是以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为奋斗目标的革命文化。就其特征而言,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文化特征。红色文化的这些性质和特征既有别于古代帝王时代的以落后、腐朽、反动为特征的封建文化,又有别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以建设、变革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体现着全国人民的愿望,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光辉,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它是先进的革命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在当今和以后必将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发挥特有的文化功能。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弘扬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多样和丰富的。其一,它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中坚定的革命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追求自由公正的美好愿望,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好,定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文化支撑。其二,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号召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文化里有无比丰富的精神元素,有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红色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史,它对于教育公民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共产党领导是有力的精神工具,传承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其三,红色文化中的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等先进元素对培育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具有铸魂育人的精神价值。其四,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具有先进的精神元素,也拥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科学的文化因子,它对弘扬社会正气,抵御不良思想侵袭,都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网络传播红色文化的优势

网络媒体是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兴媒体,作为一种“宏媒体”,它较之传统媒体具有诸多优势,能为红色文化广泛传播提供诸多便利和可能。

其一,网络的广泛性和全球性为红色文化传播拓展了广阔空间。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空制约的限制,它的传播能力强大,只要有一个IP网址,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网络都可以覆盖,世界上每一个区域的网络都可以接收到它的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传播面极为广泛,覆盖面极为广大,网络媒体的这种广泛性和全球性为红色文化传播提升影响力、扩大覆盖面提供了可能。其二,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为红色文化传播开拓了更多的渠道。传统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上以官方和社会组织机构作为传播主体,而网络媒体传播者更为多元,既有官方、企业和社会组织,更有社会大众这些普通群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为红色文化传播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释放了更大传播能量、开拓了更多渠道。其三,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颖的传播形式。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是被动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基本上没有即时交流的可能。而网络媒体消解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限,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传播者和受众能够进行即时交流互动。这种交互性对红色文化传播是十分有利的。其四,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和无限性为红色文化传播海量内容提供了条件。网络巨大的存贮功能为红色文化传播海量内容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下,基本上是‘全员皆兵’的传播者,这使得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输量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6]。由于网络存储空间巨大,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它较之传统媒体的有限存储方式更为宏大和丰富,因此,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媒体得到无限量的传播。此外,网络的时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也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条件。

总之,新兴网络媒体是当下传播红色文化的最为发达的媒体,它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为红色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提供了最优的载体。

四、网络传播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下,网络传播红色文化取得了积极成效,红色文化影响力之强、受众面之广、传播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网络传播红色文化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网络媒体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是网络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重教轻文”现象。所谓“重教轻文”就是指网络媒体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过分强调其教育价值,而忽视了文化价值,这一传播弊端尤为显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固然重要,但红色文化还有其他价值,诸如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和美感价值等。目前我们的传播主体只注重其教育价值、只突出其德育功能、只强调其思想意义的偏颇做法,将会导致红色文化的精神意义被窄化和弱化,红色文化的丰富意蕴、强大精神内核在传播中将会遭到扭曲和抽象,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将难以有效发挥。

其二是网络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重大轻小”现象。所谓“重大轻小”就是在网络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着重视重大红色事件而轻视小红色事件现象,传播者对那些重要的革命圣地、红色场域,重要红色人物,重大红色事件,重要红色实物极为热衷,这些红色文化在大大小小红色网站都可以见到,而那些知名度相对较低、区域性的红色文化故事、人物、场景或是实物却遭遇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传播者认为这些红色文化事件影响较小、知名度不高,传播出去不会有太多人关注。其实不然。“微小”的红色事件自有它独特的魅力,自有它吸引受众的地方。对此我们应加强研究,把那些所谓的“小红色文化事件”重视起来,进行积极传播。就发展红色文化而言,这种传播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它能起到挖掘、保护和丰富红色文化的作用。

其三是网络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存在“泛化”现象,缺乏“精准性”。所谓“泛化”就是传播者对红色文化内容没有根据时事进行筛选,只注重量的丰富性,不注重传播的“精准性”。比如,当社会政治强调“斗争”这一主题时,传播者就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突出这一思想内容;当某一时期强调“团结”这一时代主题时,传播者就要寻找红色文化里的团结元素进行传播。这才是我们传播者应具备的政治意识和时代意识。优秀的传播者应根据党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精准”传播。然而现实传播状况则是传播者不分时事地泛泛传播。

其四是对受众接受心理研究不够。为什么我们的红色网站和红色频道关注度不高?为什么我们的红色文化遭到一些受众的漠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播者没有好好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他们只是把自己设定的内容一味向受众进行“硬传播”,这种传播方法无疑将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我们知道受众群体存在着年龄、阅历、知识、修养、爱好等个体差异,传播者不应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传播,而不深入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难免使传播存在盲目性和无效性。从传播心理学看,受众既是传播的起点也是传播的归宿,传播是为了让受众接受红色文化,如果不深入研究受众的爱好、需求和兴趣盲目传播,就达不到传播的效果。

其五是“实”多“虚”少。所谓“实”多“虚”少就是在一些红色网站里,表达红色文化的图片、视频、影像等“实”的红色“物质文化”占据了网页的大部,满眼是红红的图片、生动的影像和动听的音频,而有关红色文化的有深度的解读、有见解的评论和精彩的分析则较少。这种重“实”轻“虚”、重形象轻思想的传播只能是一种“连环画式”的低水平传播。当下,我们一些红色文化喜爱者大多沉浸于对红色故事的表层认知上,对红色文化里的深刻思想还缺乏一定的理解,这就需要传播者进行深入“导读”,让受众领悟红色文化的真谛和内涵,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要义。因此,传播者要从有形(实)热传播转向无形(虚)的传播,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深度和力度。

其六是内容更新缓慢。在一些红色网站里,“老面孔”和“老声腔”长时期占据着网页,红色文化内容缺乏适时更新,更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内容出现。我们期望传播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众的愿望不断把新的红色文化推向网络,使红色文化“活”起来,“长”起来,“新”起来。每一幅新的图片、一个新的事件或一位新的人物,都可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这就需要传播者不仅要不断搜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料,而且也要对已掌握的红色文化进行有创意的设计和制作,这样才会使红色文化的“新容颜”不断出现在网络媒体里。

五、网络传播红色文化的实践创新

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它大大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也大大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20多年的传播实践表明,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路径与方法。前文已论及,当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存在不少问题,本部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传播策略,即“四个并重”的传播方法。

(一)“宏大”与“微小”并重

通观网络媒体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红色网站里的内容大多是著名红色历史场景、遗址、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比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根据地,长征、强渡大渡河、平型关大捷等重要历史事件和遗址,杨靖宇、彭雪枫、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典型人物。这些重大红色文化的人、事、景当然应该传播、宣传和歌颂,但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相对知名度不高的区域性红色文化大多没有进入红色网站,当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受众视野。这一现象长期下去将会导致受众对这部分红色文化的无知,甚或使这部分红色文化在历史长河里消失漫灭。这不仅是热爱红色文化的受众的一大损失,更是宝贵红色文化的一种灾难。因此,传播红色文化主体在传播“宏大”红色文化的同时要自觉地关注那些“微小”的红色文化事件,让那些知名度相对不高的“微红色文化”事件进入网络媒体,形成“微小”与“宏大”并重的传播格局。可以说,那些较小的、较生疏的红色事件往往能给人一种新奇感和陌生感,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我们传播者决不可对这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播熟视无睹。

(二)“思想教育型”与“文化浸润型”并重

在网络媒体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传播者往往更关注红色文化教育性内容的传播,过分讲求其教育价值,有意无意间把红色文化当成思想政治的教科书。文化固然有其教育价值,而且是重要价值,红色文化更是如此,但文化不仅仅只有教育价值,它还有其丰富多样的功能和价值。如果传播者只把关注点和传播点聚焦于教育层面,那么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意蕴将被削弱,文化的众多功能则被忽略,这将大大减损红色文化的魅力,使红色文化无形中变成了德育教材和政治宣传品。因此,今后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必须切实纠偏,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型”转向“思想教育型”与“文化浸润型”并重的传播模式。

(三)“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并重

所谓“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并重,就是要求传播者既要考虑到现实社会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也要关注受众个体对红色文化的需求。现实社会和受众个体对红色文化都有需求,但“大我”和“小我”的需求点不大一样。

社会需求往往是现实社会政治的需求,比如在建党100周年华诞、长征胜利纪念日、淮海战役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时刻,传播者应根据现实需要,找准现实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这样可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目的性,更有社会效果。每一社会阶段都有其历史任务,都有其社会工作的重点和焦点,传播者要把准社会脉搏的律动,了解党的工作重心,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基于这一理念,传播者就要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好传播内容,使红色文化与现实社会做到精准对接,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红色文化成为现实社会的精神之钙。

在关注好社会需求的同时,网络传播者还要关注受众个体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传播好社会个体喜爱的红色文化。这就是上文我们所说的要研究受众心理,了解大众的心理需求。社会成员由于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的不同,都有自己喜欢的那部分红色文化,有的喜欢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有的喜欢革命家的成长故事,有的喜欢革命烈士赴汤蹈火的悲壮精神,有的喜欢隐秘战线革命者大智大勇的睿智品格,如此等等。传播者应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需要的那部分进行传播,这样自然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实在”之态与“虚在”之态并重

所谓“实在”之态与“虚在”之态并重,就是网络媒体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应由过去重传播现实世界的实景、轻传播思想观念的“虚境”转向具体的“实在”之物与思想、精神等“虚在”之物并重的传播模式。如今的网络媒体和红色网站上多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场遗址、会议遗址、革命家的遗物和手稿、图片以及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在”之物的介绍和展示,它们通过多媒体制作,以音频、视频等影音像形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上,让受众目睹红色文化的实在之物和实在之景。这种实景和实物传播的确能把受众带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让他们体验到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但是,这种传播理念有很大不足,传播内容过于表象化、简单化。现在,传播者要从“实在”的单一传播中跳脱出来,在重“实在”之物传播的同时,还应加强“虚在”精神层面的传播,比如对红色场景、事件、人物等的思想意义、精神内涵、时代价值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给出理论精神之物。这些观念性、思想性和精神性的内容应在网络媒体中加大传播量,使红色文化不仅有“形”更有“神”。

“虚”的精神层面的传播较之“实”的具体之物传播更具难度,因它多是文字符号,缺乏具体实在之物的形象性,因而传播方法更需创意和设计。这就要运用现代新媒体制作技术,考虑如何把抽象变为形象,把无形变为有形,把枯燥变为有趣,让受众乐于了解和接受。

网络已深度介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给我们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它更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手段。我们红色文化传播者要利用好这一载体,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方法,把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好、更有效,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传播者网络媒体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商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