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2022-12-17李文馨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梁家油坊中心林场

现代企业文化 2022年19期
关键词:林业区域经济

李文馨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梁家油坊中心林场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的规律,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目前存在的区域发展差异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何解决区域发展差异性带来的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林业经济受社会经济环境、区域自然环境影响,其发展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差异性十分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对国家林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部分地区林下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出现一系列矛盾。

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定义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性,部分落后、贫穷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很低,缺乏对社会的经济贡献。由于林业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双重功能的产业,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经济区域性和资源区域性。纵观世界林业经济发展历程,最早林业发展主要依靠森林资源,林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和森林资源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产业更多会受到市场、资本、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世界林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局面。我国当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改善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现状,力求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增大植被覆盖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1]。

(二)作用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森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过在资源、生态保护的约束下,短时间内供给很难满足需求;生态环境改善效果不佳,尤其是在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林业的主要功能还局限于单一的生态保护上,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导致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着力改善林业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性,国家在森林资源经营的基础上明确了分类经营的思想。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是为了明确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并及时、准确找到影响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经济发展类型

根据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划分,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分别是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目前的社会领域中,自然经济已经不复存在,现有资源配置方式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主。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单纯的计划经济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发挥出来。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应用于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可以有效将市场的资源配置潜力发挥出来,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提升,从供给侧看来,在我国大力支持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也助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产业的优胜劣汰,便于公平交易目标的实现。对林业经营者来说,可以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下,在市场的基础上生产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还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

二、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现状

(一)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特征

我国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新时期林业改革发展、战略结合调整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各区域林业的产业、资源、生态建设等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在不同发展时期,对森林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林业产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进一步表明了在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区域化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林业经济区域化就是将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站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的视角,正确认识林业的地位,强调区域内的林业部门需要与农业、水利、土地、旅游等部门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产业间关系的协调。通常情况下,各区域的森林资源质量,直接决定了其林业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尤其是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森林资源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过由于各地区森林类型、自然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各地区林业生产力存在差异,在这样因素的影响下就导致了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非均衡性特征[2]。

(二)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影响机制

影响区域林业本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需求端来看,首先是市场需求,如果当地对于林业资源需求量大,则商家也会增加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林业总产值的上升,当然,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是由周期性的,因此,市场需求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很强的周期性,例如,在夏天因为总体经济活动都较为活跃性,针对木材和食物的需求也大,进而林业GDP也就更高,而反过来,在冬天各类生产制造运动量降低进而针对木材等林业资源的需求也就会降低;其次是地区的行业结构,当地企业的种类以及各自相对比例都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林业交往密切的企业,比如家具经营商、食材药材经营商等的大量密集能够有效地拉动林业经济的增长,此外,行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森林旅游资源也算是一项重要的林业产值;其次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因为本地市场的开拓能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所以,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过区域林业经济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不同,因此二者在发展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并深入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只有在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下区域林业经济才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在林业产业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林业产业中森林资源进行衡量,一般需要用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面积三大指标;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体现出了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它能够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规范和指导,所以在各地区政策不同的情况下,区域林业经济会逐渐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特征[3]。

(三)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测算

不同区域林业经济的差异十分显著,受气候、温度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规模存在明显差异。以三大地带划分标准,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我国东部地区虽然林业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受林业市场发展的制约,该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中部地区在维持林业与经济发展上相对均衡,不过西部地区林业市场规模较小,在对林木业需求量持续增高的情况下,林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地方消费需求,严重制约了区域林业经济发展[4]。

三、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评价

(一)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区域林业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过区域林业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影响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林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大致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具体包括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林业总产值、林业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林业第二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木材产量等。森林总面积从2011年的19545.22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21822.05万公顷,净增2276.83万平方公里;森林普及率从20.36%提高到22.96%,提高2.6个点;森林蓄积量从137.21万立方米增加到170.58亿立方米,净增加33.37万立方米。另一方面,中国林业人力资本资源充裕。截止到2019年底,一共有企业40057家,职工1016726人,在其中在职人员职工929969人,均值年收入64072元。

(二)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差异性的综合指数

2011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仅为30596.73亿人民币,2019年为80751.00亿元。2011-2019年数据显示,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90%,高于GDP9.35%的增速,林业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0.8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0.1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26.99%。林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约为第一产业的2.48倍,第二产业的2.66倍,说明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特别快速。从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指标可以看出,许多指标是无法直接进行对比的,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处理,使其能够直接相加、比较,从而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判断,着重对不同地区林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进行均衡[5]。

(三)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聚类分析,结合相关因素聚类结果与相对对应的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可以得出,区位条件好坏,尤其是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林业经济总量一般都比较大,尤其是林业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比如说,中东部和两广地区更多是发展人造板企业、在东北地区是药品生产和森林食品、在西北发展经济林。林业经济总量较高的地区比如中东部或者两广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支持体系比较完善,西北地区的林业经济就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一般。因此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也影响林业经济发展水平。

四、建议

(一)林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协调

要想合理对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差别开展协调,最先要增强对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由地方政府出台指导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条例,形成对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规范和指导。我国林业产业的总产值2018年为7.33万亿元,经济林产品种植和采集业为主导,森林旅游的休闲服务业也在逐渐兴起。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的省份有9个,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分布。针对各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还应当在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下,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政策落实、发展方向达成一致,实现对各区域森林资源的协调分配。尤其是对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更应当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通过借鉴成熟发展经验、广泛吸纳资金的方式,为地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方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促进区域林业文化

随着我国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改变,由2011年的7∶11∶2左右调整为2019年的6∶9∶5左右,说明,产业的变化也成为区域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导的第一产业比重慢慢降低,以山林生产加工生产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比重也慢慢降低,基于森林景观的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说明在林业发展中,文化元素正在不断兴起,拥有地方特色和林业特色的产业才能更受青睐。中国林业文化艺术资金投入针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不突显,可是林果业文化建设会对地区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需要积极促进区域林业文化建设,促进林业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林业文化建设会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从社会发展辅助交易上,通过生态文化项目的建设和规划,积极拓宽建设用地的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实现林业生态文化带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反映当地特色,规划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工程项目,形成符合当地文化的、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践的区域林业文化新常态。

(三)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重视整体护林造林工作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林区的生态稳定发展良好,如果遇到林场树木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做好记录,并根据树木的实际情况进行补植补造,此外,还需要落实好植被恢复、退耕还草、冬春各类营造林工作,积极提升整体国土绿化的价值,保障林区建设稳步推进,在提升林区的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带动了林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2015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森林覆盖率从8.6%提升到23.4%,逐渐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林业发展的问题,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近两年来林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园林走向绿色、平稳发展阶段的重要支撑。鉴于此,积极优化林业经济,发挥其内在动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提升林业工作的价值。

猜你喜欢

林业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land produces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