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
2022-12-17林演华
林演华
广西藤县象棋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藤县 543308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产养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养殖技术在不断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重视水产品数量,忽略养殖质量;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预防病虫害,造成药物残留给人体带来危害等。为了推进水产养殖行业健康而长远地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养殖技术,调整养殖现状,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
1 水产生态养殖概述
作为一种全新的养殖技术,生态养殖不同于传统的人工养殖技术,无需投放药物和肥料即可生产出环保、绿色的水产品,即借助养殖区域的自然循环体系与不同生物的共生互补关系,实现养殖效益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传统的水产养殖多是以人工处理为主,无法达到水产养殖全面管理的要求,极易导致水产品出现病害,降低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合理改造大自然,从而有效解决相关养殖问题,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1]。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生态养殖技术更加注重整体养殖环境的创设、绿色养殖原则的落实以及养殖产品的优化选择[1]。
2 常见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类型
2.1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主要基于管理流程和生态资源管理理念,且非常符合农场区域特征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发展的理念。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整个水产养殖系统以生态食物链为基础进行生态养殖,并且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将水体中的生物分为水生生物、绿色生物和白色生物,白色和绿色植物可以为水产品的生长提供食物,种植本地的植物,如三叶草和芦苇等,可以降低育种成本。将生态工程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提高水体的生态稳定性,降低水产养殖成本[1]。
2.2 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产养殖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该技术可用于三级清洁。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可以净化天然池塘、大型池塘、河流和其他水体中的水,以解决水质问题。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因此,水产养殖应净化水环境,改善水质。在使用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中,通过添加特殊微生物,可以改善养殖场的水质,有效加快水产品的生产速度,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2]。
2.3 稻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利用稻田养殖技术来增加水产品的数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水稻种植可以有效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水稻的生长可以改善水质,鱼类的生长可以帮助清除水稻害虫,鱼类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生长的营养物质。互利共存,节约成本,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简单,对病毒和自然生态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也比较低。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农民和有关部门应更加重视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
3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1 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为了稳定健康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相关人员必须科学、认真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约束,但是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依靠水产品进行生态建设,只有通过水生生物的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水产养殖应与其他生物相结合,并且以生物循环为基础,确保水产养殖在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健康稳定地发展。除此以外,在建设生态系统时,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方面[2],例如,如果水中没有氧气,水生生物就无法生存,因此,绿色植物必须产生氧气供给水生生物,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水质变得更好。此外,水生生物排放的废物可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成为营养肥料,植物在吸收养分的过程中,会破坏排放的废弃物,实现生态循环,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水产品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增加水产养殖收入。
3.2 优化水产养殖体系
水产养殖部门根据养殖经验对水产养殖阶段的水产品制定了严格的含氧量和环境温度标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遵守水产品养殖的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例如,白天光照很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了大量氧气,技术人员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养殖区域的含氧量;夜晚光照较弱,绿色植物无法获得光,制造的氧气不能满足养殖区水生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从而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技术人员应采取人为措施增加夜间的含氧量,如设置气溶胶等制氧装置,生产适量氧气,使养殖区域内的含氧量达到水生生物规定的标准,确保水产品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健康生长[3]。
3.3 创造优良的养殖环境
1)地理位置选择。地理位置的选择是任何一个水产养殖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选择已有水体或者人工开挖的新池塘,所选择的养殖位置必须靠近交通要道,便于水产品的日常运输和销售;周边没有污染企业和污染的土壤,土壤要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所选择的池塘或者人工开挖的水体,对其承载能力要进行精确计算,据此确定养殖规模和水域面积,对自然水体要先检测其水质状况,确保其符合生态养殖的标准和要求[3]。
2)水质调节。水质调节是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水质调节的过程中,既要模拟自然环境之下的水质特性,又要根据养殖区域的实际需要,确定水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水产品的生长需要进行调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放养之前必须对堂口部位进行消毒,在水质调节方法上尽量选择生物法进行调节,适当使用生物制剂,最大程度保证水质调节目标的实现[3]。②通过投放菌类或水草类,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水体水质,在选择水草的过程中要根据养殖水产的种类进行选择,严格控制水草的数量和种类,坚持适度投放的基本要求,菌类选择要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进行投放,同时要考虑对水质及含氧量的影响,所选的菌类要与周边自然环境中的菌类保持一致,对菌类的数量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发现水质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要将水质调节贯穿于整个水产养殖过程中。
3.4 科学防治疾病
首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基于共生原则。水环境是一个小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有助于减少疾病。例如,水中的浮游生物是分解者,水生植物是氧气生产者,水产品是消费者,这3 种元素是维持水环境生态平衡的共生体。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坚持共生原则,以确保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农业区的细菌主要以饲料残渣和鱼粉为食,如果不清除水中的食物垃圾和粪便,大量细菌就会繁殖,影响水的生态环境,增加患病的几率。水产养殖必须适应水域管理,分解废物和粪便,排放一定量的浮游生物。人工净化水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次,根据混合营养的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水产品的发病率与品种数量成反比,将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产量。一些产品可能是影响水环境的其他生物的天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是增强水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最后,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养殖过程中若出现了疾病,且无法通过水域环境的自循环加以排解,就必须及时使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控制,防止疾病大规模传播。生态养殖对药物的使用限制十分严格,各种疾病有对应的药物,掌握某些常见疾病的发生情况,在疾病暴发时,按照规定使用药物,不能过度用药。最好选择一些低毒、高效的药物,精准控制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药物防治效果,既不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影响,也不会造成药物残留。
4 结 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助于建立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这对促进养殖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养殖技术的具体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废物的资源转化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产品抵御病害的能力,降低对化学药品的依赖,这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对生态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水产生态养殖行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