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2022-12-17呼子宇魏立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共生思政融合

呼子宇 魏立新 孙 浩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2]课程思政中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课程思政引领带动,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共生融合的状态。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3]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刻领会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其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运用共生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思政+创新”的共生体系,探索共生模式,对有效、高效、长效破解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分割问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共生理论概述

(一)基础概念

共生理论是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的自然联系的理论[4]。抽象地说,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相互协同、依存或者抑制的发展关系,以一定的演化规律协同发展进步。共生已成为一种广泛适用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和基础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了研究和应用。本文所说的共生指的是融合沟通、互相促进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模式。共生教育既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也不是普通的共同发展,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离的和谐状态。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发展相比其他教育理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以一种生态性的思维方式、全景式的观察视角将两类教育内容有机、有序地联系起来[5]。

(二)要素解析

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

首先,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与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系统中,可以从宏观角度将二者视为两个共生单元,并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设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进一步细分,其包含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实训、科研项目、专利论文、学术竞赛等内容;对课程思政进行进一步细分,其包含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规划和志愿服务等内容。同时,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将学生、教师、课程、实践环节等视为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因为这些元素都对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共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之下实现相互影响,环境对共生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流实现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环境包含狭义的环境,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等;也包含广义的环境,如相关政策、教育机构设置情况等。共生环境不仅会对共生单元有影响,而且能反向促进共生模式的不断进化。

最后,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不仅能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还能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和能量互换关系。共生系统中存在多种共生模式,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法则。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线上交流、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在研究自然界共生系统的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共生模式进行有效移植、推演、转化,建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形式更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育人模式。受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如今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更倾向于工具性、实用性、产出性,更关注对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师往往能站在学科前沿,为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对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仅是谋生的重要基础,而且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与追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涉及课程思政的知识点或者案例时,不应是“大水漫灌”,而应采用“精准滴灌”,必须在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和实现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创新课程与创业实训相脱节,创新课程以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创业实训以商业画布为主,二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管理学上的创业经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现有的课程内容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

二是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积极性较高,但对竞赛的了解程度不够,存在急功近利、突击参赛的现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大,覆盖面较广,但学生往往是在通知下发后才开始准备,还存在找教师要项目、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即使参加竞赛,也不能很好地将竞赛所学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

三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有效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尤其是工科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或者仅仅教授初级的创新方法,与专业课程设置严重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效性方面缺少足够的验证。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共生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共生理论的分析可知,课程思政既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缺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不能很好地为祖国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缺少科学精神和职业规划的人可能无法使创新工作实现持续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课程思政需要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实现融合浸润。课程思政不应是“大水漫灌”的说教式讲授,其需要应用创新思维,结合创新方法,在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感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课程思政中只有尊重其主体地位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理论强调不同种类的内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因此,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生环境,积极探索二者的共生模式,对于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

(一) “四选”共生融合模式

一是通过活动选育人才。通过创业训练营、“挑战杯”育苗工程等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选拔培育学生。由本科生导师、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等共同构建“选才—培育—竞赛”的全过程指导体系,进一步将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本科生培养过程。通过创业训练营等,有针对性地筛选人才进行培养,设立技术岗、宣传岗、设计岗等团队职务,根据学生特点选拔人才并进行持续培养,将敬业爱岗等思政内容作为选育人才的主要培养内容。

二是引导学生选修相关课程。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校级公选课,以讲授TRIZ技术创新方法为主,使学生通过选修课掌握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分析问题与识别问题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系统的问题模型,确定技术系统的关键问题,从而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是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共生融合的主要模式。一方面,教师指导的课题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内,因此能够充分保证指导水平,能充分助力本科生参与科研攻关;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给的选题能聚焦科技前沿,重点解决国家创新问题,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有利于树立科创报国的使命感。

四是通过选拔赛选拔项目和学生。充分运用学校的竞赛激励政策,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院级选拔赛为孵化模块,通过选拔项目和选拔学生两个路径协同对参赛项目进行优化重组。依托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表现优秀的竞赛团队给予重点扶持和指导,持续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项目组。同时,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与学生合作创业,组成师生共创团队,使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分创业股份,共担创业风险,共享创业成果。通过持续孕育培养学生,树立先进学生典型,形成良好的共生融合环境。

(二) “四立”共生融合工程

从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两个方面建立“四立”工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优化共生环境。

一是成立团队。在选拔团队成员的过程中,按照技术支持岗、竞赛答辩岗、文字撰写岗、产品设计岗、项目管理岗等职务分类设岗,实行分类选拔。充分探索和挖掘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潜力,为后期培育确定方向。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模块、培训模块、竞赛模块,促进其快速成长成才。以赛代练,以赛促选,努力营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模式。探索全流程、全方位、全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课程、项目、竞赛一体化的育人结构,引导优秀学生申请课题,鼓励其参加大创项目,构建师生创新创业闭环反馈结构。

三是设立资助。引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河北省大学、中学在校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等,获得资助。通过项目申请激发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潜力,促使其产生发表科研成果的内在动力。

四是树立典型。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学生评选、学生创新创业汇报等,重点介绍和推出创新创业典型,引导其他学生厚植科创报国精神,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融合理论的分析和引入不仅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方法,也能为在专业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提供思路。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讨论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角度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共生融合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给出了优化升级教学模式的策略,以期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共生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融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