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2022-12-17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调控个体

刘 伟

作者单位: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一、情绪管理及社交关系概述

(一)情绪管理的定义

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识别他人的情绪,依据某个目标来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和技巧。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套自己的“情绪手册”。

(二)社交关系的定义

社交关系是指在一段时间及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交关系与个人情绪表达密切相关。可以说,一个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对其社交关系的影响很大。

二、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特点及趋向

(一)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特点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情绪,如孤独、焦虑、不满、茫然和失落等。若大学生长期存在消极情绪,则有可能会产生身心疾病。

此外,情绪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1]。大学生处于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的过渡阶段,面对未知的前途容易产生焦虑、茫然等情绪。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同时,个体情绪的变化与其情绪管理能力存在着密切关系,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2]。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情绪管理各因子得分上,情绪理解能力一项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运用能力、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在情绪管理能力总分上,女生高于男生,并且在情绪管理各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近年情绪管理趋向

由于身处网络时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具有网络时代的印记。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博、微信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相关调查显示,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九成以上,网上购物、网络视频直播、各类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很多大学生消磨时间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普遍追求个性。然而,部分当代大学生虽知识面广泛,知识掌握却不够深入,对与自己无关的人或事缺乏热情,对学习缺乏求真及钻研的动力。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学会有效管理自我情绪已成为当下的严峻问题,并且亟待解决[3]。

三、掌握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自我察觉能力

所谓自我觉察,指的是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一旦有了自我觉察意识,就意味着个人开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让觉察的自我从心智中分化出来,把自己的心智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认识。不管注意是向内指向自我的,还是向外指向环境的,都将会影响自我调控。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的注意是指向环境的,但有时也指向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可以使注意自发地指向自己,如看到镜子中的自我、观察自己的照片、被他人所评估,或仅仅是身为团体中的少数派。掌握了一定的自我察觉能力,就能够通过对心智活动本身进行思考(即内省)来超越自己的心智,克服习惯性反应,进而使个人不再被习惯反应所驱使,从而能够真正地反省、修正、超越自己。

自我觉察也存在于个体的主观体验中,当然,因产生的情绪较多,情绪调节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出现愤怒和羞愧情绪时,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情绪调节;当出现悲伤情绪时,可以通过寻求支持进行情绪调节;当出现伤感情绪时,可以通过远离创伤源进行情绪调节[4]。由此可知,改变认知或者学会形成合理认知是进行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提升情绪理解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情绪理解能力对大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情绪理解能力是一个人对情绪反应的认识,是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景信息进行解释,并对其他个体的情绪体验展开正确理解和合理采择的能力。这一过程包括个体识别各种情绪表达、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评价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即“共情”过程。

善于共情的人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友好交往。国内外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个体共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人能够通过一个细微的眼神、细小的动作来准确地了解他人当下的需求和想法,进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对于这类人,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们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经过相关研究,有学者指出在影响人际关系前三位的因素中“不被人理解”位于首位。由此可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进行准确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时,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肯定会被认为是良好的。然而,要做到准确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

(三)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在学习或生活中,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情绪调控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对情绪状态自我觉知的基础上,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消极情绪的能力。积极的情绪调控有助于自身与外界进行更加和谐的交流。对于情绪调控,大学生可以在空闲时间多阅读书籍。书籍作为精神食粮,不仅能滋养我们的心灵,更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情商。情商高的人遇到事情往往能理性面对,情绪调控能力较强,而情商较低的人遇事则通常以感性思维来面对,情绪调控能力较弱,事情的处理结果也总是差强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情绪调控外,少用电子设备也是管理情绪的办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手机信息的依赖程度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关,如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往往会存在“心理真空”。手机依赖者在使用移动设备上往往会表现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当长时间不看手机时,其会产生想要使用手机的心理冲动。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会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生活节奏,并且使他们性格孤独、自卑和缺乏自信。

(四)学会积极心理暗示

在学习或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它能引导自身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一是要选择能调适自己不良情绪的最佳语言和状态,二是眼睛要经常看有心理暗示作用的语言,发挥耳濡目染的作用,以影响并支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个人的情绪调控能力。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来适当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这可以使用著名的艾利斯情绪管理ABC理论进行论证。在该理论中,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指某些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A直接引起C,而艾利斯情绪管理ABC理论则指出A只是间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艾利斯情绪管理ABC理论的应用过程中,个体会对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辩论,从而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进而树立新的合理的信念,并通过此过程来改变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结果[5]。

四、结论与启示

情绪总会因某事而触发,而这时,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情绪也不例外。只要大学生能够适当地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控并宣泄不良情绪,学会适当表达、有效调控自身情绪,就能够达到收获良好社交关系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情绪管理在自我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三点。

(一)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所处年龄段有其相应的特征。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体现出统一性和整体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有针对性和侧重点。比如,针对情绪不太稳定的大一学生,应建立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档案,在平时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多加关注,通过组织活动、开展讲座等形式提高大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减少乃至避免大一学生在新环境中因不适应而引发不良情绪的情况出现;针对大二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性格特别内向、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并对大二学生因专业知识学习或者考试所可能引起的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处理,提前为学生升入大三可能会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打好基础;由于职业院校大三学生考虑的多是就业、择业或考研等问题,因此针对大三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学生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等问题,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多关注大三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心态变化,并通过邀请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状态,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或者能够在以后避免可能会出现的类似问题,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适当地宣泄情绪[6]。

(二)关注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关研究表明,因朋友较少,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进而产生了不良的行为反应。由此可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应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与他人交往。比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以情绪宣泄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交流交友、分享宣泄不良情绪。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吐露自己的心声,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情绪发泄方式上受到启发,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友机会。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为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各类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理健康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各类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学校可适当开展一些有助于锻炼身体的活动,使学生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放松心情;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该类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测查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选择信效度较高的问卷,以保证测查质量。但是,测试次数不可过于频繁,以免学生在测试过程中产生不满等负面情绪。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教授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情绪疗法消除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主题团体辅导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帮助这类学生意识到即使身体素质比较差,但自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可以多接触新朋友,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除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外,相关教育工作者还应告诉身体状况良好的学生要多关心、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而不是排斥他们。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调控个体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