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龙冠的英格兰王
——中国涉外话剧《理查三世》成功案例探析
2022-12-17罗凡媛
◎罗凡媛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100875)
一、匠心独具造佳作
(一)《理查三世》剧情梗概及之前版本
《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它的篇幅在莎士比亚剧本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哈姆莱特》。莎翁在创作该剧时正值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不久,整个英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中,因此有了回味、回顾和评判自己国家历史的闲情逸致,《理查三世》也在这一期间应运而生[1]。该剧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在玫瑰战争末年,野心勃勃的葛罗斯特不惜陷害自己的亲哥哥——克莱伦斯公爵乔治,又花言巧语骗娶其妻安夫人,为其之后登上王位打下基础。之后又用巧言令色、栽赃嫁祸,让众权贵对爱德华四世国王产生误会甚至激起他们的愤怒。在爱德华四世国王病重逝世后,欺骗民众,成为理查三世。后来,里士满伯爵发动了反对理查三世的战争。在决战前夜,理查三世在噩梦中看到被他杀害的亡灵们。最终,理查三世在两军交战中死于里士满的剑下,只能绝望地悲鸣:“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英伦王位上迎来了新的王,王位和权利的争夺永远没有结束……
《理查三世》最早被确认的演出时间是1633年。之后,也出现了香港话剧团版、在内地演出获得好评的英国老约克剧院版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2012年由王晓鹰执导的国家话剧院版《理查三世》,是其中具有显著中国文化特点的版本。
(二)国话版《理查三世》的缘起
英国伦敦能够成功争取到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离不开他们当年要举办的“伦敦2012文化奥林匹亚”活动。由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制作的大型国际戏剧演出“GLOBE TO GLOBE——从环球到环球”邀请全球37位知名导演,用37种不同的语言来演绎37部莎士比亚的剧作,其中有来自英、美、阿富汗、意大利和俄罗斯等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剧团[2]。王晓鹰导演作为汉语话剧的代表受邀参加此次活动,最终与主办方确定排演《理查三世》。
(三)主创团队简介
该版本的主创团队中不乏优秀且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有获得许多奖项并制作许多经典作品的优秀导演王晓鹰,有来自国家话剧院实力雄厚的演员班底,如张东雨、吴晓东等。除此之外,导演还邀请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张鑫、王力夫等四位优秀演员,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打击乐声部长王佳男为舞台呈现中华文化元素。在创作方面,导演特别邀请对于创作有很多独特见解的英文方块字创意设计徐冰、戏曲指导陈涛等。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是他们共同的努力,才能向观众呈现如此精彩的作品。
二、足迹遍西方,中国元素美名扬
《理查三世》应邀在许多国家进行演出,如英国、丹麦、美国、罗马尼亚、日本等,并且好评不断。本文主要以英国伦敦之行为例。
国话版《理查三世》自2011年7月立项以来,紧张筹备9个月,终于迎来它首次海外演出。在演出前,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通过国外网上社交媒体Facebook、国外报纸媒体以及剧院外剧目海报为该剧进行宣传,该举使得剧目在前期就受到一大批国外观众的关注。
正所谓“好事多磨”,在他们抵达伦敦当晚,就被组委会告知他们的货运在演出期间都无法到港。王晓鹰导演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没法演了!”正当他们将要彻底失望地认为这场“暴风雨”将要冲刷掉他们的仲夏夜之梦时,对方工作人员紧急调出全伦敦舞台资源的数据库,仅花了8个小时就帮助剧组解决道具服装问题。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这一成熟的舞台呈现、道具服装租赁与制作等核心链条为《理查三世》演出实现提供了可能。
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这次演出观众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观众买站票入场观看。即便天公不作美,在细雨中观众们的热情依旧不减。
国话版《理查三世》首演后就收获许多好评,如戏剧节的主办方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院长尼尔·康斯特伯曾经高度评价:“在用37种不同语言演绎莎士比亚全部37部剧作的活动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汉语普通话版《理查三世》是最好的一部。”[3]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专家艾伦·威廉先生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理查三世》之一。”除此之外,英国《卫报》将国话版《理查三世》评为四星(满分五星),并且肯定了主演张东雨与张鑫的表现,他们评论说“明快、毫不拖沓、男主角出色地诠释了葛罗斯特这个角色,莎翁笔下最变形的坏蛋似乎首次变得具有古怪说服力……”[4]
2015年,在“中英文化交流年”的大背景下,《理查三世》与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再续前缘。该剧作为中英戏剧文化的创新之作、合璧之作,是首个重要演出,更是中国艺术奉献给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最好礼物。
“酒香不怕巷子深”。此次精彩演出也吸引了英国各界关注。除英国的《晨星报》对这次演出予以高度评价外,BBC、《欧洲时报》以及其他多家媒体都到现场采访,BBC更是为其制作宣传视频在其手机客户端进行专页报道。演出结束后,我国驻英使馆英国大使刘晓明在后台对演职人员予以这台“中国化”“民族化”的《理查三世》能有机会2016年到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斯福演出,到全英巡演的高度希望。
三、中西文化融,创新传统双璧合
《理查三世》始终围绕“人性”这一主题。对于“人性”的追问,这个话题永不过时,这也是王晓鹰选择它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国版《理查三世》的演出处理上,王晓鹰导演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全剧的舞美、音乐音响、化装、大小道具、面具、服装,都尽量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造型形象和艺术语汇,但剧本的情节故事和人物身份绝不改到中国来;二是在整个演出进程中尽可能地糅入中国传统戏曲各方面的演剧元素,但绝不能排成一个‘戏曲式的话剧。’”[7]他也试图将“莎士比亚与中国”“话剧与戏曲”以及“经典与现代”三个不同层面分别进行融合。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去除理查三世外貌丑陋的形象设计
理查三世在莎士比亚原先的剧本中是一个外貌丑陋并且有残疾的人,因为在当时西方的语境中认为人的外貌与内在是相对应的,他们一般认为先天丑陋的外貌与残疾的身躯是邪恶人格的象征。
王晓鹰导演认为理查三世形象是剧本中不合情理的一部分,他认为面对一个残疾丑陋的、刚刚杀掉自己丈夫的男人,安夫人被其打动并且接纳他,是自相矛盾的。于是他删去了理查三世生理上的残疾。同时,这个版本的理查三世形象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因为古今中外存在许多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有原先剧本中夸张的残疾丑陋形象,但他们都拥有同样的强烈欲望和野心,这也突出了这样的人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理查三世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选择京剧演员饰演剧中角色
京剧与话剧的结合,对于王晓鹰导演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应用,但于他而言,这次《理查三世》中运用京剧元素的排演难度更大并且更具挑战性。由于背景音乐没有一个音符,完全是民族鼓乐贯穿始终,这对于表演者来说更需要通过自身的表演功底来塑造人物并且推动剧情发展。他在该剧中将几个角色交由来自中国京剧院的京剧演员完成。
首先,安夫人这一角色由京剧青衣演员来完成,她的形体动作是准程式化的,在台词方面她采用戏曲中旦角的念白方式来演绎,这种带有一定旋律线条的说话方式更易表达出她内心的起伏。在其与理查三世对戏时,理查三世是以话剧的形体动作和道白进行的。这种形成反差的表演方式,一方面,以中西合璧的表演方式向观众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感受,此处理查三世与安夫人在思想及立场上的冲突性不仅体现在对白上,还体现在表演形式上;另一方面,这种“冲突”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使得观众对于安夫人在其丈夫葬礼上经过理查三世一番花言巧语便答应嫁给他这一情节的合理性不那么质疑和挑剔。
其次,表演中还有让许多观众啧啧称赞的由两位京剧武丑饰演的进入伦敦杀害克莱伦斯的杀手,他们在剧中起到插科打诨的作用。他们恰当地使用了《三岔口》中的经典片段及技艺[6],为整个演出增添观赏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次杀戮,由两个演员运用京剧中两个人套在一件衣服里,一人直立一人“走矮子”的方式来饰演一位名叫提瑞尔的“双头怪人”形象的凶手。这种设计与民间戏曲表演中的“哑背疯”比较相似。
再次,扮演安夫人的京剧演员还以京剧小武生的方式饰演了小王子威尔士亲王的角色,他把“耍翎子”“趟马”等京剧的程式技巧运用在这一英姿焕发的角色上。这些角色用京剧中的行当演绎,无疑为整部剧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布景、服装、化妆及道具中国化
1. 布景
导演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桌二椅”演化为“二桌四椅”的舞台空间设计,并且他设定两边为“出将入相”的上下场方式,形成了非常能动的结构空间。
在《理查三世》中,以创新的“英文方块字”设计的“Richard III”剧名以及在舞台中间以宣纸为底用“英文方块字”书写组成的条屏背景,如同戏曲中的“守旧”,让许多外国观众眼前一亮。首先,颇具创造性的“英文方块字”,是由当代艺术家徐冰独创的一种英文字体,他用中文偏旁部首将英文字母重新组合形成方块字,这一文字效果与国话版《理查三世》的文化气质相呼应。经过精心挑选,他们选择了12个与该剧相关的关键词汇,分别是“欲望”“权利”“利益”“谎言”“阴谋”“占有”“虚伪”“诅咒”“战争”“毁灭”“噩梦”“杀戮”。另外,这张以宣纸为材料的条屏背景,每当有人被理查三世残忍杀害时,就会出现由红色墨水塑造的“鲜血”由上向下流淌的情形,这一视觉效果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将理查三世的每一次罪行进行强调。
2. 服装、化妆及道具
整个话剧中的服装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包括头冠等都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装饰风格,它变形夸张的汉代风格服装,使其并没有确定的朝代限定。在演出过程中,被理查三世谋杀的人物用黑纱蒙面以示这些人物的灵魂,这一灵感来源于京剧包公戏《探阴山》。在尾声,理查三世睡梦中梦到被自己杀害的亡魂来讨伐他并诅咒他时,导演选择使用由“三星堆”神秘图腾、京剧脸谱、藏戏面具、傩难面具变形而设计出来的面具,这些面具被用于每个被理查杀死的人。
(四)应用中西结合的打击乐器
除了建立视觉上的氛围,还要建立相对应的听觉系统。导演有意将该打击乐手设计在观众的视觉范围之内,全程并且现场为整部话剧伴奏,为演员“上下场”、演员心理活动变化、剧情高潮、氛围烘托相关的打击乐演奏的始终和精准配合。三十多样打击乐器都由一人完成,其表演性在观众的视觉上更为突出。
(五)剧情中的创新
为了使整个话剧更有戏剧性,王晓鹰导演将《麦克白》中麦克白荒原遇女巫的情景应用于《理查三世》。他将三个巫婆的出现设计在爱德华四世登基典礼之后,她们对葛罗斯特意味深长地说出了“一个名字以G开头的人将谋权篡位”的神秘预言。正是这句语言点燃了葛罗斯特深藏于内心对于权力的欲望,向他传递着他将来可能成为理查三世的讯息。另外,导演赋予兰开斯特家族的幸存者玛格丽特王后具有预言或者诅咒的能力。玛格丽特皇后在整个剧情过程中,会对理查三世身边将死之人做出诅咒,每当她的诅咒或者预言应验,她又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厉声重复那些“咒语”。导演对于玛格丽特的设计为这个角色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并且,通过诅咒和诅咒应验的过程又强化了所有不幸之人的悲剧性命运。
四、优劣细赏析,启迪艺海后来人
回顾过去国话版《理查三世》的发展历程,其在中西文化结合及传递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勇敢的尝试与努力,其中有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也有着不足。
(一)成功原因分析
1. 优质剧目是王道,熟悉剧情促交流
(1)观众对于剧情的熟悉削减语言隔阂
首先,作品成功离不开剧本本身的优质,王晓鹰导演在选择剧目过程中确定上演《理查三世》的原因之一是它为外国观众所熟知并且剧情吸引人。另外,王晓鹰导演自己曾说,《理查三世》“国外演出甚至比国内的演出反响更好”,肯定离不开一个原因,就是熟悉的剧情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并且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将想要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恰当的传递。在国内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响的原因之一,是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内容都非常熟悉,而中国人普遍比较少。英国环球剧场首演时,英国观众虽然听不懂外国的语言,但是他们的素质普遍较高,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内容都非常熟悉,甚至有许多观众携带剧本入场。这种对剧情的熟悉非常有助于他们投入到演员的演出当中去,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报道中都说到在理查三世登基时,英国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并与演员一起高喊“吾皇万岁”等台词。
(2)中西文化碰撞带来新的活力
从前文提到的《理查三世》的创新之处可以看出,导演运用了大量中国戏曲元素以及传统文化来将理查三世塑造成为“中国的王”。无论是舞台布景、演员服装和道具,还是将京剧中的青衣和丑角的表演方式应用于该剧中的角色,又或是中国传统打击乐的加入来推动剧情节奏,都为这部莎翁的历史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国外观众,特别是英国的观众来说,在看过许多西方语境下对于理查三世解读的演出后,再看中国版的理查三世会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视听上都具有一定的全新感受。
2. 强强联手造精品,相辅相成获共赢
(1)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创造优秀作品
一部好的戏剧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制作出来的,是需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首先,一部好的话剧少不了敬业的导演和演员。在《理查三世》的创作初期,导演对剧本就有充分并且深刻的研究及解读,而且主创团队参考了至少三至四个版本的《理查三世》中文译本,只有掌握了原作的精神,他们才能在原有剧本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在排演中,不光导演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以及创新,演员也一同琢磨如何表现,比如在《理查三世》中的刺客的演出设计就是双方共同讨论打磨而来的成果。
同时,好的话剧对于演员的要求也非常高。在该剧中,几位演员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如何每一个角色都演出该有的特点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比如同时饰演国王、主教和市长的扮演者,他需要通过不同的仪态及发声方式来塑造不同角色。为了保证演员的综合素质过关,国家话剧院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2019年,他们成立了“2019演艺高级人才专项培养项目”,该项目由国话主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承办,为来自国话的创作、演员、舞美、项目运营、宣传等管理骨干人员进行研修培训。当然,优秀的作品离不开合作默契的团队以及准备充分的台下练习。
(2)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专业团队助力首演成功
从剧组在英国首演前道具服装无法到港的插曲中,我们能深刻感觉到一个强大及高效率的剧院管理团队对于剧目的顺利演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查三世》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剧院团队的支持。
(3)多方合作促进剧目长久发展
国家话剧院一直在努力与多方进行合作,以保证其剧目能“走出去”。国话曾在2017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在会上,国话甄选几年来创作的并且适合走向国际舞台的精品力作,如《大宅门》《理查三世》《青蛙》等10部剧作以期与更多国家演出机构进行合作。活动过程中,国话展台受到了国内与国际演出市场的广泛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都对其进行采访报道。通过这次交易会,国话与20余家国内演出机构发成了下一年的初步演出意向等。
除此之外,国话还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于2018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剧场合作、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建设、剧目创作与演出、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理查三世》扩大了演出市场提高知名度,同时也为国家话剧院其他剧目拓宽演出渠道。
3. 当地机构助宣传,扩大名气促传播
国话版《理查三世》一般都是受国外艺术节、剧院的邀请或是以纪念两国建交被政府派出表演,在演出后也会有许多媒体进行报道。在国外受邀参加时,一般宣传任务都是由当地剧院来承担。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为该话剧节约一定宣传成本又达到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国家话剧院在国外的知名度并没有非常高,所以可以借助当地剧院的品牌及口碑以及自己剧目本身的一定口碑及特色,更加快速吸引大批观众。政府也多次指派该剧进行演出,从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它的高质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演出性质是属于剧院双方签署合作,促进交流,比如在韩国明洞的演出,是韩国国立剧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签署的业务合作协议,双方互相邀请对方优秀剧目到本国演出来加强双方合作交流。
(二)不足分析
其一,现在的情况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平衡,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大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观众对于《理查三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比如京剧角色中头上的翎子,有的外国观众只是觉得这是“触须”,只是将小王子表现得像一只“有趣的蟋蟀”,这是一种误解。其二,国话版《理查三世》的自我宣传能力比较有限,一般都是依靠艺术节及国外邀请的剧院来宣传,使其在宣传方面比较被动。第三,虽然《理查三世》在许多国家演出并获得成功,但它仍然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有些国家的演出难以成行。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大多数戏剧节都是公益性的,它们获得的票房收入一般用于戏剧节的运营。除了主办方支付给演出方的少量生活补贴外,很多差旅费以及其他费用都需要演出方自己解决。虽然可以向文化和旅游部申请补贴,但是仍然不够其参加所有受邀戏剧节。
(三)启示
1. 创新精神为剧目创作注入全新生命力
创新的想法有时可以为作品带来完全不同的解读以及向观众传达不同的感受。《理查三世》中将京剧与话剧的结合,就是一种令人惊喜的跨界融合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当今演艺行业,也出现了许多跨界融合后获得不错评价的作品。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就在2019年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在中国多地举办交响音乐会,由于“王者荣耀”具有庞大玩家群体,该演出获得可观收入;在今年,“王者荣耀”邀请著名作曲家谭盾为其游戏中的“五虎上将”分别量身打造了他们的交响乐,值得一提的是,每首乐曲谭盾都选取了一件中国古老的乐器为其设计主题,如奚琴、筚篥、尺八等。这种跨界合作在网络上获得了很多关注,在QQ音乐上的收听率非常高。由此可见,跨界融合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2. 自有宣传渠道使剧团掌握更多主动权
国家话剧院的《理查三世》在环球剧院演出宣传一般都是靠参加的戏剧节本身的宣传,这种只负责提供戏剧产品而不负责宣传的方式使得话剧院团队很难直接接触到海外观众及市场,这就使观众与话剧院团队之间产生了距离,这就造成:一方面,话剧院无法直接了解海外市场的喜好及特点;另一方面,不利于话剧院话剧在海外形成品牌,兼顾长期发展。所以,无论是国家话剧院还是其他话剧团队,都应该建立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运行以及宣传机制,以助于深入了解海外市场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的营销渠道。
3. 文化差异使剧目制作需考虑适应国外市场与保持自我之间的平衡
如果要让中国的话剧走出去,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观众接受它,就必须使话剧适应国外的文化需求,得找准市场。对于话剧来说,话剧本身就是舶来的艺术形式,从中加入民族元素固然可以吸引一批观众,但民族元素不能一味加入,要适度及巧妙加入。另外,话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由于其语言方面的障碍,很难使本国语言的话剧在其他不同语系国家顺利传播[7]。
跨文化戏剧,是顺应当今时代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一种产物,它的特点应该是求同存异,共存共享的。从王晓鹰导演的《理查三世》中,可以明确感觉到他对于跨文化的一种强烈追求。所谓“同”就是所要阐释作品的主题以及价值观要保持不变,不能将整个作品的内核都改变成自己所想;所谓“异”,就是可以在表现手法上适当应用自己的创新想法去诠释所要演绎的角色和剧目。
4.中国院团演绎带有中国特色的作品相对更容易在国外传播
《理查三世》的成功告诉大家,中国团队在国外演绎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较其在国外演绎完全“纯”国外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前者更具有吸引力。从中国“走出去”的话剧剧目以及内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
5. 观众培养为长远发展提供市场基础
《理查三世》在国内的影响力并不是非常大,这不仅是一部话剧的问题,也是整个话剧业面临的问题。从灯塔及大麦网共同制作的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中可以看出,2019年各类演出人均消费金额中不同年龄段花费在话剧上的金额远远低于演唱会和音乐剧。另外,人们去看话剧除了因为话剧的本身,还有明星效应,以及对于一些更年轻、轻松主题的追求。从话剧市场票房中可以看出,像《理查三世》这类较沉重的主题不如相对轻松的主题卖座。如果《理查三世》这一类话剧想要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只有主动走近校园或者是进行更多公益普及演出。另外,像《理查三世》这类经典作品,也同时需要全民对于文学经典的普及。
6. 充足资金为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理查三世》的成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有政府文化和旅游部的补贴支持以及国家话剧院的资金。对于一些没有政府支持的院团想要在海外进行演出更是需要在积累经费方面多下功夫。除了通过市场化运作、申请补贴这两种方式获得资金外,院团还可以争取企业赞助,这是在出国演出交流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比如,中央民族乐团的《又见民乐》就与蒙牛合作,这样既为这一演出提供资金,蒙牛也获得了品牌宣传。
五、结语
话剧,由于其自身语言的障碍以及其表演形式的限制,导致许多本土话剧很难在海外不同语言的国家演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人艺的话剧《茶馆》是中国话剧在海外传播的一大奇迹,虽之后有许多新的剧目在海外进行演出,但它们的演出反响以及上演次数都没有超越《茶馆》。所以,如何让中国制作的话剧“走出去”并取得良好的成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家话剧院版的《理查三世》在国外的演出是比较成功的,王晓鹰导演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注入这一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表演形式之中,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传达出了中西合璧之美。虽其在宣传方面、资金方面以及文化差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戏剧,在国外获得广泛好评,也为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由《理查三世》经验可知,为了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话剧,话剧创作者可以进行适当创新或尝试加入中国元素,并且需要考虑培养观众群体、筹备充足资金以及掌握宣传主动权;但在涉外交流方面,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方面应该认真权衡适应与保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