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类“非遗”民族凝聚的传承选择

2022-12-17◎杜

今古文创 2022年43期
关键词:艺术类非遗共同体

◎杜 洋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当代中国是遗产发展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太多可以解答中华民族现实问题的考证线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决策性部署,也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理论的民族性凝聚,更是中国艺术类“非遗”多民族传承与认同理论的历史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新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1],为民族艺术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要展示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方式和场面,事实上就是参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艺术类“非遗”保护行为,搜集、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类“非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艺术文化的深层认同,不仅使优秀的传统艺术类“非遗”得到了有力保护,更加丰植了各民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深厚情感。

一、话语:呈现艺术类“非遗”的学术阐释与传承意识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是可以通过对人类民族文化内涵、形态、范围、外延等问题的深入理解而逐步获得的,诚如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所讲:“古琴,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古琴的发明、制作、弹奏技巧、曲调谱写、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思想内涵等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2]故此,“艺能”、传承、技巧、创造的民族认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性的重要概括,反衬于代代相承、同各民族人民之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非遗”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积了不断“运动着”的民族存在,是通过一定物化了的形式得以呈现的“非遗”认可。

可以确切地说,艺术类“非遗”是一种艺术,一种关于多民族文化题材的艺术,这曾经也是它在传播民族文化过程中的基本身份标识。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多民族艺术类“非遗”理论常因观察和考量其传承角度和切入点的不同,而引出属于不同认知层面和意识指向的遗产传承选择。提及艺术类“非遗”,最为核心的重点问题探讨直指两个问题:艺术的人类性与“非遗”的民族性。一方面,从艺术的人类性来理解中国艺术类“非遗”,艺术类“非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人类”创作与主动“群体”共享,是人类对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所有的理解和再现,其中不仅包含着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方式与历史发展的形象表达,也涵盖了人类在自身感受中所建构的关于艺术类“非遗”的完整认知;另一方面,从“非遗”的民族性来理解中国艺术类“非遗”,艺术类“非遗”作为人类自我鞭策、自我警醒意识形式中的积极反馈,是人类对个体、群体、种族、民族、区域所进行的灵魂观照,其中不仅包含了各民族对于艺术传统与艺术属性的形成解释,也表现了创造“非遗”的主体在民族生活中如何通过艺术类“非遗”的形式和手法来表达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的种族基因。

艺术类“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非遗”定位中涉及最为特殊的“艺术”传统,是中国多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非遗”结晶,具备充分的艺术特性与“非遗”价值。作为社会历史艺术存在的特有形式,艺术类“非遗”涵盖内容较广,包含以造型艺术为主的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以表演艺术为主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中国戏剧等,以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主的剪纸、年画等。保护传承艺术类“非遗”,应始终坚持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家国意识,于地域、活态、流变中维系艺术类“非遗”固有的基本特点,使其命脉可在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得以延续。任何民族的传统艺术中都含有独特的“非遗”因素,在“非遗”基因和民族情怀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民族能够得以生存且赖以发展的生命之“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线索,可为中国艺术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多的精神内涵,在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同时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艺术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意识至关重要。

二、切入:凸显艺术类“非遗”传承凝聚力的“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树立“共同体意识”为本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在筑牢民族魂、中国梦的民族主线中凝聚了各民族交融交流、共事共乐的民族结构。“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民族艺术类“非遗”为凸显中华民族凝聚力,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无穷的创造力,为基于“共同体意识”建立下的共同价值理念、共同历史条件、共同艺术理解、共同遗产认同、共同文化追求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综合体提供了精准切入。

文化的兼容并蓄,遗产的兼收并包,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对于艺术文化的认同,还是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同民族情怀与“非遗”发展血肉相连,艺术类“非遗”的多样形态展现了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祖先们留给后人之丰厚遗产基本写照。长久以来,在保护与传承艺术类“非遗”的关系上,各民族始终维系多民族艺术类“非遗”关系上的共融共生,始终坚持汉族吸收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汲取汉族艺术,在艺术类“非遗”的共享——共用——共有中折射艺术类“非遗”所承载的民族凝聚力。艺术类“非遗”的传承关系是在动态传承中寻找静态传承凝聚力量,挖掘艺术中的民族属性,阐释“非遗”中的民族定位,结合“非遗”传承中的工作重点,组建艺术类“非遗”民族传承的工作重点,集合主体传承力量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艺术类“非遗”传承意识的凝聚与集结。

为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群众保护艺术类“非遗”的传承意识,营造艺术类“非遗”保护“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氛围,以意识强调带动艺术与“非遗”的融合互动,传承多民族“非遗”项目主题,传承艺术技艺中的民族印记,将不同民族的艺术类“非遗”精粹以民族色彩化的绽放浸润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民族艺术类“非遗”,是在各民族大众之间实现充分分享的“非遗”资源,共享观念往往内化于各族人民群众之心,民族艺术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各族文化历史的建设过程,科学记录、影像留存,以文化符号的语言标注方式存录多民族艺术类“非遗”,实现跨区域、跨民族、多层次、宽范围内的“非遗”交流。全面呈现各民族艺术类“非遗”的生态状况,建构多民族人民传承艺术类“非遗”共同心理机制,在艺术类“非遗”的活态性、发展性、传承性、区域性、民族性等“非遗”特点上强化任命共同的“非遗”传承意识,进而将民族意识通过各民族的艺术积淀和“非遗”传统表现出来。在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使艺术类“非遗”传承意识得到延伸,个体民族意识与群体情绪汇聚应渗透在“非遗”传承的保护行为之中,有意识、有指向、有认知的将民族意识凝聚于艺术类“非遗”的保护传统。

三、归位:深描多民族艺术类“非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通

把握民族文化关系,正解各民族艺术类“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通关系是基础。艺术类“非遗”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财富体系,是架通汉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三者间艺术交融的重要资源。在我国,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力量,多民族文化艺术在生成之后慢慢出现联通、互融,融合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艺术类“非遗”传承强调的精神纽带,长入的交融更是体现在共同体意识的保护传承中如何维系艺术类“非遗”姿态万千式样的关系归位。因此,主张我国多民族艺术类“非遗”“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通、交融、统一关系上的审视与深描,通过文化自立、文化认同、文化共建来寻找艺术类“非遗”的传承空间,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归位境界。

首先,应基于文化自立,寻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多民族艺术类“非遗”“和而不同”的各美其美。各民族应尊重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培育并发展好本土民族艺术类“非遗”,理解自己民族艺术类“非遗”的精粹,在发展本民族艺术文化内在品质的过程中尊重“非遗”的多样性形态,以维系民族文化与历史现实间的对接关系。诚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白族的扎染技艺、贵州的侗族大歌、朝鲜族的农乐舞等艺术类“非遗”项目,分别代表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形式的“非遗”类别,每一项艺术类“非遗”分别反映了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皆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非遗”基因构成了我国艺术类“非遗”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便体现了诸多艺术类“非遗”项目都是我国不同民族“非遗”的代表性项目,以此构成了“和”,同时,每一艺术类“非遗”又凸显了不同民族生活、生产、文化及历史的内涵,亦在“和”中建构了“不同”。

其次,应基于文化认同,探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多民族艺术类“非遗”“万象包罗”的美人之美。各民族的艺术类“非遗”往往蕴藏了含有本民族文化基因、意识形态、心理结构、情感认知等因素的遗产财富,除了在尊重自身民族艺术遗产的同时,还应正确认知来自其他民族艺术类“非遗”的多样性。国粹艺术,是祖辈世代传习下来的多民族璀璨的艺术类“非遗”,如刺绣、剪纸、京剧、书法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艺术类“非遗”的丰富多彩。以刺绣这一艺术类“非遗”项目为例,无论是汉族刺绣,还是少数民族刺绣,都代表了中国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一种工艺水准。有湖南湘绣(编号:Ⅶ-19)、羌族刺绣(编号:Ⅶ-76)、四川蜀绣(编号:Ⅶ-21)、江苏苏绣(编号:Ⅶ-18)、满族刺绣(编号:Ⅶ-80)、广东粤绣(编号:Ⅶ-20)、彝族刺绣(编号:Ⅶ-78)、瑶族刺绣(编号:Ⅶ-105)等,每个民族在充分尊重他族艺术类“非遗”时,回归各民族艺术类“非遗”的平等关系,才能在文化认同中实现各民族艺术类“非遗”的关联与交流,在理解个性、承认多样性艺术类“非遗”的风格中会意民族艺术的遗产美。

最后,应基于文化共建,勾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度下多民族艺术类“非遗”“多元互融”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民族丰富的艺术类“非遗”在多元且多彩的文化构建中,始终相互学习,相互包容。中华民族艺术类“非遗”作为各民族诸多“非遗”种类的一个涵盖美、诠释美、蕴藏美的“非遗”种类,既是各民族特色艺术的鲜明培育,也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繁荣的代表着世界一致融合的美之创造。艺术类“非遗”项目中融合天然美、纯粹美的外表,不管是传统音乐类遗产、传统美术类遗产,还是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遗产,总是作为艺术类“非遗”类别中最美文化的表达,体现了“非遗”之美,美美与共。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的中国艺术类“非遗”代表项目,如古琴艺术(编号:Ⅱ-34)、蒙古族呼麦(编号:Ⅱ-4)、皮影戏(编号:Ⅱ-91)、剪纸(编号:Ⅱ-16)、西安鼓乐(编号:Ⅱ-61)等,每一“非遗”项目皆在反映我国区域表演、表现、表达形式中建构了传统艺术的固有知识体系和艺术技能,不仅对各族人民共促民族发展、祖国繁荣的现实情境进行了直接说明,也展现了我国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程度。世界级艺术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实现世界范围内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人类文化沟通无障碍的直接陈述,是人类一体化艺术格局共同建构的真挚发声。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庆市艺术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为个案

大庆市,作为我国东北边陲地区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城市,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在大庆地区分布着包括蒙古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31个少数民族,可以说这里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值得强调的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大庆市以及黑龙江省蒙古族民众主要聚居的民族区域。大庆市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价值观念、艺术接受、文化意识等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各少数民族人民在自身民族身份的识别中,与大庆市汉族人民文化族属上慢慢呈现出异源同质的发展趋向,不同民族之间始终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认同与艺术共享,是大庆市汉族与少数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

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大庆市民族艺术类“非遗”,作为大庆市人民文化宝库中的民族瑰宝,在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借鉴、融合中发展了具有一定民族性、群众性、活态性、大庆性的艺术共性与“非遗”个性。传统音乐类、传统美术类、曲艺类、传统戏剧类、传统舞蹈类等艺术类“非遗”类别,大庆地区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中尊重本民族固有艺术形态的同时,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民族意识”延伸为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注重保护传承大庆地区艺术类“非遗”的多样性。大庆地区代表性艺术类“非遗”项目,有蒙古族安代舞、满族刺绣、肇源古建筑彩绘、北方萨满民俗剪纸、蒙古族潮尔音乐、浩德蒙古族乡好来宝等。目前,大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六批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类“非遗”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疑是研究大庆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大庆市艺术类“非遗”,是同大庆地区人们通过民族传递而遗留下来的历史积淀物,保护并传承大庆市艺术类“非遗”,培养民族艺术类“非遗”发展个性,强调在个性中寻找文化共性,有利于增进大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情感,在民族凝聚力归属感中可保护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当前,大庆地区包括政府、高校、传承人在内的多方“非遗”传承主体不断深入艺术类“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校校园公共艺术教育建设、传承人传承方式的拓展三方合力,总结大庆地区艺术类“非遗”的传承特点,维系多民族艺术类“非遗”的“原汁原味”的同时,追求大庆地区多民族艺术类“非遗”的风格主流,于民族凝聚中发展“非遗”传承的主体选择。

五、结语

中国艺术类“非遗”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国家发展、多民族振兴工作得以落实的有力支撑,是庞大社会体系中不同民族的个体与群体得以艺术共享的文化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多民族艺术交融、“非遗”共享、文化探索,可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情感交流、审美体验、意识引导中为艺术类“非遗”的“跟踪”保护提供丰厚的民族养料。保护艺术类“非遗”是一项长期的、世代相承的民心工程和民族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艺术类“非遗”寻求一条可持续性的传承与保护之路,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多样发展的时代任务。

猜你喜欢

艺术类非遗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