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阳至尊”:数字“九”的文化阐释
2022-12-17何巧巧
◎何巧巧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自文字的创立之初,便有了数字。在那个充满了神话的时代,数字被赋予了极为深厚的哲学意义。在这其中,数字“九”在古中国显得极为神秘,从它的来源探究其蕴含的深层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数字文化。
一、“九”之源
(一)“九”的字源
1.阳数九
从文字的起源上看,“九”具有“曲折”“穷尽”“极其”等意义,甲骨文中见此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甲骨文字典》中载:“象曲钩之形。钩字古作句。”“罗振玉云其状正为圆环,下有物如蛇状,尾上曲为钩”后来在蛇状的字形符号加上指示符号,即变为“九”。[1]甲骨文中的数字“九”曲曲折折,作为一个指示词,圆环变成了指示符号,该指示符号指示的便是弯弯曲曲的“蛇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对“九”解释是“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2],是指“九”是阳的最大变数,字形像曲曲折折没有穷尽的样子。在这里,“九”就有了“无穷尽”的意思。
2.至数九
在《周易》中,“九”是占卜之数,代表着阳爻。“九”在中国哲学上,不仅仅代表数字,也代表着宇宙生成的状态。《易纬·乾凿度》中说:“易,太易也,太易变而为一,谓变为太初也。一变而为七,谓变为太始也。七变而为九,谓变为太素也。乃复变为一。”[3]“九”表示太素的状态,将数字“九”和宇宙生成联系起来了。“太素”指古代最原始的物质,也即万物从混沌到形成的最终状态。如果把太初、太始、太素理解为阳气的始生、壮盛、终究三个阶段,那么,九就代表着“极”的意思。因此,九便成了“天地之至数”。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古人认为数字不是单纯的计数工具,而是有某种神秘的意味,是与某种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古人认为9、10为水,9为阳水,10为阴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至阳之数。《周易》中,九为阳爻,乾卦的第一爻为:初九,潜龙勿用。[4]所以,初九在这里是指小阳卦,潜龙勿用则是指龙潜深渊之下,暂不要有所作为。以此类推,上九则是指阳气与时节一起发展到了胜极。卦象是一个循环发展过程,整个乾卦就是一个小循环,从阳气初发到极盛,再回到了初发状态,而在这个循环中“九”就是终极。《诗经》中载:九罭之鱼。[5]“罭”是指捕小鱼的密眼网。“九”在这里指网眼很多,“九”也就是“极”之意。
(二)“九”的字义
从由阳数至数引申过来的意义上讲,“九”有“正义”之意,用以表达作者自己的爱国忠贞。《离骚》中,屈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余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6]6,都是带有“九”的句子。除《离骚》外,《楚辞》中还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九州”“九侯”“九河”“九卿”“九衢”等,这里的“九”到底是具体的数量实指,还是一个形容楚地神圣的修饰之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楚国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域,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九歌序》中就有记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7]32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古风保留的更多,那么,对于“九”的理解也就更具有神话意蕴。以《九歌》为例,《九歌》一共有十一篇,除《礼魂》是送神曲以外,其余十篇每篇都是祭神。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这里不作赘述。屈原以《九歌》为题,“九”并不是实指,而是引用的一个上古量词,具有讽谏和表达情感的意味,和具体的章数无关。王逸作为《离骚》研究第一人,他在《九辩序》中说:“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7]39阐述了“九”的重要性,王逸又解释了屈原用数字“九”的意义:“援天地之数,列入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以讽谏怀王,明已所言与天地合度,可履而行也。”[7]58王逸认为“九”是天地之至数,极为阳刚,能正天地,同时也有明忠奸之意。这里的九就带有正义的意思。陈述完观点后,王逸又找了例证,屈原的弟子宋玉“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辞,亦承其九以立意焉”[7]62。在这里“九”不仅仅具有数字意义,更多的是指哲学上所代表的“正直”“正义”。屈原用自己的爱国之心,给数字“九”赋予了一层人文意义。《尚书·大禹谟》中也说:“九功惟叙,九叙为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8],点明了“九歌”的劝谏作用。关于“九歌”的记载,除了《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之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6]117。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所以《九歌》的极有可能是屈原引自古书,用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表达自己忠信的爱国之心,以及被驱逐的愤慨郁结。所以,“九歌”之“九”是一个虚指,屈原是引用了一个上古的数字“九”表达了自己对国君的忠贞不渝。
“九”还有“极其”之意。庄子《逍遥游》中所载“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里的“九万里”是极高极远的意思,“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9]。《礼记》中有“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10]。这里出现了“九州”,而《周礼》把古代中国分为了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洲、雍州、幽州、冀州、并州,说明“九州”之“九”是实指的数量词,并由此而生发出来“九鼎”“九牧”等词汇。《文心雕龙·铭箴》中载“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11]。后来,“九州”发展成为一个代称,代指中国,而不是原先的九个州,“九”也衍生出了更多的意义。
二、“九”之用
因“九”所附带的“无穷尽”和“极阳”符号意义,“九”在其具体的用法上,就显得极为神圣和广博,在民间神话里的“九”是一个圣数,皇家建筑中是一个尊数,民间风俗中“九”又因谐音而带来美好寓意,所显示的不仅是一个数字所附带的价值符号的流变,更是其背后社会思潮的更迭。
(一)民间神话里的圣数“九”
关于民间神话中的“九”,则是处处可见,耳熟能详。除了后羿射日中天上九个太阳以外,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处处可见“九”。瑶族故事《密洛陀》中载,天地间有一个铜鼓,铜鼓里睡着一个女人[12]21-22这个女人就是瑶族人心里的万物之母——密洛陀。而在瑶族人的造物神话中,密洛陀用了九千年育金球变成太阳,又用九千年育银球变成月亮,让九位大神造出天地。白族《阿布帖和阿布约》中地上发了九十九天的洪水,将世界淹没。[12]50-51。哈尼族《永生不死的姑娘》中说,远古时候有“九大神”,为了找到长命,“九大神”到大神“沙拉”那里找到了“九口箱子,放着九样财宝”。土家族的创世史诗中,“大田开了九十九垃,大坪开发九十九块”[13]。数个“九十九”,表现了土家族人民迁徙的困难,以及勤劳勇敢的精神。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创世纪》中,有白鸡黑鸡各生九蛋,变成九个英雄九个魔鬼的故事。彝族的创世神话《梅葛》里,格滋天神要造天,他放下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满族的《天神创世》中,天有十七层,地有九层。鄂温克族中的《尼桑萨满》传说中也有“九”经常出现。根据地理位置来看,这些流传的神话创世故事,大多是位于我国西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九”在这些地方受到普遍的崇拜和关注的原因和大禹息息相关。
铸造“九鼎”的大禹,传说也是氐羌族群,这个族群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带来了民间的崇“九”习俗。《后汉书·西羌传》和《新语·术事》都有“大禹出西羌”的记载。根据叶舒宪先生的观点,是因为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上古的氐羌族群。这个族群来自西方的甘青草地带,东移进入内地后逐渐分为南北两路,分别形成了中国南北少数民族的祖先,[14]因此不难理解西南少数民族对“九”的崇拜。
(二)民间节日或仪式中的常数“九”
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人们揭开了“天道”的神秘色彩,同时“九”也不再像周时那样受人尊崇,它更多是带有“极多”的意思,人们用“九”来进行一个大循环的计数,“九”由神秘的天之象征变得更加贴近普通民众了。如读书要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15]“九五至尊”“九品芝麻官”“九天”“九泉”等。总之,“九”与人们越来越近。
受到传统文化中对“九”所赋予的神秘意义,很多民间节日或民俗活动都和“九”相关。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即是中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为《易经》把“九”定位至阳的阳数,那么两个九就是重阳之意。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除了重阳节以外,冬至,也和“九”息息相关。冬至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这也预示着阳气渐盛,所以,人们将“冬至”和至阳之数“九”联系在一起,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根据“数九”习俗,不同朝代和地区创造出了不同的《九九歌》。旧时北京白云观每年正月十九有“燕九节”,是北京一年中盛大的岁时民俗,也是重要的道教民俗。道教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因此受到中国传统宇宙观中“九”的影响,处处表现出对“九”的重视,如“九天玄女”,还有太清境“九仙”,上清境“九真”,玉清境“九圣”等。
三、“九”之辩
“九”经历了从实数到玄数,再由玄数到尊数最后再到常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九”的变化,也是人类思维的变化,体现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加强,对自然的更多了解后,破除了“九”的神秘,“九”从天走向了人,对“九”更加亲切。“九”在文献、生活中出现的如此频繁,除了它自身的无限魅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一)重数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数传统,数字在古典文献中不止作为量词存在,更多的是作为哲学符号代指各种意义。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明了从道到数,再从数到物的联系与过程。中国人识数,用数,把数作为了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如观察天文而产生了历数,祭祀、朝觐产生了礼数,歌舞宴乐产生了律数等,这些都为古人的重数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观察日月星辰,形成历法,以敬授农时,历数是最能够显示重数传统的文献,考古发现的刻辞卜骨,应是我国最早以数标示卦义的文献,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盛行
在“天命观”“神权观”盛行的上古时代,人们对天的崇拜与敬畏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出现。吴锐先生在《神守国》中论断,中国上古(商周—秦汉)是有神及泛神论的“天人之际”阶段。在上古时期的天人之际阶段,“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上帝。一直到春秋以前,人们只是和上帝打交道,以为上帝统辖一切,所以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统治者设法探寻上帝的意旨,作为行动的指针。统治者住在高山上,一方面是人间的统治者,另一方面更是上帝的代言人。[16]“九”作为一个“天数”,被密切地应用于统治者的传说、生活以及事物中也是极为正常普遍的。这个时候的天人关系是神人关系,因此“九”也是天子才能用的“天数”。而到了中古时期(唐宋—明清),也就是无神论的“天人之际”阶段,人们对“天”的理解趋向于指儒家“道德”,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在董仲舒、王阳明等人的推崇下,将其发展到极致,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九”这个天数渐渐走下神坛,进入千家万户,变为一个用来指“极多”之意的常数,例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十有八九”“九九归一”等成语。
由于数字九悠久的历史,以及它被赋予的深厚内涵,很多现代企业,都用这个神秘的“天数”作为其名称。如“九阳”豆浆机、“九牧王”男装等。在东方文化里,九因其谐音“长长久久”而得到推崇,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