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内容价值及实践创新*

2022-12-17王志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内容活动

□文│王志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来注重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期间会组织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节日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概念最早由艾德勒和范多伦于1972年提出,是指围绕某一主题所做的集中式阅读。[2]从中国知网检索可知,国内学术界从1999年开始进行主题阅读相关研究,目前研究文献已累计4400多条。节日主题阅读活动往往聚焦于与节日相关的内容,为人们追溯、了解和品读节日文化内涵提供有益窗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3]要在新时代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增进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记忆和传承,主题阅读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一、传统节日与主题阅读活动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人们有大量的休闲时间,也会主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尤其是文人雅士会在传统节日中赋诗作词,为活动助兴,也为今日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留下了大量素材。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对于过去的一种纪念性活动。尽管人们纪念过去有多种原因,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要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和身份意识。[4]所以,传统节日的主题阅读内容多与此相关。

综合全国各地阅读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主要包括:一是通过诵读活动巩固对于传统节日的记忆。古诗词中保留了大量传统节日的活动印记,记述了古人对于传统节日的真挚情感,这些带有传统记忆的古诗词有助于今人体会悠久的传统文化,牢记民族身份,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聚心力。例如,中秋节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月下独酌》;端午节阅读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文天祥的《端午感兴》等。二是以出版形式讲述传统节日故事,包括传统节日由来、风俗和传说,名人雅士与传统节日等,特别是近年来绘本、插图本等逐渐使传统节日故事越来越为青少年所喜爱。三是举行读书实践活动。节日期间结合节日习俗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如2021年10月,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77个班级以不同的形式围绕“诗词里的重阳节”组织开展主题阅读活动。[5]

二、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内容价值

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已经成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实践。从阅读实践来看,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不仅围绕传统节日由来、节日习俗展开,更延伸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中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发挥着文化再生产、文化认同、价值传播、乡愁记忆、教育等作用。

1.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文化再生产价值

从历史形成来看,设置传统节日的目的在于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纪念,进而逐渐演化出一些习俗。这些习俗作为传统节日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再生产的生产要素。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再生产,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节日仪式”景观再造,[6]通过网络游戏移植和重构节日场景、节日仪式、集体记忆等。[7]主题阅读活动也是其中一种方式。

基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再生产价值,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也应围绕这些习俗及其要素衍生出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展开,由此实现传统节日的仪式重现。基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的文化再生产价值,在组织相关阅读活动时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复原和衍生,包括对传统节日的时间要素、习俗形成等进行阐释,以帮助人们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复原传统节日程序上至少应展现核心内容,此外还应结合现在的价值观念对其进行衍生,从而增强贴近性,赢得较多认同。

2.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文化认同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涌入,一些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关注,与之相比,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未得到应有重视。从国家层面到民众层面,重新审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尤其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展开了从民间、立法到外宣的各项建设性工作。

传统节日主题阅读聚焦于传统文化内涵,从经典中找寻中华民族得以存续数千年的基因密码,并借由各项活动传递传统节日的内容、形式与要义,使之与民众之间形成共鸣。青少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认同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传统节日凝聚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礼仪、价值观等,以之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建构起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悠久历史的文化认同。要通过传统节日主题阅读,重新解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民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3.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价值传播作用

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价值传播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存和传承相对比较完整的板块之一,传统节日借由主题阅读活动的推广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重视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的浓厚氛围。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吸引力,在西方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应与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广大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4.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乡愁记忆作用

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记忆和传承方式,形成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这使得传统节日具有可识别性、可记忆性,形成了不同地域民众所特有的乡愁所系。同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节日往往被赋予了阖家团聚等很多美好的期待和寄托,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应注重其地域性特征,把地方生活元素深度融入阅读内容之中,通过乡愁记忆唤起情感共鸣。

5.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教育功能

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通过传统节日主题阅读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重温经典,从经典中感受传统之美、精神之力,从而建构和树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元固本;另一方面,主题阅读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节日往往是家人团聚之时,可以借此进一步凝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建立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三、中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创新思考

提升中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影响力,使其在全社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应通过空间、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其内容在不同年龄段受众中的接受度、感知度和认可度。

1.内容创新:丰富阅读活动内容

无论在何种文化形态里,内容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创新的目标是激发人们深度参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的兴趣,增强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内容的宣传发布半径,[12]以吸引参与者、增加参与者、最大范围地留住参与者。从经济属性来看,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属于公共文化供给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最大化参加人数。[13]通过遴选优质文本、丰富阅读内容、强化阅读实践、增强互动性等方式实现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内容创新。

2.形式创新:提升阅读活动差异化

当前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读者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与自身需求相契合的阅读物。[9]因此,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主动进行形式创新,以差异化的组织形式、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目标人群的参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参与者对于阅读的反应乃至于期待,[10]是传统节日组织者进行主题阅读形式创新的动力所在。碎片化决定了当下人们对阅读的期待应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可以考虑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技术增加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体验、构想式体验[11]的内容,提升参与感和互动性,从而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黏性。

3.空间创新:推动阅读活动向开放性转换

人类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之中,阅读也是如此。不同空间所承载的活动有别,如在一个会议桌所形成的阅读空间里,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或以诵读形式进行;在一个由舞台构成的阅读空间里,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展演,其内容、形式更加生动。在开放性空间开展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受众,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氛围。此外,移动化传播能够实现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的空间再生产。空间创新使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空间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阅读与其他活动的结合有了更大可能性。

4.融合创新:推动阅读活动与其他业态融合

节假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经由消费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效用,由此创造出节日经济。节日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节点,既与农业周期有关,也与“尝新”、补偿心理、人情往来等消费观念有关。[14]由此,可以通过与旅游业、艺术行业、创意产业等业态的融合,实现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创新。如将其与旅游业融合,结合不同传统节日主题设定主题研学旅游,在研学之路深化对于经典文本的理解;将其与艺术行业融合,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15]把传统节日主题阅读与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品展览、评书等结合起来,增强传统节日主题阅读的表现力、冲击力和吸引力。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传承中担负了重要的文化使命。开展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忆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理应在新时代得到更多重视。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内容活动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