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引导下125 I 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2022-12-17魏元元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微粒粒子疼痛

聂 巍 魏元元

(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

骨转移性肿瘤属于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并发症,其原发疾病主要包括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恶性肿瘤经过血行转移到骨组织,从而引起骨损坏以及癌性疼痛等症状,可累及患者脊骨、肋骨以及盆骨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等情况[1-2]。 一般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传统手术、化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治疗的创伤性较大,对患者的疼痛水平、症状控制等改善效果不显著,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以及预后。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方式不断地得到医学专家和学者的认可[3]。 因此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 年8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骨转移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干预,观察组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干预,分析和对比2 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主要是研究和探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 年8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骨转移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为(47.26 ±5.31)岁;肺癌30 例,乳腺癌7 例,肾癌6 例,其他癌症7 例。 对照组50 例,男27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为(47.37 ±5.18)岁;肺癌28 例,乳腺癌8 例,肾癌9 例,其他癌症5 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干预,观察组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干预。 根据SPSS 软件分析结果显示,2 组患者一般资料,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所有分析均是在获得满足临床条件的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在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条件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干预。给予观察组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干预,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肿瘤部位以及病变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术前的TPS 计划进行布源指导,对患者进行CT 扫描检查,让患者处于仰卧位或侧卧位,定位以及体表标记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粒子穿刺针进行穿刺,再进行CT 扫描,同时对针尖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保障穿刺针位置已经进入了靶部位,然后进行125I 粒子植入,按照0.5 -1.0cm 的间距进行布源,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完成后均需要重复进行CT 扫描,观察粒子的分布情况,并且记录患者的体征水平等。 如果出现粒子植入不均等情况,需要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调整和处理。 术后处理:(1)术后6 小时,告知患者尽量减少运动,避免微粒移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由于125I 微粒植入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对其并发症尚不清楚,故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护,掌握其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术后反应。 (2)口腔干预。 每天2 次,用生理盐水清洁病人的口腔,帮助病人在床上排便、排尿,然后在便后对病人的会阴、肛门等部位进行清洁,并注意尿、便的颜色、性状。 (3)膳食指导。 建议病人多吃豆浆、牛奶、鱼汤、瘦肉粥、新鲜蔬菜、高维生素、高蛋白、容易消化的食物。 建议病人注意饮食,提高免疫力。 (4)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将粒子注入疗法的安全、粒子辐射的范围告诉患者和家人。 辐射有一定的辐射能力,辐射半径10 cm 以上,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30 cm 之外不会有任何影响,大部分的能量都被身体组织所吸收,对医护人员的伤害很小,并通知陪同者,尽量相距在安全距离。 (5)尽可能集中的护理处理和操作。 避免与微粒植入的一面接触,减少照射的时间。

3 观察指标:2 组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后,分析和对比2 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 其中疼痛缓解情况按照MD 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未缓解,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放射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放射性损伤)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主要包括了心理指标、生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认知指标,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取x2检验,P<0.05 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 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29 例,部分缓解17 例,未缓解4 例,缓解率为92%;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21 例,部分缓解14 例,未缓解15 例,缓解效率为70%。 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x2= 15.725,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对比: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 例、胃肠道反应1例、放射性损伤2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4 例、胃肠道反应5 例、放射性损伤3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x2=9.524,P=0.002),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对比: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指标、生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认知指标评分分别为(8.63 ±2.14)分、(8.45 ±2.09)分、(8.36 ±2.11)分、(8.79±2.18)分;对照组患者心理指标、生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认知指标评分分别为(6.51 ±1.78)分、(6.39±1.84)分、(6.55 ±1.92)分、(6.28 ±1.41)分。 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t=5.386,P=0.001;t=5.231,P=0.001;t=4.486,P=0.001;t=6.836,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肿瘤骨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70%。 肿瘤转移的主要表现是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从间歇性的疼痛转变为持续性的疼痛。 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骨转移灶的损伤,减轻病人的痛苦。 肿瘤骨转移是指原发于骨外组织或器官的肿瘤经淋巴或血液循环系统向骨骼转移,是引起恶性骨肿瘤的主要病因,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0%。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癌症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而骨转移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是继肝脏及肺脏之后的第2 大疾病。 对于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一般都是X 线、螺旋CT, X线表现更直接,视野更大,而螺旋CT 可以利用窗口技术,对肿瘤的软组织、骨质的变化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它是由原发病灶的肿瘤细胞从原发病灶中脱落,再通过原发病灶扩散,附着于传播区域的血管内皮,在组织中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根据文献记载,转移性肿瘤可以在任何一种骨骼组织中发生,但是在不同的骨骼组织中,转移的可能性也是不同的,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其他肿瘤的转移性比较低,而在恶性肿瘤中,最有可能的就是脊柱。 脊椎是一种特殊的解剖构造,它具有双循环,它可以经由大循环到达全身,并进入椎体静脉丛,形成脊椎转移区,而脊椎骨中含有大量的红色骨髓,血液流动较多,血管腔较大,是肿瘤细胞侵入和滞留的主要场所,其中以腰椎、胸椎为最常见。 对于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四肢某处疼痛、包块、肿胀、轻微创伤等情况的患者,要高度怀疑是转移性肿瘤, 可以通过CT 对骨转移的病变做出更为灵敏的反映,可以清楚地看到溶骨、骨小梁的厚度和数量,甚至是肿瘤的软组织。 根据CT 检查,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有:溶蚀性、混合性和成骨性破坏、骨破坏区有软组织样的肿瘤组织侵入,并侵犯了周边组织,溶蚀性骨破坏是大部分的转移性肿瘤,而成骨和混合性的骨损害则比较接近。

肿瘤骨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以血液为载体,其发病率约为70%。 肿瘤的转移表现为强烈的骨痛、部分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等。 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 放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提高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血管纤维基质的生成、修复骨转移灶、活化骨细胞的活力、促进新生骨骼的生成。 骨属于多数晚期肿瘤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并且骨转移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中癌性疼痛为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突出症状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等反应,而且长期的疼痛反应以及脊髓受压等会导致引起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常等,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4-5]。 临床上对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缓解患者的癌性骨痛等症状为主,由于目前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一般以手术、化疗以及外放射等治疗干预为主,但是由于传统手术治疗等方式的创伤性较大,并且容易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研究出更好的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6]。 很多恶性肿瘤病人都是中、晚期,无法或不愿意进行外科手术,通常需要采用体外辐射和体内辐射2 种方式进行放疗。125I 微粒植入是一种内辐射,它的作用是:125I微粒在组织间辐射中会破坏细胞核,导致细胞DNA的单链和双链断裂,在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下,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更彻底的治疗目的[3]。125I 颗粒组织间放射治疗的优势在于:(1)125I微粒的照射范围仅为1.7 cm,且其组织剂量服从于距离的平方,随着距离的增大,其靶区的剂量比值逐渐增大,对正常组织的杀伤作用最大。 (2)125I 颗粒半衰期长(60.2 天),具有持续放射治疗肿瘤细胞的能力,因而能持续杀死肿瘤干细胞。 (3)125I 微粒放辐射能量小,保护容易,植入后不会发生过热,对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对周边的组织和接触的人来说是非常安全的。 (4)可实现准确的位置和高度的适应性。 (5)该方法操作简单,毒副作用低,能显著降低放疗后的并发症。 近距离照射125I 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肿瘤细胞向G2 期发展,从而导致厌氧细胞再次氧化,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DNA 双链结构发生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6)125I 放射性微粒植入现有的适形放射治疗,多为并行或“扇形”,TPS 系统可根据肿瘤的形状和大小,在确定靶区后,通过TPS 系统,计算出所需的微粒数量,从而增加病灶靶区的辐射强度,周边正常组织所接收的辐射量小。 (7)125I 型放射性微粒所释放的低能量伽马,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负担,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癌作用。避免了由于体位、呼吸动力等因素对体外辐射的影响,减少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25I 粒子可以是一种辅助疗法,用于化学疗法。 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发展,微创技术在临床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放射性粒子植入主要是通过对TPS 设计方案的应用,并且通过CT 影像学扫描作为辅助,将肿瘤组织形态、分布等显示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肿瘤情况进行粒子植入[7]。 在粒子植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计划进行布针,由于125I 粒子属于内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在肿瘤内部持续释放低能γ 射线,从而对肿瘤细胞的DNA 双链进行破坏,使其发生损伤,从而降低其生长速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 并且125I 粒子植入治疗还能够减少细胞增殖的周期,同时促进休眠期的肿瘤细胞快速进入分裂期,使其能够转化为易被灭杀的肿瘤细胞,从而能够提高对肿瘤细胞的灭杀效率[8]。 同时125I 粒子在对肿瘤细胞进行灭杀的过程中,由于血液灌注的降低会导致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水平降低,局部缺血缺氧等状态能够改变患者的代谢系统、酶系统等,可使得神经纤维轴突等受到破坏,可观察到较多的纤维挛缩、瘢痕形皮等,持续作用会导致信号传导异常,从而降低疼痛传导水平,以此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并且该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低创伤性,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症状水平有显著的改善作用[9-10]。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被誉为“三驾马车”。 放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70%的患者在不同的病程中都要进行放疗。 放射性微粒植入技术的发展,为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骨转移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创伤小、安全、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CT 导向下125I 粒子注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微创、定位准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但会出现大血管、脊柱、肋骨、肠管等阻碍,从而影响穿刺路径,造成“冷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术后的综合治疗仍十分重要[11-12]。 本研究显示,经过了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29 例,部分缓解17 例,未缓解4 例,缓解率为92%;对照组患者患者完全缓解21 例,部分缓解14例,未缓解15 例,缓解率为70%。 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x2=15.725,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骨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这是因为,放射微粒125I 对组织的渗透距离为1.7 cm,能快速降低治疗体外剂量,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半衰期60 天。 在CT 导向下,125I 微粒被植入肿瘤后,可以持续释放低能Y 射线,从而杀死G2M期的癌细胞,摧毁其DNA,让其失去繁殖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放射性微粒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历来是国际上的一个热门课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被证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另外,利用图像技术进行靶向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技术在微创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多层CT 成像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立体定位准确,不受骨骼构造的影响,在肿瘤的导向和组织内放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结合体积扫描仪和先进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使得植入后的定位和空间分布与TRS方案相符合。 术后复查CT 能有效地检测到冷区,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弥补了常规放疗方式的不可控性,同时精确的三维定位是降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 对比2 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显示,经过了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 例、胃肠道反应1 例、放射性损伤2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4 例、胃肠道反应5 例、放射性损伤3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 骨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这是因为CT 导向125I 微粒植入术是一种定位准确、局部剂量积累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重复性好、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实现准确的定位和高度的适应性,方法简单、微创、毒副作用低,能显著降低放疗后的并发症.对比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显示,经过了不同的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指标、生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认知指标评分分别为(8.63 ±2.14)分、(8.45 ±2.09)分、(8.36 ±2.11)分、(8.79±2.18)分;对照组患者心理指标、生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认知指标评分分别为(6.51 ±1.78)分、(6.39±1.84)分、(6.55 ±1.92 分)、(6.28 ±1.41)分。 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可提高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因为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治疗后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预后从整体上得到改善,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骨转移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采用CT 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研究和应用。

猜你喜欢

微粒粒子疼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SIMS微粒分析制样装置研制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混沌粒子群算法在PMSM自抗扰控制中的优化研究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怎么给疼痛分类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