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突围: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2-12-17朱悦孙承毅
朱悦,孙承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劳动教育的个人及社会价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进一步体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总的来说,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以及养成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有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途径、关键环节做出具体安排,要求大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对不同学段和学时提出具体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而教师则是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国家也一直关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劳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和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建设一批稳定、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个别地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养偏低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因此,劳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想建设一批稳定、优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就必须考虑考量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现实矛盾并不断完善。
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需求与供给: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供求失衡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且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学校要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同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劳动教育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学生参与以及活动设计,要求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体验劳动人民的伟大,在亲自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在协作分工中理解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和地位差别。劳动教育的先进性和独特性以及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设和目标达成必须有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作为保障。
不过,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面临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需求大于供应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中专兼职教师数量均无法满足劳动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对东中西部地区13个省份不同学校师生的调查中,超过半数学生表示他们没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与此同时,仅有15.89%的教师表示学校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17.08%的教师反映既无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也无兼职教师。由此可以明确,目前学校中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由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劳动课程教学仅占了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小学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数量容易导致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劳动课程开设不足,并且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相关研究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专门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三种形式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支撑,其中设置专门劳动课程的比例最小,实际开课率不高,其次分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并且就全国范围来看,专门劳动课程的开设存在地域差异,总体呈现出东部优于中西部,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整体氛围。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还表现出随意性、零碎化、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各地区中小学劳动课程开设以及实施情况也间接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二)专任与兼任: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差距较大
教师是否领悟劳动价值,是否形成劳动精神与实践素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因而,教师是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变量,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引导。
1.专任教师的专业优势引领劳动教育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同时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设立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从现实层面看,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主要舞台,配齐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任劳动教育教师是劳动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并获得积极结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劳动教育的发展,其目的得到更新,内涵不断扩充,方式更加多元。一方面,专任劳动教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更加深刻,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导向;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在技术层面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对解放学生的双手、联合学生的身心有着积极意义。专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与协作,同时专业的素养有助于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整合,在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兼任教师专业性不足限制劳动教育发展
就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来看,兼任教师多于专任教师,劳动教育“门外汉”多于“内行”,在这种境况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许多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相似问题。首先,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浅表化”。由于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兼任教师承担,他们缺少专门的培养和培训,一些中小学教师仍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劳动课程边缘化或被其他课程占用或形式化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虽然承认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但存在将劳动教育简单归为日常性劳动的现象,没有彰显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甚至作为“惩罚”手段用来规训学生。其次,劳动教育知识传播与实践育人的“异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一般以讲授法为主,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与情感,即在固定的时间和封闭的空间内开展劳动教育,这种封闭、孤立、单向度的知识传输模式与育人理念相悖。这种重教育而轻劳动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层,无法在现实中内化其内在价值和意蕴;另一方面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劳动理论与实践脱离,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面临的另外一个矛盾是劳动课程大部分由兼任教师负责,并且部分兼任教师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不足,造成劳动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出现。总之,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之间的矛盾,追根溯源是由于当前中小学缺乏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而教师专业性不足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专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尚不明确。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影响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相应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他们以教书育人而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教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终身发展”。但是,从当前师范大学或综合类大学师范生培养过程来看,许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是以社会劳动、公益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简单代替,缺少对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这些师范生缺少对劳动教育理论及劳动技能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而一般由职业院校培养的劳动教育兼任教师学历层次较低,虽具备较强的劳动技术能力,但是缺少研究能力。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其次,专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缺失。实践证明,若想达到“以劳育人”的理想目标,需要借助教师这一中介桥梁或催化剂,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劳动教育素养,才能完成从劳动到教育的真正蜕变。一直以来,我国在教师继续教育、职后培训中很少针对劳动教育开展,即使有的培训涵盖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因学校派劳动教师接受培训的次数较少而效果有限。至于劳动教育的培训形式,则多是局限于室内的传统的专家讲座,缺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种去身化、去情景化的培训形式既无法满足专兼职教师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能力需求,也无法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水平与现代化的育人能力。
(三)主体与边缘: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地位亟待提高
劳动教育教师在学校中地位是影响劳动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专业素养提升乃至师资队伍稳定以及劳动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国家行政部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来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劳动教育教师行列,提高劳动课教师在社会、学校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另外,从职业发展角度审视,更需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地位,包括薪资待遇、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权利以及在家长以及学生心目中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信任程度。总之,不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层面来看,都应当保障劳动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拥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在获得基本物质权益同时能够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支持。
在理想信念当中,共产主义信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是落实所有工作、稳定生活的重要力量源泉。共产主义信念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不怕困难、勇敢直前、坚强不屈、坚持到底、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正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共产党信仰的真实体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亘古不变的红色主题。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逐渐变得迷茫、不知所措,对此,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应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始终,以此来树立广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但是在劳动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教师的地位依然有待提高。首先,与其他主要学科教师相比,劳动教育教师参与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机会与平台较少,而教师组织与管理学校系统中的各项事务则是反映其专业地位的外在表现之一。其次,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性无法保障,社会公众对劳动课教师重视程度较低。同时,由于尚未完善的专业资格认定和规范的职前评定机制,其专业地位缺少可信度。如此,其专业性保障的缺失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对劳动教育教师职业地位和声望会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当前劳动教育教师社会地位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即人们期待的劳动教育教师应该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拥有同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较高的职业声望。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地位偏低、参与学校管理以及决策的机会较少,这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匹配。这一矛盾的产生主要源自两方面因素。其一,受“应试教育”以及现实环境影响,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个别学校和教师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囿于教育功利化的思想桎梏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只会越来越忽视劳动课程,并且在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教育“内卷”日益严重,激烈的教育竞争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教育焦虑。除此之外,许多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劳动教育对社会以及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尚无法具体衡量,劳动教育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职业贡献尚未完全凸显,因此许多人也就未具体明晰劳动教育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他们的职业声望相对也就较低。其二,保障劳动教育教师参与校园组织管理的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教师社会地位偏低、晋升渠道不畅、发展前景不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容易造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以及流失问题。他们在学校中人数较少,地位相对较低,受领导重视关心程度不高,往往在表达个人诉求或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讨论和制定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并且劳动教育教师在学校内参与各项教育活动管理的阵地较少。同时,学校向劳动教育教师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较少,往往用一般的评价考核方式评价劳动教育教师,使其在职称评聘、职业晋升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缺少竞争优势。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路径的优化策略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一支人员充足、专业性强、可持续发展的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精神指引下,从教师现实需求出发,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完善培养与选拔环节,满足劳动教育教师数量需求。同时,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创新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以增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最后,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地位,获得社会认同与支持。
(一)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满足劳动教育教师数量需求
1.培养专任与兼职教师并重,保证中小学配齐劳动教育教师
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需要从源头保证教师的供给,只有足够数量的师资力量,才能保证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足量开设。因此,为构筑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专业支持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和师范类院校应通过协同合作,带头试点开设劳动教育师范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后再全面展开。在不同师范类学科专业中适当增加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这也是培养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措施之一。以德国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为例,德国劳动教育配备专门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师需要接受劳动教育方向的高等师范教育,并且设有劳动教育方向,有独立的劳动教育师范专业。
2.健全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制度,招聘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
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经历培养、选拔、研修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且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除了高校和职业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之外,国家需要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证书与认定制度,增加劳动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书考试与认定,同时在考察不同学科教师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中加入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设置专任劳动教育教师的岗位。另外,中小学除了外聘一些社会人士、能工巧匠,还需要与职业院校紧密联系与合作,选择劳动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兼任教师。
(二)推动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环节建设,增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
1.更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培养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保驾护航,既可以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独特性与专业性,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彰显其综合育人价值。为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广泛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以构建系统有序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从源头保障专任劳动教育教师的质量。例如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就应当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课时安排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安排一定课程使学生认识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性质发展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师范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可以安排相应的课时学习劳动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这里应将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区分开,前者是为了培养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即劳动教育专业素质,彰显独特价值,而后者则是针对在校所有大学生而言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劳动信念、劳动态度和价值观。
2.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和专业发展路径,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增加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机会,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同地区和学校在实行“国培”或“省培”计划时,应增加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名额,中小学校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鼓励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参加培训,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渠道。同时,亟须创新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的管理组织者要看到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培训内容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加入一些有关最新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解读、优秀地区或学校的劳动教育案例、国外不同国家劳动教育的实施经验以及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难题的讨论和建议。由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培训还应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的创造性劳动内容。培训形式不能完全拘泥于专家讲、教师听的讲座形式。为避免教师缺少参与感和存在感以及培训形式化,在培训过程中可通过相互交流、辩论、一问一答等形式加强互动,专家学者也可以带领教师走出会议室,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共同商讨教学中遇到的操作难题。
另一方面,拓展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空间。不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教师自身出发,劳动教育教师都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然而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劳动教育教师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人员数量较少,群体较小,为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除在职培训之外,还需要为劳动教育教师群体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扩展专业发展空间。即通过网络搭建劳动教育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答疑解惑的平台,挖掘网络学习资源;在线下可以创建名师工作室,为劳动教育教师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发展平台和空间。
(三)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地位
1.更新传统观念,增进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
首先,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要先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着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深刻把握和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内涵的基础上,重视劳动育人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其次,加大宣传与普及力度,转变学生以及家长的传统认知。传统劳动观使得部分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其参与劳动,学生容易形成懒惰的思想。为此,学校以及教育者要有耐心地引导学生以及家长,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与价值,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何意义,劳动教育教师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
再次,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教育教师的氛围。先进的劳动文化和健康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有益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情感,因此学校应积极联合家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宣传作用。同时,借助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公众号等推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新优秀成果,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引导大众进一步感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独特魅力,从而营造尊重并支持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作用与地位的社会氛围,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社会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
2.优化管理体制,提供劳动教育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和空间
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制度建设,为劳动教育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系统内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并保障其合理表达诉求、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政治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教师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部等还应加大劳动教育改革的资金投入,向劳动教育教师提供各类制度以及政策资源。
其次,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群体的关心和重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日常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依据劳动教育教师的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工作分工和工作内容建构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破除唯学历、唯岗位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职业晋升、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参与学校教育系统管理与决策方面,向劳动教育教师提供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机会,打破其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最后,学校也要鼓励劳动教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向劳动教育教师提供并拓展参与管理校内各项活动的渠道和平台。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网络资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群体搭建发声的渠道;通过区域内以及跨区域合作方式成立类似名师工作室或教师联盟等组织,集中表达劳动教育教师群体的诉求,提升其职业声望和地位。
三、结语
劳动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与价值,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有别于传统的劳动教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面临供求失衡、专业素养差距较大以及专业地位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基于此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准入机制,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各级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则需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共同努力,层层推进,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为目标,扩充劳动教育教师数量,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家长和学生合作,突破“智育至上”的传统观念,给劳动教育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形象,并通过政策支持,兼顾劳动教育教师内部与外部需求,提升其专业地位。总之,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所需,是壮大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更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