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解决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17李阿特王晓月王哲孙冬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过程

李阿特,王晓月,王哲,孙冬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提升为主要目标的素质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然与传统的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传授类课程有本质的差别,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能够对学生产生触动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来实现,涉及学生所关注的学习、生活、人际互动等产生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加全面地看待挫折、困难和机遇,以提升应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同时促进自身的人格健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体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界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2]由此可见,传授与训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因此,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以此为背景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助人过程,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几百种心理咨询模式,尽管学派林立,方法众多,最终目的都在于帮助有主动求助意识的当事人解决困惑,帮助其摆脱困惑,进而提升生命质量。问题解决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包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和监控问题处理过程所展现出的能力。当个体面对问题时,会表现出习惯性心理反应,这里主要是指面对问题时所具有的态度,从主动适应到被动适应形成连续谱,所有个体均处于连续谱中的某一位置,且可以移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个体采取的问题解决方法及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即个体能够准确认识和把握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问题处理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挖掘相关资源进而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所体现出的个体品质;监控问题处理的过程是指个体从面对问题的态度,相关资源的探索和拓展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均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予以监控,该监控过程既能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持续反馈,同时也能够对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评估。在心理咨询框架内,问题解决过程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对问题的识别,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个体注重对问题本身的澄清并以未来为导向,无需在探究问题产生原因方面消耗过多精力,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利于改变的资源层面,同时拓展个体看待问题本身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视野,帮助其发现未利用的机会;其次,是问题解决的目标确定,即帮助个体明确问题解决的理想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合适的目标,利用个体对未来的希望感调动其所有的资源与能量;再次,在问题解决的途径选择过程中,先广泛获取资源来探讨为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多种路径,并从中确定最优选项;最后,围绕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对于改变持抗拒态度,遭遇困难时退缩以及因进步缓慢而丧失信心等状况。[4]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其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将其学习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或普遍感兴趣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的过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推进教学过程,问题的来源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以及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呈现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多样化,进而丰富教学形式;同时要遵循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问题澄清、目标确定、途径探索到计划实施,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学过程采取小组的形式并借助心理咨询和团队动力的视角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归纳。该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设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的确定,学生均可全程参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因其重视实际应用性,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进而提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特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自主性。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围绕问题情境,与传统心理咨询结构不同,该策略在教学中并不过多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将注意力放在问题的呈现与解决上。因问题本身具有现实性,且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因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要完成问题呈现的任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核心本质及全貌,多角度收集资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与学业中问题解决的异同:它们都需要精准描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相应的实施路径,在面对问题感到困难时,同样需要变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探索、发现能够加以利用的新资源或新线索;其差别在于,前者无论在目标设定还是路径选择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个体的选择与判断更具有主观性和主导性,其自身的价值观与需求会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每位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既可以作为助人者,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视角、思路、解决策略和实施途径,还可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对他人提出的思路、策略和实施途径的可实践性、有效性进行相应的判断,群体贡献智慧的过程,也是有效推进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在教学设计环节,既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内容,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发挥。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承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等五种角色之外,还需适时转变为学生的助手,协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导问题解决进程,并在承担指导者角色的过程中,避免替代解决、简单价值判断以及形成单一性结论等问题出现,要通过帮助学生拓展个人视野,提供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决策略,引导问题解决的积极方向。

三、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于一体,因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其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收获等为关键指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特点,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安排教学内容,并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验与训练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典型范例问题确定教学内容

优质的教学内容一定是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贴近学生需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课前调研,邀请选课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匿名回答系列开放式问题,如自己感兴趣的心理话题、存在的心理困扰、想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朋友遭遇的心理困惑以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待等。课前调研作为课程辅助部分,能够从三个方面有效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准备:首先,调研的内容均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个人视角进行回答,回答内容本身无需价值判断,将充分尊重与开放的教学态度直接传递给学生;其次,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梳理的过程,由于被告知完成调研是在参与教学过程,调研内容也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好奇心;最后,学生因提交了问题,会渴望教师的解答,进而对教学内容本身有较强的期待。

任课教师将课前调研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遴选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和讨论的共性话题作为问题解决范例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将问题范例与相应的心理健康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并根据需要适时补充引入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作为课程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学生需求,但作为教育者,也要承担起引导学生需求的责任,因此,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非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删减、增补一些主题内容,与问题范例共同纳入相应章节,引导学生拓展问题视野,全面看待与自身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获得学习处理问题的机会,进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和挑战。

(二)以多样化的问题呈现丰富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备课,来进一步丰富教学设计,并根据范例问题数量,请学生自由组队,形成相应数量的学习小组。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共鸣,还能促进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地发挥,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认领经教师整理作为范例的问题,小组成员结合现实情况对范例问题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更加贴近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同时负责对相应范例问题进行展示,可以采取案例报告、观点辩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情景剧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不仅范例问题本身能够让小组内外的同学感兴趣,其展现形式更能够吸引选课同学的广泛参与,为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做好准备。

问题解决式教学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丰富的教学设计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与学习过程,并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绪和需求体验。积极参与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因素,所有的选课学生均有参与备课的机会,通过备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设计,使学生对后期的教学过程更加期待。此外,学生在备课过程中会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查阅,为了使案例看起来更加“真实”,他们会用心揣摩当事人的内在心理活动,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加以表现,这种深度的“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以当事人的视角看待问题,以此为基础对来自他人的互动、帮助进行个人理解层面的理解与判断。[5]在课程准备前期,每个小组均对范例问题进行二次创作,一方面是对问题的进一步加工,使之更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更是对问题呈现者的一种保护,能有效避免学生因教师的案例分析(即便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已被隐去)而感受到暴露的压力。

(三)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创建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团队呈现出的范例问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对问题感同身受,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和实现目标的策略,进而提升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基于群体讨论、集体贡献智慧而形成的策略也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对于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群体探讨与交流,大家“分享”个人体会的过程本身便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达到疗愈的效果。以考试焦虑为例,问题呈现者扮演一位备受考试焦虑困扰的学生,陈述自己难以入睡的痛苦,明明复习得很充分但仍担心不及格的矛盾心理以及被同学误解为“矫情”而感到委屈等负面体验,由于考试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引发共鸣的内容并加以分享。课程结束后的调研显示,同学们会在他人的鼓励下,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焦虑,一方面因为能够当众表达而提升面对问题的自信,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另一方面认识到很多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处境,便能够将自己的问题正常化,内心获得平和,焦虑自然得到缓解。教学过程本身并没有涉及缓解考试焦虑的策略,在课堂积极互动的情境下,学生们更热衷于表达和宣泄,如果教师此时生硬地给出应对策略,学生们反而难以积极投入。这恰好阐释了真正的问题解决策略并非单纯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寻找,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心态也同样重要。

在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由学生把握教学进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力量,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主动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四)课程考核与课堂教学成果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助力于问题解决。[6]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及相应关系为研究对象,借助团体力量帮助个体拓展看待问题的视角,通过讨论与剖析,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进而指导接下来的实践。课程考核作为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贡献智慧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回顾总结的重要手段,可分成两部分:平时成绩以参与贡献为重要指标;期末成绩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考核对材料的梳理情况,包括范例问题描述、应对策略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梳理,并接受其他成员及教学平行班的评估与完善。课堂教学成果可形成相应的案例集,在学生群体中共享。因案例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作为大学期间的心灵指导手册,并供下一年度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前的备课。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更能学到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抽象到一般层面的问题解决方法本身。此外,问题解决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机会与生活质量,而在传统教育中并没有对应的课程进行传授,只能依靠个体在生活经验中去摸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沉浸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依托教师引导与群体智慧,释放情绪压力,拓宽视野,共同探索解决策略,进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两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学生的投入度。任何教学方法的采用都以学生获益为主要评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重点关注学生内在体验的丰富情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课堂,投入到问题的呈现、讨论与解决过程中,其体验才能得到丰富与强化,因此,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能否有较高投入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二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把控。从前期课程准备、具体教学环节推进到课程考核等过程均需教师的良好把控,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需基于自身和学生群体对问题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因此,相比于其他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过程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