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的奥秘
2022-12-16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回环往复、正读倒读均可成章的诗篇。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将诗歌写得前后勾连,终始回环,意绪绵延,唱叹无尽,宛如一种有趣而高妙的语言游戏。
下面,我們就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回文诗,一起来领略其魅力。
诗作一
春夏秋冬
〔清〕吴绛雪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春)
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夏)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冬)
译文
黄莺在春日岸边的柳树上啼叫,湖面上碧波平静而明亮,像一面镜子。水中的莲花被凉风吹拂,水面摇动十分清凉显得夏日格外漫长。秋天的江水上楚雁飞过,它们在沙洲上休憩。火炉把炭烧得火红而通透,为的是能够抵御冬天的严寒。
赏析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描写一个季节,每个季节十个字。如何读才能组成一首诗呢?以“春”为例,可以正反读、择字读,成五言多首;也可用七言来读:“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样就形成一首回文体。其他“夏”“秋”“冬”亦可依此处理。这组四季诗语序多变、形式灵动,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活色生香,趣味盎然。
诗作二
题金山寺
〔宋〕苏 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译文
潮水涌来伴随着阵阵汹涌澎湃的巨浪,浪花拍到岸上,顷刻间犹如雪山倒塌;远处的江面上有人乘着渔船在垂钓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江上的桥正对着金山寺的大门,寺内的松间小路十分狭小;门槛面对着泉眼,从石缝间流过的水流清澈见底。绵延不绝的一排排绿树伴着广阔的江河,迎来了天明;红霞弥漫伴着海上的夕阳,天气十分晴朗。遥望四周天空的云和江水交融在一起,江边围绕着许多碧绿的山峰,有几只鸿鹄轻盈矫捷地飞过。
此为前四句译文,后四句反之即可。
赏析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读来赏心悦目。顺读、倒读意境不同,亦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意境,那么倒读的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的情景。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境界优美。
诗作三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译文
满是雾气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风剪出一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赏析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词的前半部分中相关物景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成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实际内容并不增减;词的后半部分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由袖罗、影瘦,风翦、红丝,变为罗袖、瘦影,翦风、丝红,内容也无增减。
诗作四
两相思
〔宋〕李 禺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译文
把眼望得都干涩了,但只见山遥水远,身边人来人往,可曾见到过几个知心人?壶中已空,怕难再斟出一杯酒,提笔对笺,却难和出半首离别诗。路途遥遥,西出阳关的人已经和爱妻离别很久很久了,想给心上人报一声平安,却没有传书的鸿雁,书信也迟迟寄不出去。长夜里独守孤灯是多么的寂寥?我作为夫君和父亲既思念爱妻又思念儿女。
赏析
《两相思》是宋代李禺写的一首夫妻对答的回文诗。这首诗可谓千古奇诗。全诗中字句顺读、倒读均可,不仅都合韵律,且均有意味。顺读是夫致妻的《思妻诗》,表达的主题是,丈夫诉尽思念家中妻儿之苦;倒读,则变成妻致夫的《思夫诗》,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妻子道尽妻儿盼夫归之心情。让人感觉到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双方的思念也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首构思巧妙的《两相思》,无论顺读还是倒读,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身份、情感、语气等随之变化,且诗中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实属不可多得之佳作。这首脍炙人口的《两相思》,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