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2-12-16李建春刘辛夷
李建春,刘辛夷
(1.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2.澳门科技大学 商学院,中国 澳门 999078)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作出了生动阐释,对大国工匠提出了殷殷嘱托:“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1]
一、工匠精神与学生职业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很突出,面对当前我国制造业所遭受的现实困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大量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括兢兢业业的从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思想、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工匠精神是人类在制造活动中长期相互交往而逐渐积累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投射至思想意识领域就形成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广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并进入国家政策的话语中。2019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文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顺应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通过观察β值的大小,得出工匠精神各影响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依次为: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其中社会因素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影响因素,并且政府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于工匠精神的影响都是正相关(表1)。
表1 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2]首次把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并列,更凸显了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意义。在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下,我们不仅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养成。调查分析表明,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均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各方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一)社会需要构建尊重工匠的环境,加强工匠的社会认同感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因此要在培育工匠精神的举措和行动中,首要的是营造“专注匠心、崇技尚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要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和重大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崇技尚能”之风,营造尊敬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让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3]要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三方面入手,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尤其要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技能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增强职业的荣誉感、获得感和荣誉感,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崇技尚能”的新风尚,引导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进步。
(二)政府要构建保障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制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因素,要在制度层面上让工匠受社会尊重,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首先,政府要提供多方位的政策保障,要从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使用、评价以及激励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通过出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定激励导向的招聘、考评、薪酬以及晋升制度,创造机会和平台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发挥特长、成就梦想。其次,政府要协同各利益主体推进技能人才相关制度改革,对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用人需求,重点推进培育和考核新型技能人才相关制度改革,以适应科技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再次,要增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公开和披露要及时,同时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和执法水平。知识产权文化强调知识是有价值的、有报酬的,要注重知识创造者的个性,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
(三)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职业发展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是各类人才关注的核心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土壤与环境。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其次,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渠道。鼓励高技能人才更多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活动。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前沿技术理论和技能革新项目研修。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和创业创新等活动。再次,打通技能人才职业晋升通道。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构筑技能人才“蓄水池”。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以师带徒、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举措,在关键岗位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实现岗位成长成才,为企业在提产增效、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职业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
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职业院校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的重要保障。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产品更新与技术迭代的周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招聘相匹配,保障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加大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加实践学习的时间。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实训课程,通过实习基地参观学习、讲师讲解分享、参与实际生产,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一线生产工艺与技术。
(五)职业院校要重构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办学理念,重构课程框架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管理的“三元管理机制”。通过构建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三化课程体系”,实施在校学习、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三段育人过程”。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元对接机制”,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四种身份转换”,最终建立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凝练企业“崇实尚业”的文化,改革薪酬体系,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工匠精神是“崇技尚能”企业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员工主人翁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根本体现。要将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全体员工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共识,激励和约束全体员工,并由此产生企业的内生动力。首先,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强化技能要素参与分配,比如探索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让技能人才充分享受技能带来的重大利好。其次,肯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认同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从思想上转变青年人择业观,引导人们在思想上尊重技术工人。全面提高技术人才待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整体协同联动,抓好落实,释放出政策红利和制度活力。
(七)家庭要构建信仰坚定、敬业专注和诚信和睦的家庭文化,培育正能量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文化的变迁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无不充盈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向往追求,也折射出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构建信仰坚定、敬业专注和诚信和睦的家庭文化,是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之举。家庭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于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倡导“崇技尚能”的家风,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家庭成员的职业价值观。中华民族家风的主题是匠心传家,也就是现代提倡的工匠精神。家庭文化更要让家庭成员深刻的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遥远和陌生,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当中,只要坚持不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都能够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八)个人要提升对高技能人才价值的认知,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与就业态度。
“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在职业生涯中对耐心、专注与坚持的认同与践行。这就要求年轻人对待工作,要端正职业态度。消极的职业心态容易形成“蝴蝶效应”,影响着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效益,久而久之,也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首先,年轻人要端正良好的职业态度,要摒弃浮躁的心态,脚踏实地对待工作。“工匠精神”强调的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与一丝不苟,这正是年轻人要必须认同与践行的。实践告诉我们,少些抱怨,多些耐心与坚持,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工作负责,认真执着,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越走越远。其次,敬畏自己的工作,用正确的职业观指导自身工作。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才能让生命沉淀下来,才能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贪欲,才能专注、聚焦,才能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工匠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广阔舞台。一切劳动者,只要有志气有闯劲,肯学肯干肯钻研,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综上所述,只有厚植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工匠之花”才能竞相绽放。社会需要构建尊重工匠的环境,加强工匠的社会认同感;政府要构建保障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政府、行业、企业协同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职业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职业院校专业要重构课程框架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凝练企业“崇技尚能”的文化,改革薪酬体系,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家庭要构建信仰坚定、敬业专注和诚信和睦的家庭文化,培育和建设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个人要提升对高技能人才价值的认知,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与就业态度。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成为青年群体中的热词,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大国工匠”成为成为新时代的“偶像明星”。职业院校必须担负起培育“大国工匠”的责任与使命,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名职业院校师生所努力追寻的一种境界与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