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不同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分析
2022-12-16李丹丹
李丹丹,刘 玮,杜 锟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临床症状,主要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特征[1-2]。多数为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1~2周后出现,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但部分为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24 h内出现,由早产或其他疾病导致黄疸加重,威胁脑细胞功能,需要接受临床治疗。蓝光照射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连续和间歇照射等不同的治疗方法[3]。刘晓燕等[4]发现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可引起腹泻、惊厥、营养不良等不良反应,需要采取一定的药物辅助肝肠循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功能性消化异常疾病,帮助机体增强免疫力。田音等[5]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快速恢复肠道生物屏障,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本研究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不同蓝光照射治疗方式,通过分析新生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究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方法,为提高新生儿黄疸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考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中相关标准,符合任一项:①出生24 h内出现黄疸征;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或每日增加>85 μmol/L。③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消退后复起;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57 μmol/L。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中任一项;②日龄<28 d;③新生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毒感染者;②先天性肝胆功能异常或遗传性代谢疾病导致黄疸;③合并其他较严重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各46例。甲组男26例,女2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7例;日龄3~25 d,平均(14.17±5.75)d;出生体质量2.1~4.7 kg,平均(3.41±0.66)kg。乙组男21例,女25例;足月儿25例,早产儿21例;日龄5~25 d,平均(13.61±5.26)d;出生体质量2.7~4.6 kg,平均(3.32±0.59)kg。丙组男24例,女22例;足月儿26例,早产儿20例;日龄3~25 d,平均(13.91±5.38)d;出生体质量3.0~4.8 kg,平均(3.50±0.51)kg。3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出生体质量及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方法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进入保温箱,行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营养支持等治疗。蓝光照射单面蓝光箱,蓝光波长为425~474 nm,用黑布盖住患儿双眼和外生殖器。甲组患儿采用多次间歇方式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照射4~6 h/次,休息4~6 h,照射3~5 d;乙组在箱内给予18 h以上连续蓝光照射,照射3~5 d,总蓝光治疗时长与甲组相同,同时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24 s)治疗,用温水溶解后送服,1片/次,2次/d。丙组蓝光照射方法同甲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方法同乙组。患儿接受蓝光治疗时服用维生素B2,5 mg/次,3次/d。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总胆红素。治疗前及治疗1、3、7 d后,采集股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速率离心处理10 min(半径10 cm),取上清液。采用Seamaty SD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川械20192220073)测定3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分析其变化趋势[7]。②疗效。治疗7 d后,根据患儿的表现症状和胆红素水平评估其疗效,若患儿体表和黏膜黄染症状全部消退,血清胆红素<101.2 μmol/L,则为显效;若全身黄染表征消退或减轻,但血清胆红素<171 μmol/L,则为有效;若体表黄染症状无肉眼可见减轻,血清胆红素>171 μmol/L,则为无效[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记录3组患儿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脱水、皮疹、体温异常、呕吐、腹泻等。
2 结果
2.13组胆红素水平比较重复测量分析发现,3种治疗方法对血清胆红素的影响不显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且该变化趋势会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P时点、交互<0.05),见表1。
表1 三组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2.23组疗效比较3组疗效线性趋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丙组总有效治疗率明显高于甲组(P<0.05),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n=46,n(%)]
2.33组不良反应比较甲组与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和乙组(χ2=5.392、4.389,P=0.020、0.036),见表3。
表3 3组不良反应比较[n=46,n(%)]
3 讨论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肝胆功能发育不完全,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导致胆红素代谢不足,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并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红细胞破坏增多、血管外溶血、缺氧和感染等,严重者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需要尽快接受治疗。目前,新生儿黄疸可采用光照治疗[9]。未结合胆红素经一定波长的光照后可产生构形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作用的产物[10]。该类产物可快速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通过肝脏代谢,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
蓝光照射法可分为连续或间歇式。冉珊等[11]在研究中发现,连续和间歇蓝光照射均可在3 d内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但二者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而间歇式治疗的不良反应低于持续式。这表明两种蓝光照射法对血清胆红素的减弱作用差异不大,但间歇式的安全性更高。蒋薇[12]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以抚触疗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总疗效,且患儿的住院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光疗组。由此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新生儿黄疸具有一定效能。
本研究结果发现,时点效应可以显著影响血清胆红素水平,即血清胆红素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时点和治疗方法之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即患儿血清胆红素随时点变化的趋势会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发生改变。这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以不同的光照治疗方法,在一定时间内对血清胆红素的减弱作用均明显高于间歇光疗法[13]。究其原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主要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经口服进入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定植,以维稳肠道内菌群平衡[14-15]。丙组疗效明显低于甲组(P<0.05),但与乙组差异不大(P>0.05)。这可能是由于研究中的疗效评估包括患儿临床症状和胆红素水平检测,两项指标之间的变化在较短时间内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需要延长观测和随访时间,以确定最终的疗效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本研究记录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现甲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甲、丙组。由此分析,连续性光照治疗和单独光照治疗均对患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而采用间歇式光疗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可以在促进血清胆红素代谢的同时加强肠道菌群平衡,帮助患儿肠道功能恢复[16]。
综上所述,与单独间歇式蓝光疗法相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不同蓝光照射法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患儿临床总疗效。此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间歇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连续照射法,更有利于患儿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