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云调研: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
——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富塘村为例
2022-12-16马行智
马行智
(菲律宾巴利瓦格大学研究生院,菲律宾,布拉干省 巴利瓦格 3006)
1 青神县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柑橘作为全国种植面积较大的水果,在我国果蔬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椪柑之乡”的四川眉山青神县,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当地的柑橘产业发展目前成为果农致富增收的特色产业。
2021 年四川眉山青神县柑橘产业通过推出 “5+4+1”小农户利益联动机制。即农民把果园委托给合作社,开展果园标准化改造,安装滴灌设施、农药施用系统等设施,聘请专业人员对果园进行专业管理。 产值的50%归农民所有; 产值的40%归社会服务营销合作社所有;10%属于村集体经济联盟,负责促进农业设备采购和劳动力支出。目前,有46 个果农以信托方式转让了约17.33 hm2果园,其中约1.33 hm2还被合作社雇佣到果园工作,不仅提高了农民就业和劳动参与率,同时也帮助农民们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此外,当地政府也与当地龙头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形成合力。 积极建立青神县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引进眉山市果真妙农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当地果农果蔬分拣、加工、销售提供了便利。随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对接运作,并以内部细分和外部扩张等手段实施,眉山市果真妙农业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了国内柑橘水果价格的稳步回升,而且还将水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根据统计预算,往年出口额超过1000 万美元,随着市场的扩大,出口额预计将达到4000 万美元[1]。由此可见,这些积极的措施为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壮大提供了新动能。但随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延伸和升级,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2 青神县柑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手段不够多,手段与理念创新不强
根据对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富塘村云调研的方式获悉,当前该村的柑橘销售及宣传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和引导,帮助小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一些大型商超及大型公司(如:京东、淘宝、天猫等平台),利用电商手段进行柑橘的营销和推广。 此外,还通过农博会、展销会等形式进行销售和推广。 这是当前比较主流的几种营销模式,也是起到成效的几种手段。 但如今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仅仅依靠电商及展会还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其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新媒体技术在国内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形式已成为当前产业扶贫的骨干力量。但由于该村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许多中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新鲜事物不太熟悉,手机配置较低,操作及使用也只是局限于打电话,对外界信息的交流和拓展相对闭塞,无法及时应对市场风险,也无法及时获悉市场信息。 小农户大市场的形势下,信息就是决定农产品销路的重要路径。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也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2 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年人才群体缺失较大
根据调研获悉,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富塘村全村8 个村民小组共4300 人,其中60~80 岁老人1214 人,80~90 岁老人143 人,90 岁以上的老人19 人,合计60 岁以上的老人1376 人。 从以上数据看出,农村地区老龄化比较严重。 大量的老龄人群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要通过赶集的方式购物或增加收入。 有些老年人无法从事柑橘产业中一些相应的工作,即使从事也只能是一些手工、挑选、包装等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 一些重型劳动,这些老人们是无法参与的,例如冷链配送及搬运等。所以,任何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中青年群体,中青年群体的缺失,对产业发展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壮大中青年人才群体,保障老龄人群幸福感获得感是目前乡村振兴需要完善的问题。
2.3 群众依赖“输血”,“造血”功能不强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整合及其他调研问题的发现,该村老年人观念较为传统。 例如通过赶集的方式去购物,销售农产品,不会网购,对网购也不想去了解。 其次,过多依赖国家的补助收入。 例如调研过程中,问到一些老人们日常收入的问题,往往都是仅仅依靠国家的补助收入作为日常开销。 最后,缺乏主观能动性,仅被动按照政府引导执行。 一些老人们的子女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国家的帮助只是予以物质上的接受,并没有做出行动和思想上的改变。例如该村一些老人们的子女没有在精神抚慰上给予老人们一定的补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村落的文化气息会变得很懒散,久而久之,一些政府倡导的工作及活动也会无人问津,对于柑橘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3 青神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打响品牌,推广“互联网+新媒体+游学研学活动”宣传新模式
品牌离不开宣传。如今社会上的宣传手段层出不穷,多种多样。 选择一个合适而新颖的宣传手段也是当下众多领域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如今电商、微商、新媒体普及的今天,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眼前的资源,同时也要拓展视野和扩大格局。 眼光放得长远,思想上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当前,由于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领域都与互联网相结合,得到了高度发展。 我们应该把不同领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倡导多领域合作,多产业链发展。 集众家之长,发挥各领域的优势,积小胜赢大胜。 游学研学活动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旅游和研究为目的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乡村笔记”的云调研活动,不仅可以面对面与当地的老人们互动交流还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美景。 同时,还了解到当地特色的柑橘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亲口品尝当地的农产品。 此外,还可以扩大交流圈和信息圈,通过短视频、互联网、活动的形式传播,通过学生、旅客等不同群体的流动和传播,不仅可以招商引资,打响品牌,解决柑橘销售传播的问题,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需求者过来学习和旅游。 陈奕捷等[2]认为深入挖掘北京的农业和农村资源,设计教学与娱乐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和产品,可以丰富农业发展,扩大农业教育功能,弥补学生实践活动的不足,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实现农业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因此,通过推广“互联网+新媒体+游学研学活动”宣传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品牌宣传力度,还可以发挥农业教育的潜在功能,同时对壮大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及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2 多渠道多措施输送乡村人才
目前,我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城乡一体化阶段发展迈上了崭新的台阶,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地域太广的缘故,又加上农村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各地标准和城乡贫富差距较为明显,所以在产业结构上不够多元化,生产方式上不够现代化,生产技术粗放化的现状没有全面改善,所以这些现实问题导致农村吸引力不够强大,因而形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分流至城市,以至于乡村人才缺失严重,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保障和控制乡村本地人才的流失率是必要前提。 首先,推动“归雁经济”人才输送模式。 归雁经济人才输送模式,即吸引乡村流失且外出的本地人才,回乡发展。如今,数百万的“归雁”人群所带来的归雁经济是时代不可忽视的现象。 一方面,这些群体具备在外地和城市工作拼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在大城市工作打拼产生的繁重压力,迫使人们产生健康舒适和稳定的诉求。同时这样的情况也会倒逼地方和政府提高自身吸引力。 因此,地方和政府要互动互通,努力形成合力,构建归雁人才发展体系和安顿机制。 加强建设和宣传,尽最大努力实现物质留人向感情留人方向转变。据统计,近年来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的人数累计达570 多万,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450 万人,还有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人员约130 多万人下乡创业创新[3]。 时代发展证明了这些人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因此,国家和政府乃至社会都应该要加以关注和重视。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创业基金,鼓励农村籍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中青年人才回乡发挥自身的能力、 知识、 专业等优势,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其次,通过城市、城郊、乡村三地互动模式,来解决乡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象。 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技术的载体则是以人才为体现,所以技术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乡村发展缺少的就是中青年人才的加入,很多城市青年不愿意来乡村就职,就是因为远离家乡,路程较远以及薪资待遇较低等原因,久而久之,乡村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发展变得缓慢。这个问题是当前全国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可以让如今内卷效应下百万大学生进入乡村发展,一直都是需要解决和探索的。因此,发展城市、城郊、乡村三地互动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人才、技术互动流动。
城市、城郊、乡村三地互动模式,即以城郊为中心,上游城市对接城郊,下游城郊对接乡村,三地互联互动,加快人才、信息、经济等交流发展。 城市、城郊、乡村的中介纽带是城乡接合处,城乡接合处是连接三地的重要桥梁。 在一些地方,农村产业也是驻扎在此区域,以便提高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供应链的便利性。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接合处也逐渐发展成为人才互动、信息交流的蓄水池。 现实中城乡结合处一般位于城郊等地区,但城郊也是属于城市的范畴和管辖地带,所以城郊也拥有一些住宅、居民和商业区等。因而在城郊地区也拥有大量的本地和外地的人才聚集在此等待发掘。 当然,城郊的人才在就业就职方面也会考虑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和路程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方的农村和城郊距离不远,所以有些人才居住在城郊,还是会考虑去乡村就职就业。 因此,要积极打通城市、城郊、乡村的人才交流渠道,加大城郊与乡村的对接,拓宽城市与城郊的人才输送管道。当地政府可以在城郊积极建设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房或积极开展人才招聘会,必要时给予青年人才一些政策和资金上的便利同时也适当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饮食等的问题基本需求。 让青年人才不为一些基本需求发愁,从而积极稳定地参与工作和创新。 因此,地方和政府可以尝试运用城市、城郊、乡村三地互动模式,加快三地不同层面的人才流动,从而可以缓解城乡人才供需不平衡,也可以补充乡村振兴下乡村产业技术人才流失,为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直接或间接地输送新鲜血液,拉近城乡的路程距离和发展距离,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乡村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卢青等[4]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乡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成长契机。 其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回归乡村也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发挥着促进作用。
3.3 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创意+农业+文化”农业新驱动
农业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根基。在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日益进步的今天,农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方方面面。当前,农业的现代化与数字化水平逐步加快,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创意农业的破土而出,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创意+农业”,使农业变得更有朝气、更有未来。因此,创意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多维变化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新驱动。
发展创意农业,前提是要结合不同领域的优势加以创新,其中离不开文化内涵的赋予。 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农业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传统农业大多数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载体,通过维护和改造,将自然景观与农业融为一体。而创意农业则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领域的优势融合整合,并进行升级和变革,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新业态。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创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样也成为了促进全球各国经济增长的新手段。 而在我国,创意的理念已经在现代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和发展。例如台北举办海芋季整体产业文化系列活动,九天创意农业产业园挖掘农耕文化,河北黄粱美梦米业有限公司让“黄粱美梦”故事成为其“金字招牌”,通过把艺术、美学等文化元素巧妙的融入农业中,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在发挥着文化的潜在作用[5]。因此,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也是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地方,同样也可以发展其自身的文化,积极探索柑橘产业+创意农业+文化产业等模式,努力构建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引导人们把农业生产前、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后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把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起来,创造更高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从而开拓出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共赢的有效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