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克修辞观视角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话语分析
——以习近平后疫情时代外交演讲话语为语料

2022-12-16崔山山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伯克话语共同体

夏 莉,崔山山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冠疫情引起人们对卫生健康的再一次重视,各国公共卫生外交政策正在“从单边公共卫生外交走向多边外交”[1],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及时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之前的非典、猪流感、埃博拉、塞卡病毒到如今的新冠病毒,无一不是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每次疫情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经济全球化下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愈加频繁,卫生健康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各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防止疫情扩散,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卫生健康问题。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眼于世界人民的健康发展,对各国人民都大有裨益。但是中国的国际话语力量相对薄弱[2],再加上受文化差异和部分试图抹黑中国的报道的影响,不少国家对中国政策的理解有所偏差。“在西方,大多数人没有听到过中国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在发言,更不用说在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体制和发展模式做出他们听起来未必完全顺耳,却觉得言之成理的解释、辩护或宣扬……”[3]。中国的话语力量还需要加强,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所想,减少误解增加认同,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构建能力[4]。而修辞具有强大的内在说服力,利于构建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建构国家形象、国际话语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提出了能使演讲者和受众在话语互动过程中寻求一致并达到认同的新修辞学理论,旨在追求“更具人性化和伦理化的美好社会”[5]。伯克的修辞观主要包括戏剧五要素和同一理论两部分,涉及政治演讲、新闻报道、外宣等多领域,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话语分析中。许峰、朱雯[6]以伯克话语修辞观为视角分析了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张瑶、郑嘉禹[7]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为例,分析了“同一”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海外认同构建的研究;陈昌凤、吴珅[8]以伯克修辞观为视角,探析习近平海外媒体署名文章在对外传播方面是如何达成国际共识、实现跨文化认同的。伯克修辞观对于研究领导人讲话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已有的研究较少涉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且几乎都为定性分析,很少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收集习近平后疫情时代“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外交演讲辞,建立小型语料库,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伯克修辞观为视角展开具体分析,运用戏剧五要素的方法解构隐藏的修辞动机,并采用“同一”理论分析其修辞策略,以期能更客观地呈现修辞在对外传播中为更好地实现国际认同和建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话语体系所起的作用。

一、肯尼斯·伯克的修辞观

(一)修辞话语的社会动机

肯尼斯·伯克是20世纪的新修辞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象征性行为[9],修辞是 “人使用语言形成态度或诱发他人采取行动”[10]41。在《动机语法》中,伯克第一次确立了戏剧五要素(pentad)“动作、动作者、手段、场景和目的”,通过分析五要素之间的关系挖掘隐藏的修辞动机[11],而动机激发寻找彼此间共同点的过程,戏剧五要素与后来在《动机修辞学》中提出的“同一”(identification)理论相衔接。伯克把戏剧五要素定义为“一种分析方法及与之对应的术语批评,以图表明研究人类关系和动机最直接的方式是系统地探究术语链或术语簇及其功能”[12],术语“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本身就是动机”[13]。五要素可以两两结合构成20个关系对,10个基本的关系对分别是“场景-动作”“场景-动作者”“场景-手段”“场景-目的”“动作-目的”“动作-动作者”“动作-手段”“动作者-目的”“动作者-手段”和“手段-目的”,关系对中的位置两两互换后会得到另外10个,通过分析比较来找寻哪种关系比更符合修辞话语。伯克将关系比看作为因果关系,如场景——行为关系比指的是行为发生的需要是场景所要求的,行为的恰当与否取决于场景[14]。

(二) 话语的同一理论

伯克认为,同一(identification)是“你要说服一个人,需要用像他一样的语言说话,使用相同的方法,手势、语调、顺序、形象、态度、思想都与他一样”[10]55。同一是克服分离(division)而实现的,修辞的功能在于消除人与人彼此之间的隔阂,在彼此共同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认同”。“同一”包括“同情同一”(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同一”(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误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同情同一”强调的是共同的情感基础,人类有很多情感都是共通的,人们都会更喜欢与自己像的人。“对立同一”是通过共同的对立面来建立相同的站位,“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15],当有着共同的敌人时就会产生合作,正如平常所说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误同”又译作“不准确同一”,通过一些词语的运用使听众无意识或潜意识以为自己是演讲者或者会成为他所描绘的那样[16]48,达到对演讲者的无意识认同。

戏剧五要素和同一理论都与动机有关,两者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如果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不能完整、准确把握伯克的理论精髓”[17]。

二、后疫情时代习近平外交演讲的戏剧五要素分析

本文选取人民网习近平重要讲话系列模块文章,以“卫生健康”为搜索词,限定领域为“外交”,处理后得到23篇最相关文章,其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20日—2022年1月20日,建立小型语料库,共计46 981字。习近平后疫情时代外交演讲中会使用一些古诗谚语和讲故事的方式让演讲更加平易近人,较多地运用数字和具体事件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中国为世界卫生健康所做的努力,各国之间相互帮助的情况和当今世界各国的现状。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文章内容重点,对文章进行分词后,进行词频排序并剔除一些不重要词汇,得到如图1所示的后疫情时代习近平外交演讲词云图。

图1 后疫情时代习近平外交演讲词云图Fig.1 Word cloud of Xi Jinping’s diplomatic speech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疫情”“全球”“合作”“发展”等词出现频次高,是强调的重点内容,下面以提到“中国”的演讲话语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的演讲中,习近平不是简单地呼吁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是以大量数字和具体现状的描述来说明中国现在正在做的事:

例1 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巴西、阿联酋、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展疫苗联合生产。

从伯克的新修辞学话语观来看,演讲中的修辞行为可以通过戏剧五要素来发掘其隐藏的修辞动机。根据戏剧五要素的分析流程,这个事件的五要素及其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演讲话语中的戏剧五要素分析Table 1 Pentad analysis of speech about China

对修辞行为的五要素进行解构后,通过关系对的分析(如表2)来找出演讲者在何种场合下为什么做某事的原因。伯克的戏剧主义认为,一切意志行为包括言语,都是象征行动,每一种象征形式都“跳跃着态度”[18]。因此演讲者动机的不同,对于每种要素的呈现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表2 “中国”演讲话语中的关系对分析Table 2 Ratios analysis of speech about China

“通过要素配对的过程,找出哪一个术语更影响其他术语,可以看成决定性要素”[16]62。在因果关系成立的关系对中,场景的吻合次数最多,所以场景为主导要素。习近平举这个例子是在疫情下全球卫生健康都受到挑战时,这样的大背景是各国都面临的现状。虽然场景在这句话中并不明显,但却是人民的一个共识,中国及时镇静地提出倡议,全面有序地解决问题,并且已经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谋发展。中国合作的诚意在疫情背景下显而易见,是值得其他国家信服的。当强调疫情的大背景时,也是在表明自己国家的立场和态度。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中国愿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共进退,相互合作,呼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全球公共卫生健康环境。习近平在演讲中谈到中国将为联合国应对全球疫情所做的一个项目即新冠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帮助时,直接说“再提供五千万美元的支持”,把具体的承诺和曾经做过的事实讲述出来,塑造一个言而有信的友好大国形象,显然更有信服力。中国将诚意落实到行动中,把行动计划具体地呈现出来,其他国家也会更认可中国,愿意与中国一起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后疫情时代习近平外交演讲的同一理论分析

在后疫情时代外交演讲中,“共”字出现的次数非常多,一共有460次,搭配有“共同”“共享”“共赢”“共建”等,这正是伯克同一理论的体现。“共”字表明习近平把中国和受众国家都放在同一个位置,注重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表3为出现频数在20以上的“共”字搭配:

表3 习近平后疫情时代外交演讲中“共”字搭配表Table 3 Collocation words of“Gong” in Xi Jinping’s diplomatic speeche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一)同情同一:拉近国家之间的距离

在“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使用了马来西亚的谚语“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用马来西亚人民熟悉的谚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会让马来西亚人民觉得亲切,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拉近情感距离,增强他们对演讲的好感和认可。

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及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也是同情认同的一种应用。如在对孟加拉人民讲话的时候,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金色孟加拉”梦想相互契合。因为有着一致的梦想,同样的情感,所以可以一起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的愿景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升对中国的认可,加强彼此合作的意愿。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上习近平致辞:

例2 中方愿实施好“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为东盟培养1 000名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其次,共同的体验和经历也能拉近国与国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容易得到信任和认同。中国在各国都遭受新冠疫情袭击时,并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而是基于中国与其他国家长久以来的友情以及互帮互助的真实事件上做出考量。在疫情后外交演讲中,习近平曾多次运用数字阐述共同经历,比如中国疫情时各国送来援助物品的数量,中国后来在他们困难时给予帮助的物品数量以及医疗团队等。习近平在向哥伦比亚民众发表视频讲话时:

例3 建交41年来,中哥关系得到历史性发展。

41年的友好建交是中国和哥伦比亚之间共同的回忆,这样的陈述迅速拉近了中国和哥伦比亚民众之间的距离,像兄弟一般的友好感情跃然而出。

(二)对立同一:齐心协力对抗疫情

习近平在演讲的时候运用的对立认同相对较多,将“疫情”称为“共同的敌人”,“疫情”一词出现了190次,是词频排列前三的实词。从词云图中可以看出来,实词高频词基本都为“疫情”下“全球”和“世界”形势,几乎每篇演讲都会先提到新冠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经济”损失,把疫情放在各国的对立面,唤起彼此之间的认同,再呼吁各国共同努力,一起抗击疫情。如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

例4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

当大家都处于一个共同立场上时,中国提出卫生合作的建议才更容易得到各国的理解和支持。当提到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时,即各国经济下滑,社会无法正常运转,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各国会致力于优先解决这些大问题,更愿意一起努力合作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疫情之初习近平在“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呼吁和其他二十国一起抗疫,一起构建更完善的卫生健康体系:

例5 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

习近平在讲话时充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就是中国的立场。虽然此时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好转,成功控制了国家的疫情扩散形势,但病毒是不分国界的,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有着相同的立场,中国愿意与各国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抗击病毒。

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呼吁大家团结合作一起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描述了现在人类因为疫情而遭受的惨状,强调病毒这个公敌的可怕来表明各国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例6 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烘托对立面的气氛可以很好地达到听众对于演讲者的认同,抗疫常常被比作一场战争,因为战争的惨烈人民就更加渴望它的对立面——和平的出现,而要想真正地打赢新冠疫情这场战争,各国就更加需要团结合作,一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争取赢得真正的胜利。习近平对于对立认同的应用,让各国更加理解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行为,也把负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展示给了世界各国。中国在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之后,在外交演讲中向世界传播,卫生健康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而疫情的发生促进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不仅能体现中国现今的大国气度与担当,也是对于一直以来践行共同体理念的再一次有力证明。此倡议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加深世界对中国在全球所提出的理念和行事方法的认同。

(三)误同:扩大话语认同范围

误同可以无意识地影响听众,在演说中使用包含听众的一些词语,使听众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象成演讲中所提及到的那个形象或者状态,产生拥有共同特点的感觉从而达到认同。首先,人称指示语是实现无意识修辞策略的主要话语方式,是对于自身处境的误同。结合文本,在演讲中频繁使用“我们”一词,远多于其他人称代词,一共出现了206次。伯克认为“我们”这个概念是最简洁的无意识认同。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提到:

例7我们将继续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技术,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全球抗疫物资供应链稳定,并积极参与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全球科学研究。

例7中的“我们”代指的是中国,在说明中国将为世界卫生安全体系做出的支持。但是他面向的是所有国家的听众,就会让听众产生包含他们自己在内的感觉,既感受到了中国积极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作贡献的伟大情怀,也会将自己不知不觉的代入进去,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份子可以贡献的力量,向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靠拢。也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用“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作为好几个段落的开头以展开各国在不同的方面应该为抗疫做的工作。演讲中的“我们”虽然是一部分人得到的启示,但是当使用“我们”的时候,很有代入感,会让听众不自觉地思考疫情问题。

例8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

除了人称代词和其他包含听众的词语如“大家”等,还有出现次数相对较少的无意识认同方式,让听众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象成演讲中所提及到的那个形象或者状态,如在描述两国关系时使用一些形容听众美好人格的词语会将听众下意识代入情感如“友好”“真诚”“宝贵”等。结合文本发现,描述人民所期盼的处境和中国人民美好状态的无意识认同也多次出现,中国一直贯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如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例9 中国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

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经过艰苦斗争和努力,成功地控制了疫情蔓延的局面,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仍然还处在疫情的困境之中民不聊生,采取了很多策略和方法效果却不太显著。演讲中先提到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其他国家会无意识代入中国扭转疫情局势使人民的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的局面。中国在疫情期间主动告知新冠病毒情况,主动分享自己国家经过浴血奋斗披荆斩棘换来的宝贵经验,并对遭受疫情的其他国家施以援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有中国透明负责任的分享和帮助,其他国家也可以更容易地面对疫情带来的问题,像中国一样成功扭转疫情局势,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结语

本文基于肯尼斯·伯克的修辞观,对后疫情时代习近平的外交演讲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戏剧五要素的方法解构隐藏的修辞动机,并采用“同一”理论分析其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修辞的使用。从伯克的戏剧五要素看,这些演讲基于疫情形势的严峻和各国不容乐观的情形强调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并采用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误同等修辞策略来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消除误解及呼吁合作,从而很好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方案,同时亦契合其他国家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能力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话语体系。

本文以伯克修辞观为视角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话语的修辞策略,使国际话语中修辞作用的呈现更为客观,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但是本文只采用了一种修辞理论且语料截取时间有限,后续还可以结合多种修辞理论和更充足的语料丰富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伯克话语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新高 特雷·伯克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