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热点
——基于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16戴玉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高水平

■戴玉

2019 年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的出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类型教育之分,而非层次教育之别,并开始推动“双高计划”的实施。同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双高计划”从筹备到落实历经数十年,充分展现出我国要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决心,也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双高计划”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的研究图谱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职业教育领域有关“双高计划”这一国家政策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并以此为基础,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

一、研究工具及设计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数据库中通过高级检索功能查找相关的中文文献(数据搜索截止日期为2022 年2 月10 日),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置主题为“双高”或含“双高计划”,并且主题为“职业教育”进行匹配检索,共得到1185 条结果。经过筛选、剔除,共得到有效文献881 篇。

将上述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5.8R3(32-bit)软件中,并将时区设置为2000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一方面,对“双高”下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图谱的形式进行直观、系统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总结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把握研究的发展态势,从而掌握“双高计划”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应然走向。

二、研究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

从发文量上来看,由于“双高计划”是2019 年才发布正式文件,在利用软件进行发文量统计时了解到,2019 年之前,有关“双高”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的研究年发文量都在10 篇以内,且最高年度发文量是2018 年的10 篇。因此,本文在绘制发文量统计折线图时只展示了2019—2021 年的发文量,如图1 所示。自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双高计划”后,在政策的推动下,该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且年增长幅度较大的在2021年,其年度发文量达到了413 篇,标志着2019 年开始的“双高计划”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图1 2019—2021 年发文量年度走势图

(二)研究核心作者分布

研究作者图谱如图2 所示。图中显示研究“双高”下职业教育的学者有很多,说明“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另外,图中的节点间连线比较少,而且研究作者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代表该研究领域中学者之间的合作不太紧密,如果有合作也是小规模合作,主要是以李梦卿团队、周建松团队和陈竹萍团队的研究为主。

图2 研究作者图谱

表1 核心作者表(排名前10 位)

(三)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5.8.R3(32-bit)中将“Nodetypes”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得到一张154 个节点,0连线数,0 密度的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如图3 所示。从节点数、连线数和密度来看,进行“双高”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的机构数很多,但这些机构之间展现出的合作关系不紧密,几乎都是单独展开相关研究。

图3 研究机构图谱

通过软件分析得知核心研究机构均来自高校,且以职业院校为主。湖北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等10 所机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贡献较大,如表2 所示。从地域分布来看,排在前10 位的机构几乎都来自我国东部地区,核心研究机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尚未形成稳定的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关系[2]。

表2 研究机构表(排名前10)

(四)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利用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用于展现某一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及过去产生的热点研究。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 所示。图谱中“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概括展示了“双高计划”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另外,在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 所示。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等于0.7214,大于0.3,意味着该聚类的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ihouetteS)等于0.8276,大于0.7,意味着该聚类是令人信服的。选择 “Show the largestkey clusters”且将阈值设为12,得到前11 个聚类(包括0# 聚类),聚类前数字越小表明该聚类的重要程度越高。聚类图中显示出2000 年以来“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群”“课程体系”等11 个标签是“双高”下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与此同时,选中“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表,如表3 所示。由于聚类图中的标签词与聚类表中的标识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通过对表和图的综合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 “双高”下国内的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表3 关键词聚类标识词汇总表(0# 到10# 聚类)

1.“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研究

“双高”院校是“双高”建设的主体,职业教育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阶段之后,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发展。经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发现,关于“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建设的内涵、价值及成效等方面。肖纲领对“双高计划”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指出“双高计划”将扭转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庸的尴尬局面,发挥“双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升级从而提升办学质量[3]。刘晶晶、和震对高职教育在“双高”下的建设预期成效进行了推测,认为在“双高”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能够培养更加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我国的高职教育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范式[4]。“双高”院校在承担了引领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艰巨任务以后,作为“领导者”也应当在引领发展的路上不断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利用政策红利、院校本身的特色和优势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内部、外部协同发展。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

建立对校企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注重建设产学研平台等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聚类3#和6#中的主要关键词有“产教融合”“实施维度”“校企合作”等,关于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

第一,关于新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双高”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是指系统层面的深度融合[5]。李梦卿、陈竹萍认为要从资源、制度、文化等维度着力,汇集“政、企、校”三方优势,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6]。

第二,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关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研究。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的新型产业革命浪潮,高职院校同样也面临着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新型人才需要拥有适应当前背景下发展的实践能力,同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才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我国在未来的人工智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当前高校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3.高水平师资队伍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有三点,即“双高计划”下高职“双师”队伍的内涵定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的路径研究。没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还不能够被称为真实意义上的高水平、高水准[7]。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从现有的问题中进行总结归纳,提炼要点问题,梳理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办法。李梦卿、陈佩云从“双师型”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角度出发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从体制机制、资格认证标准、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8]。关于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院校的角度来说,“双高”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盘活资源、校企共建、挖潜转型、增量提质为主要手段,多措并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9]。

4.高水平专业群研究

我国的高职院校为寻求高质量发展,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到了“双高”时期,进行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更加突出。关于“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是对专业群的内涵、建设逻辑进行阐释。所谓专业群是由几个既有差别又关联紧密的专业自主组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共同体[10]。有学者尝试从理论逻辑、组群逻辑、实践逻辑三部分来建构高职教育的逻辑体系[11]。

第二,是对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或者实然走向进行分析。李伟只认为应当寻求专业标准的转型与升级,建立面向区域的专业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塑造利他共生交互模式[12]。最大化利用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有利于建设专业群,助力区域经济高质发展。

5.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

在对文献进行梳理以后发现,关于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具体规划与实施路径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专业群,高素质人才都是连接院校、企业、产业关系的关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转型,人才的供需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另外,现在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就业难、招工难,对人才培养自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双高” 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对高职生的培养要尽量缩短其技能水平与企业、行业、产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大部分学者提出人才培养的问题都与教育教学模式亟须改进、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这些方面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高质量,还要具备创新能力[13]。其次在课程体系方面,徐国庆认为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办学要素,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14]。具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重视课程标准的引领,以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为遵循,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主要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基础[15];第二,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课程要注重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学生需求,课程专业之间要加强资源的融合。

(五)研究演进分析

以关键词共现图谱为基础,利用软件进一步得到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如图6 所示。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直观地反映出“双高计划”阶段研究重点的演进和发展趋势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双高”下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6 关键词时区图谱

第一阶段是在2014 年以前。由于当时“双高计划”的正式文件尚未发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产教融合”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内容比较宏观,但是与后期的研究连线较多且连线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前期的研究也为“双高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参考。

第二阶段是2014 年至2019 年。2014 年是较为关键的一年,“国际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词高频出现,研究的重点开始延伸到更加前沿的领域当中。如图7 所示,在关键词突现分析中发现研究领域内的突现关键词“实施维度”和“人才培养”是从2014 年开始的,说明这一时期至关重要,且这两个突现关键词反映了“双高”下职业教育领域受到重点关注的研究趋势。

图7 关键词突现图谱

第三阶段是2019 年至2021 年,这一阶段共发文814 篇,研究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19 年“双高计划” 正式出台并落实以后,研究进一步细化,关键词的数量相较于以前也不断增多,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双高计划”中提出的关键要点,比如“专业群”“高水平”“评价指标”“内涵建设”“类型教育”等。这一时期学界对“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内涵特征进行阐释,还对其内部构成要素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意在重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3]。

综上所述,关于“双高”背景下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越来越丰富,研究的理论、内涵逻辑、路径等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欠缺对实践案例层面的研究,大部分仍然是聚焦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伴随着“双高计划”的推行与落实,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通过对相关领域内的881 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发文量的多少与国家政策文件的颁布有着直接关系,即政策文件是各学者研究方向的来源。第二,“双高计划”下职业教育领域内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来源于职业院校,缺乏合作,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高度紧密的合作关系,缺乏综合性的研究视角,不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从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来看,研究的热点问题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研究热点集中于“双高”建设、“高职院校”“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相关研究热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关于“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作为改革的试验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出现的实际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第一,规划重点不明确,一味追求“双高”建设项目是否达标的问题。“双高计划”中的“高质量”强调以特色带动[16],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找到院校发展的亮点,着重院校本身的内涵建设。第二,盲目求新致使办学质量反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创新,但创新就意味着要不断进行尝试、修正,结果有利有弊。

2.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深度发展与规模发展上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应对技术的迭代,一方面企业或者产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义务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院校和企业在办学目的上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意味着企业和院校在深度融合方面首先会出现的就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化。其次,有些企业虽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但参与度不高,原因在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其主体性地位无法保证,企业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资金设备的投入,时间成本耗费巨大不说,最后是否会获得实际性的收益也无法保证,这些都在影响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度与规模。

3.关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来源多样性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选拔的专任教师是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所具备的行业知识、职业知识等还有所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一些兼职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知识,但是还缺乏高水平的教学能力[17]。其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走向国际。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职的教师虽然可以借助世界技能大赛、国际培训、参与国际会议等途径实现高职师资“走出去”,但是输出有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还不够,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在国际上还不具备充足的话语权。

4.关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双高计划”中的专业群建设,从宏观角度来讲何为高水平的专业群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另外,一些学校在专业群建设时只是简单将几个专业拼凑在一起形成所谓的专业群,没有利用好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也没有对专业群的课程内容、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专业群在对接产业、岗位时也未能发挥其优势,无法满足学校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自然而然也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5.关于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关于人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坚持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一些院校虽开展了创新创业等比赛或者课程,但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课程或比赛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另外,关于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课程是否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高度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是否遵循学生习得知识的发展阶段,课程教学的资源包括设备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是否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资源高度一致,如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管水平等,都是“双高”背景下有关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展望

1.拓展研究视角,紧跟前沿研究趋势

未来对相关方面的研究首先要拓展研究视角,增加跨院校、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于“双高”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从上述图谱中发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等研究主题的数量尚不足够,因此也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另外,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双高”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2.强化专业群建设理论研究

“双高” 背景下高职教育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使专业群组建的逻辑更加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专业群的内在核心问题进行有效说明,避免在组建专业群时由于实践惯性使得专业群发展存在原始缺陷和发展阻碍。

3.寻求高职师资发展的新突破

“双高” 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研究,首先要按照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立相应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其次,所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放眼国际,要使我国高职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需要高职教师整体的综合素养达到高水平,具体来说要加强有关“双高”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信息化能力以及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升的深入研究。

4.深化“双创”教育的研究

要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助推“双高”建设。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优势深度融合的研究,只有实现高度融合,高职院校才会实现内涵式特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政、校、企的帮助指导,更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将产业、企业的实践问题融入“双创”教育中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高水平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