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2022-12-16李静
李 静
(江苏省沭阳县作物栽培指导站 江苏 沭阳 22360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具有积极的意义。赤霉病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温暖潮湿或半潮湿地区,我国以黄淮及长江中下游为赤霉病多发区。沭阳地处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在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上为赤霉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世界性典型气传真菌病害。植株被禾谷镰刀菌感染后,会引起小麦籽粒发红发黑,千粒重低,造成产量降低并引起毒素感染。前期在小穗和颖片上会出现浅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会产生密集的深蓝色小颗粒。文章结合本地条件及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进行论述。
1 发生原因及特点
1.1 气候条件。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发生在4月中旬~5月中旬。小麦扬花期连日的阴雨可促进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其次,高温高湿也有利于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若田间湿度不高,空气湿度小且干燥少雨,即使采取喷水及适当的保湿措施,赤霉病的发病率也偏低[1]。因此,根据天气预报可以对本地区的小麦赤霉病害发生程度进行及时预测,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也可以结合大气环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为预测赤霉病发生提供依据。
1.2 品种缺乏。抗病品种的选择是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根本方法,也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差异,可能会造成抗性较好的品种无法在本地区生长或生长质量较差,这也为赤霉病的传染提供了基础。经研究,伟隆169、徐麦2023、百农4199、丰德存麦12号、许科168、江麦186等品种表现出较轻赤霉病症状,而华麦518、徐麦818、江麦869、江麦186等品种则未感染赤霉病。
1.3 传播速度。小麦赤霉病在沭阳区域已经成为主要病害之一。经调查,2003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沭阳区域大流行,流行频率提高并且感染面积逐年加重,对本地区小麦品种及产量有很大的影响[3]。相关地区由于使用过多农药,导致植株的抗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大治理难度的同时也使小麦赤霉病发病速率上升,最终导致赤霉病的流行,对小麦的生长造成极大影响。
1.4 田间环境。田间排水不畅、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等都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赤霉病菌繁殖能力强,扩散广,发病速度快,也极易在小麦、水稻、玉米、杂草等农作物上繁殖。此外,若秸秆还田时腐熟度不够,使赤霉病菌在秸秆上大量累积,则为赤霉病菌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相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时如果带有病菌会更有利于田间菌源总量的积累[5]。
2 防控对策
2.1 品种选择。抗病品种的选择是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根本方法,也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沭阳地区推广种植的主要抗赤霉病品种有淮麦46、郑麦136、瑞华麦518、徐麦818、江麦869、江麦186、淮麦50等。从产量结构上看,每亩实收产量最高的为淮麦50,其次为江麦869。
2.2 农业防控
2.2.1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时要彻底粉碎之后再进行20 cm以上的深度填埋处理,之后再进行相应的镇压处理,从而抑制赤霉病菌生长和繁殖[6]。还可以推广相关秸秆利用新技术,如秸秆能源、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等,以减少赤霉病传播途径。
2.2.2 田间管理。田间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降低湿度,开沟排水以确保种植区域的积水及时排出,以降低田间菌源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多施磷钾肥,促进作物生长成熟,增强小麦抗性[7]。
2.3 化学防控。采用化学方法防控赤霉病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最方便的办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结合之前赤霉病发病数据适时开展防治。抽穗扬花期一般为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预防时期,在此期间应根据天气状况开展适宜的防治活动[8]。药剂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做到预防为主、病虫兼治。药剂的选择与小麦赤霉病有直接的关系,关注新的药剂或者调配药剂也十分必要[9]。相关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效高达83.33%,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毒力EC50值为0.3512 mg .L-1,值得推广应用。此外,苯来特、灭菌灵、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对赤霉病也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是在防治病害时不能过分依赖某一种药剂,应该做到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也不要单一地针对某一种病菌,应结合其它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病虫害,做到统筹兼顾。
2.4 宣传防控。政府媒体等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将最新的防控手段及时传递到农业工作者手中。也可以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合作,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等进行赤霉病预防研究,并通过积极宣传,指导相关种植户采取防控措施。
2.5 数字防控。通常人们通过观察小麦的各种状态来判断其是否健康及染病情况。不过传统的目视方法与农业生产者的知识、经验、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一些高新技术手段辅助农业生产者对病害进行识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小麦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广泛流行的病害,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治赤霉病的方法,但是可以通过防控措施抑制赤霉病的发病,因此,需要把目光聚焦在抗病品种和防治措施上。通过结合气候条件、田间环境、种植技术及品种等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减少赤霉病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们不断通过高新科技、分子生物学及理化方面为我们提供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抗病物种、新型药剂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