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科技壮苗”早春管理技术

2022-12-16王剑英杜溶讫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苗情肥水壮苗

王剑英 褚 程 杜溶讫

(平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1 “科技壮苗”的背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其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全力抓好小麦管理关键措施的落实,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集成推广绿色高产技术模式,狠抓防灾减灾和机收减损,确保夏粮丰收。以石家庄市小麦播种情况为参考,2021年石家庄市小麦因播前大范围持续降雨,播期推迟10~15 d,受降雨影响,使得土地积水严重,大大推迟了播种期,晚播麦田成为主体。因此,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等一系列“科技壮苗”措施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实施“科技壮苗”的理论依据

2.1 促蘖成穗。分蘖的消长规律:在起身期分蘖达到顶峰后逐步降低。返青期肥水能引起土壤降温,抑制小麦生长和分蘖;起身期肥水可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小穗、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增加基部节间和倒二节长度;拔节期肥水,可提高小花结实率,争取多粒,增加基部倒二、三节长度;孕穗期肥水,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减少籽粒退化,增加穗粒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粒重。一般麦田不用肥,只灌水,可以防贪青晚熟。

2.2 增加穗粒数。穗粒数的多少取决于穗子大小、小穗数和小穗粒数。穗子大,穗粒数就多,在返青期至起身前期,做好肥水管理可以促进分化出更多的节片。每穗小穗数多,穗粒数就多,要在起身前期至生理拔节期保证肥水条件充足。小穗粒数与小花结实率有重要关系,拔节至挑旗期是防止小花退化的关键时期,所以要保证好肥水条件和光照条件。

3 实现晚播麦促弱转壮的有利因素

气象监测统计发现石家庄市2021年11月中旬~12月上旬气温高于常年,属暖冬年份,使越冬期推迟10~15 d,小麦继续生长、分蘖,增加了冬前群体量,利于苗情转化升级。越冬期降雪(雨)次数偏少,但总量较多,利于补充土壤墒情,小麦可安全越冬。

4 促弱转壮早春管理技术策略

要坚持“早”的原则,提早春季管理,促进早返青,早生长,肥水管理提前到“起身期”。坚持“促”的原则,主体麦田通过锄划、镇压和肥水调控等措施,促进苗情的转化升级。坚持强化“防”的原则,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倒春寒”,还要做好虫草预测预报,及时做到有效防治。

5 促弱转壮早春管理技术措施

5.1 浅锄划。此法适用于小麦返青后墒情较好的壮苗和晚播弱苗麦田,可起到增温保墒,破除土壤板结,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禾本科杂草,促根促苗早发快长、分蘖的作用,利于苗情转化升级。

5.2 镇压。此法适用于小苗返青土壤融冻后,土块多且暄松的麦田,比如旱地麦田。可抑制旺苗地上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控旺转壮。也可碾碎土块、沉实土壤,促进根土密接,起到“提墒”作用。

5.3 防御倒春寒。倒春寒属于冷害,由气温骤降和土壤干旱“寒旱交加”所致,造成小麦根系变短,叶面积减少,株高降低,生育进程延缓,亩穗数、穗粒数减少,导致减产。为了有效应对倒春寒,需在气温骤降前浇水,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倒春寒过后要先用氨基酸叶面肥、腐殖酸叶面肥喷施,随后追肥浇水,可有效补救。

5.4 病害及杂草综合防治。对于秋后未防治的杂草,要在小麦起身后拔节前补治。同时,对全蚀病发生地块,用12.5%全蚀净防治效果更佳。防治茎基腐可亩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 g。最好做到早春锄划,后期拔除。对于群体偏大或过旺的麦田,在小麦拔节前要先进行化学除草,而后再根据群体大小和土壤墒情确定肥水施用时间。

5.5 肥水运筹。追肥需根据地力和苗情,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结合春季第1次灌水亩追尿素15~17 kg。灌水方面,主要依据地块肥力而定,高水肥地块要灌好起身期和抽穗扬花期2次关键水,而一般地块则需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科学确定灌水时间和次数,第1次灌水时间要根据品种和苗情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猜你喜欢

苗情肥水壮苗
加强科研攻关 推动农业增产
抢抓早春麦田管理 力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组来晋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启动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苗破土 查看苗情
长春壮苗泥炭科技有限公司
越冬期油菜壮苗防冻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