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2022-12-16张家安
张家安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民权 476800)
1 品种选择
黑芝麻选种应遵循高产量、高抗性、适应性强、蒴果在低位密集生长、植株高度中等且粗壮的原则。种植时应兼顾气候、土壤肥力、地势等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早熟品种生长周期短,产量低;中晚熟品种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在土壤贫瘠地区和山区,适宜种植早中熟品种;在土壤肥沃地区以及平原地区,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
2 整地
整地工作通常在播种前2~3 d开展。整地前,亩均撒施700~800 kg的猪牛粪(或者300~400 kg的鸡鸭粪)、过磷酸钙40~50 kg、硫酸钾12 kg、尿素6~7 kg、硼砂1 kg,翻耕耙地1~2次,将畦面耙平整。尽量将土壤耙碎,无大块土坷垃,以保证弱顶土能力的黑芝麻种子出苗。不易积水的坡地和其它地块,可做宽3~4 m的大畦;易积水的地块,可做成宽2 m的小畦。在整畦时,要留好围沟、腰沟和畦沟。不易积水地块,开浅沟;易积水地块开深沟,要求沟深≥20 cm、宽≥35 cm[1]。
3 播种
3.1 种子处理。选用优质的种子,经过晒种和浸种后播种,亩均用种量0.7~0.8 kg。晒种2~3 d,用50℃~55℃的温水浸种15~20 min,有利于黑芝麻发芽出苗,相对于未浸种出芽期提前。在播种前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 g与浸种后种子0.7~0.8 kg充分搅拌混合后播种,有利于预防病虫害。
3.2 播种。春季通常在4月底、5月初播种,夏季一般在6~7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应充分考虑雨水情况,在降雨前1~2 d播种,则出苗早且出苗齐。播种方式:撒播,种子均匀撒在表面,后用耙子浅耙入土中。条播,将种子撒播于2 cm的浅沟中,沟间距30~35 cm,播种后覆0.6~1.0 cm的土层。点播,种植方式类似于条播,在浅沟中间距15~17 cm点2~3粒种子,后覆盖薄土层。黑芝麻种子个头小,均匀播撒难度高,可与细干土或草木灰混合后播种。
4 田间管理
4.1 间苗与定苗。出芽期一般为播种后5~6 d。当长出第1对真叶时开展间苗工作,剔除坏苗、弱苗及密苗。长出3对真叶时开展定苗,强化开展间苗期工作。条播的15~17 cm仅留1株;点播的每穴仅留1~2株;撒播的,株间距17~20 cm,均留壮苗。定苗后亩均苗量1 200~1 500株,根据土壤肥力灵活调整,贫瘠地块多留苗,肥沃地块少留苗。缺苗或断行的地方,将幼苗与土方一起移植,每1~2 d浇水1次,连浇3~4次,可提升成活率。
4.2 施肥。幼苗期为促生长,可亩均追施尿素6~7 kg或高氮复合肥8~9 kg;初花和结蒴果初期,亩均施复合肥12~13 kg;盛花和结蒴果盛期,亩均施复合肥15~16 kg;开花和结蒴果后期,如植株生长正常,不需施肥;植株开花和结蒴果的中后期,喷洒磷酸二氢钾及尿素混合液2~3次,每次间隔15 d,可以预防早衰并提升黑芝麻产量品质[2]。
4.3 水分运作。植株喜干旱,怕积水。雨期应及时排除积水或清理沟渠,地下水位高或地势低洼时,应强化防积水管理。开花结蒴果期需水量增加,如长期无降水或土壤较干旱,可灌溉2~3次。
4.4 植株调控。黑芝麻通常单秆生长,开展促枝茎和促开花工作,对提升产量有益。通常在3~4对真叶时摘掉芽心,促发腋芽萌发成枝茎。土壤肥力较高地块,初花后15~20 d摘掉主枝茎及分枝茎的芽心,以促植株横向生长,避免徒长倒伏。为降低人工摘心成本,一般通过喷施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60~200倍液来高效完成目标,亩均用药量约50 kg。
5 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易发叶枯病、黑斑病、疫病和茎点枯病等病害。初期可选择喷施甲霜·锰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其中的一种。严格按药物使用说明喷施2次,每次间隔8~10 d。
5.2 虫害防治。可通过喷施阿维菌素乳油、溴氰菊酯乳油、敌百虫等防治螟蛾,喷施1~2次,亩均喷施60 kg,间隔6~7 d喷施1次。通过喷施印楝素水、氰戊菊酯乳油、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防治蚜虫,按照产品说明用量喷施2次,每次间隔6~7 d。
5.3 化学除草。当杂草主要为禾本科时,芝麻发芽前亩用甲草胺乳油200 ml,或异丙甲草胺乳油150~200 ml,兑水40 kg喷雾。当混有阔叶杂草时,发芽前亩用二甲戊灵乳油160~200 ml,兑水30 kg喷雾。生长期发生草害,喷施药物时间调整至封行前、杂草3~4叶期[3]。
6 适时收获
黑芝麻通常在终花期后15~20 d采摘,此时叶子发黄脱落,大部分蒴果变黄,基部的少量蒴果有开裂迹象。选天气晴朗且干燥的日子收割,30~40根捆成1小把架堆晾晒,3~5d后打收,以后每1~2d打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