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思考
2022-12-16何文华
何文华
(贵州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大,根据人社部2021年发布的《新职业——物联网工程技术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未来5年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缺口总量将超过1600万人[1]。物联网工程技术员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其他发达地区高校培养的物联网专业人才不愿意来贵州,而贵州各高校培育的物联网人才还输送到了发达地区,导致贵州各企业缺乏物联网专业人才并且留不住人才。出现这种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大学生职业观、就业观念存在自我定位不清、对就业岗位认识有偏差、存在自卑心理、不重视职业规划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落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精力专注在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中。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把大一作为高考后的修养时间;大二大三,没有学习动力,缺少社会实践;大四临时抱佛脚,写简历、看职位信息。
1.2 自我定位不清,难以找到匹配职业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在这段找工作做抉择的时间里常常会感觉到迷茫,对自己定位不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学生就业面对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但学生若没有清晰的岗位目标,不清楚可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就不可能录用。
1.3 对物联网就业岗位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错把行业当岗位,许多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求职意向是物联网工程师。然而企业专门招聘物联网工程师的太少了,于是出现很难找到物联网专业对口职位的情况。他们不清楚其实他求职的是物联网这个行业,而不只是物联网工程师这一个岗位。
1.4 存在自卑心理
部分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自信,认为自己学的多而杂,样样都会却样样不精通,认为本科毕业就做这个基本不现实,因此放弃从事本专业工作。
2 物联网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足
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涉及通信、电子、计算机网络、嵌入式、传感器等多项技术,每一个细分方向都需要非常深化、下功夫研究,试图通过物联网专业把这些都掌握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职业规划课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技术优势选择最合适的物联网技术方向,在物联网技术的范围内学习、就业和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时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课,学时偏少、学分较低,不利于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不具有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复杂的交叉学科特点来开设。教学内容没有适应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没有根据物联网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个性化教学,这就大大降低了该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连贯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只设置在大一上学期。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系统、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及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应用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2 师资队伍不健全、不稳定
我国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是由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就业指导老师组成[2]。辅导员和行政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专项事务,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另外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只能就理论谈理论,对理论的来龙去脉解释不清,缺乏对学生真正的指导。部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但培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效果有限。多数教师缺乏实际求职经历与企业实践经验,难以为大学生提供实用、有价值的职业生涯辅导[3]。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不稳定必然会导致对学生的指导缺乏专业性。
2.3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往往是学生提交一篇职业规划书或提交相应的作业进行考核,不具有过程性和综合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 物联网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组建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等方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3.1 优化课程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要能在物联网应用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现场承担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科技,不是固有的、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延伸的,所以物联网岗位的需求也是不断发生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需要对该专业学生分阶段、持续性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大一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明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科学习、大学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对大学生生涯、职业生涯的积极期待。②认清自我,探索和了解自身的特质;熟练掌握自我管理基本技能,如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养成面对生活和职业的积极态度。③理解和认识学科与专业,熟悉学科基本知识,正确了解自己的专业;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职业发展策略、专业学习与能力提升。④职业实践初体验,结合大一的物联网工程认知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职场一线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职业意识,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大二阶段,可在物联网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的职业规划内容。PLC、单片机、ARM以及C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多观察学生,引导对这些课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创新与开发能力的学生往嵌入式开发方面发展;负责JAVA、C语言、java、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老师,可引导该类学生往软件开发方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向IT项目管理经理、产品销售等方向发展。
在大三阶段开展“分众教育”,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职业,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对计划找工作的同学,普及物联网岗位类型,强化简历写作指导,面试技巧;求职就业中的权益保护和心理调适,职业解读,热门行业解读等;对计划考研、考公的学生首选对其进行可行性的引导分析,再对其进行考研、考公等技术层面的辅导安排。
在大四阶段:高校给学生提供参与“就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时让学生从自身的就业意向出发,直接与各企业接触,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或修正自身的职业导向[4]。
3.2 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能够自我教育的“参与者”。职业规划课程不仅仅是理论课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规划指导过程必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这就需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市场调研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接触并接受的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秀成果,将优秀的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团队的讲授与指导融合,作为第一课堂。线下授课可采用团队授课模式,课程确定1~2名主讲教师,根据涉及的知识可以让本专业专职教师、企业专家、校友等进行授课,实现教学精准化。
充实丰富第二课堂,360度全方位助攻: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激发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可及对未来的憧憬;可以借助学生社团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主题的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邀请物联网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校友回校分享等。
3.3 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师资团队
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课程组设有课程负责人。课程组成员可由物联网专业课骨干教师、辅导员、各企业专家组成。定期对教师进行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全面、立体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能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和知识,达到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获得职业指导证书、创业咨询证书、专业讲师证书等专业证书。
3.4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评价考核方式
将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探索,并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的制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能力的考查,比如大一通过分析自我和职业之后撰写的职业规划书,职业生涯实践报告[5]。
针对学生规划项目实施的具体考查,在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学生提交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报告。
职业规划实践考查,提交职业生涯实践报告。大学期间参加的职业规划相关活动、比赛,去企业实地进行调研、企业实习后形成的职业生涯实践报告。
3.5 学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
建立职业生涯与就业专家库,包含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名师、企业人员、政府就业部门、专业的人才管理公司等各领域专家。专家可以采用讲座、报告等形式为本校学生及相关指导教师提供咨询服务。
通过校友会组织物联网工程行业的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也是一种职业发展的平台。校友之间在保持联系的同时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和一些职业生涯专业的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简历规划,另外也可以和一些商业机构合作,为学生在自我包装上提供一些支持。
4 结语
地方性高校物联网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要实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端正学生的求职观,提升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