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16唐湘珍
唐湘珍
(甘肃医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创业教育以创造性与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不仅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还需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也是保证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鉴于此,高校应将“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活动,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为培养具备创业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筑牢根基。
1 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周期短
部分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学生入学伊始就可接受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每学期选修创业指导课程,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全面、合理,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行为,在校园内营造优质创业氛围[1]。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开设时间短,难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间接导致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展创业课程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难以真正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2 缺乏创业实践环节
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导致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但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与实质。学生在创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极易出现不了解如何融资、不知如何管理公司、不会分析产品市场竞争力、难以有效开展营销活动等尴尬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创业失败。部分高校虽为满足学生创业能力培训需要定期开展创业模拟大赛,或建设专门的实训基地,但因竞赛规模与实训基地承载人数的限制,仅能覆盖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环节缺失极易阻碍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最终导致学生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2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理念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创业意识与心理品质、完整创业知识体系、优质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日后自主创业夯实基础。鉴于此,高校应遵循“以能力为导向”“以层次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2.1 以能力为导向
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顺利创业的重要基础[2]。所以,高校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需具备的各项能力,将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相衔接,以创业能力需求标准为参考开展创业教育,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2 以层次培养为主线
高校应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划分层次,分别围绕创业意识培养、理论知识传授、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等逐层开展创业教育,做到从泛到精、从浅入深,帮助学生从低到高逐步掌握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3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3.1 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3.1.1 创业初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其一,通识类课程。通识类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性课程。高校应使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开设创业心理学、财务管理、创业法律与税收、创业管理入门思维等课程,帮助学生构建与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夯实基础。
其二,专业类课程。在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整合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打造专业创业课程,实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传授的统一[3]。如,以汽车类专业为例,开设汽车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与融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创业课程,为学生创业夯实基础。高校还应在大学一年级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额外增设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思维为主的课程,如企业家研究、创业学等,帮助学生广泛了解创业。学生在修完这些课程后可自由选择是否进入创业实验班。
3.1.2 创业进阶课程——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创业进阶课程应包括创业知识模块课程(必修)、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必修)、创业能力模块课程(选修)等。其中,创业知识模块课程包括创业战略、风险投资、新创企业管理等;创业能力模块课程包括团队管理、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高校应组织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模块课程,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学生需在大学二年级修完该类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创业实验班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修创业能力模块课程,并在毕业之前修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自主创业筑牢根基。
3.2 丰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3.2.1 开展创业竞赛
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竞赛,并扩大竞赛参与主体范围,创新竞赛方式。首先,做好创业竞赛宣传活动。高校应选拔一批优秀创业典型人物,通过主题讲座的方式依托其创业经历、创业精神等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创业竞赛,推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业竞赛中[4]。高校还应做好校园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开设创业专栏、举行创业知识讲座、创办以创业为主题的校报等形式传播创业文化,并引导教师结合创业竞赛内容拓展创业理论知识广度、带领学生分析相关案例等,为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夯实基础。其次,积极吸引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等参加创业竞赛项目评选、落地孵化等环节,使创业竞赛既能发挥育人作用,又能为社会服务。高校还应在普通竞赛环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经验介绍、实地考察、讲座培训、模拟创业等环节,提高竞赛普及程度,打造优质创业实践氛围。在竞赛开展期间,高校应构建一支由专家、创业者、企业高管、创业教师等成员构成的咨询团队,为参赛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评估、市场情况分析、风险规避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多维支持。在竞赛活动结束后,高校应召开优秀创业方案推介会,尽可能促进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帮助学生转化竞赛项目。
3.2.2 营造浓厚的创业实践校园氛围
高校应采用多样化方式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创业的氛围。如,在周六日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沙龙,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和学生分享经验与成果;定期举行以“创业实践”为主题的演讲交流大会,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在校园内打造微型商业街,鼓励学生摆摊创业,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以“创业实践”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从创业方法、专业背景与创业方向、创业者特征等维度分析真实创业案例,并组织学生分享自身创业经历,推动更多学生主动迈出创业第一步。高校应秉承自愿原则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真实情况,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日后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经验。
3.3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3.3.1 提升教师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应帮助教师夯实创业知识基础,深化教师对创业的理解认知,为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筑牢根基。高校应选拔具有创业意识或创业经验的教师系统学习创业知识,或为教师创设参加与创业有关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并给予其资金支持。如,在高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各类教师创业知识与能力培训活动,并制定严格的专项资金审批、管理制度,确保专项资金切实落实到位。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市场运作,提升教师创业教育能力。
3.3.2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一,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将真实创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详细分析其创业过程,并自主寻找与之对应的案例进行讲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创业知识应用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5]。其二,团队项目作业。教师可结合学生创业知识掌握情况与实践水平、个性特点、优势特长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小组成员保持在四到六人,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创业项目,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携手撰写商业计划书,使每位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工作中。其三,运用演讲法教学。演讲法教学指通过组织学生演讲开展教学活动。其具体包括教师演讲法、学生演讲法、综合演讲法。教师可在创业教育教学中采用学生演讲法,组织学生在课下自主建设创业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在课上模拟创业比赛路演,介绍创业项目及其在市场中的优势、团队构成与营销策略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4 创新教学考核体系
3.4.1 采用过程性考核
传统考核方式为在创业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考试,仅能了解学生创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情感体验等,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将“教师教”置于中心,并未关注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且不具有即时性。过程性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可确保考核结果更客观[6]。过程性考核内容应包括学生在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在创业实践中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与参与度、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具备团队合作意识等,立足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为学生自我改进夯实基础。
3.4.2 创新期末考试方式
商业计划书可展示企业经营情况、未来发展潜力等,详细介绍了企业产品服务、生产工艺、受众市场与客户群体、市场营销策略、基础设施、供给需求、融资需求、资金利用等。创业教育期末考试可以组织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路演的形式开展,更好地考查创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高校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者与创业教师共同负责期末考试工作,立足投资人的角度评价学生撰写的商业计划书逻辑(行业分析、产品定位、团队结构)是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有效、项目价值证明材料是否完整等。并对学生在路演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PPT制作是否精美、答辩环节表现情况、个人随机应变能力等。
4 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应详细研究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着力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效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为推动学生创业、就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