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性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研究
——以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为例
2022-12-16李月婷耿兴岩
李月婷,耿兴岩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图书馆的宗旨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其理应积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因此,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坚定履行使命,打造了多个品牌项目,面向全社会开展基于实践性教学的传统文化类培训。
1 实践性教学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现状
实践性教学又被称为实践教学,是西方国家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1]。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倡导问题式的教学法、强调“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2]。笔者于2022年3月26日在中国知网以“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检索词分别进行检索,共得到62,174条检索结果,将文献类别设置为“教育”(含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等7类)后进行筛选,共得到45,013条检索结果,占总结果数的72.4%。由此可见,研究实践性教学的学者主要来自教育学领域。笔者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是学界研究实践性教学的高峰期,2014年至2019年每年都会产出4,000篇左右的研究成果,说明我国对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不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3]。图书馆作为民众的终身学习中心,承担着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图书馆社会教育效果的提升,加深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开展的基于实践性教学的传统文化类培训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持续开展的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有:2007年牵头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2推出的“文津经典诵读”文化推广栏目、2014年开放的国家典籍博物馆、2015年推出的“国图公开课”、2016年组织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等。其中,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面向公众举办的传统文化类培训深受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喜爱,自2012年举办第一期培训起至今已有十年时间。
2.1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简介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不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曾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认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和社会教育更有关系。”[4]可见,近代图书馆自发端起就理应履行社会教育责任。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开始于1978年,后成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经历多次更名改制,培训中心的工作内容也随着时代赋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对内称为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教育培训组,对外称为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团队成员稳定在6~10人,主要面向全国图书馆界的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辅导工作、面向公众开展传统文化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配合国家图书馆相关部门要求开展在职员工业务培训工作,以及满足业界和社会团体的定制型培训需求。
2.2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举办的传统文化类培训(截至2021年)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开始举办传统文化类培训的时间为2012年。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迫切希望能够享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因此,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于2012年开设了我国首个古籍修复培训班,邀请资深古籍修复专家为学员讲解古籍修复原理,并带领他们逐步完成整个操作流程,使他们充分领略传统修复技艺的魅力。经过十年的耕耘,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增加培训次数,先后举办了古籍修复、书画装裱、传拓技艺、篆刻艺术、西文装帧与修复、古籍版本知识、雕版印刷、“北京面人郎”非遗技艺、书画修复、书籍装帧等培训,截至2021年已有900余人参与并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
2.3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传统文化类培训的特点
2.3.1 以传统技艺为主,不断尝试拓展课程主题。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最早举办的传统文化类培训以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涉及的传统技艺为主,如古籍修复、书画装裱、传拓技艺等培训。随着学员需求逐渐多样化,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培训课程主题不断增多,不再仅局限于图书馆业务技能和我国传统技艺,而是构建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2.3.2 小班授课,践行“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会根据培训课程所需的设备、人均使用空间、人均教师指导时间的区别安排每个培训班的招生人数,人数限定为6~23人,多数培训课程以15人为人数上限。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除古籍版本知识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外,其他的培训课程均以实操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践行“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要求学员在结课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品。
2.3.3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学员参与性强,学习氛围浓厚。实操型课程涉及多种操作手法,每位学员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教师会抓住时机以问题式教学法对学员进行培训教育,而其他学员则会旁听学习,继而提出自身遇到的问题,在培训现场营造出“教师倾囊相授,学员分秒必争,操作时专心致志,休息时扺掌而谈”的浓厚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用户黏性,吸引了更多学员参与培训教育。
2.3.4 师资力量雄厚。经过长期发展,国家图书馆培养了一批在古籍保护方面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课程主题的拓展,其相继聘请到故宫博物院资深修复专家、独立书籍装帧师、非遗技艺传承人、高校专业博士等专业人士,面向公众传授传统文化技艺,积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 针对基于实践性教学的传统文化类培训事业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3.1 构建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以人为中心”是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5]。传统技艺的传承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有声或无声的交流实现的。图书馆传统文化类培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图书馆对人的关注程度。目前,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传统文化类培训以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仅有极少数的青少年参加了篆刻、书画装裱等培训班,其中,“北京面人郎”非遗技艺培训班的青少年学员较多,约占总学员数量的50%。一方面,在我国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必须承担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面向青少年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国务院于2021年12月30日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践行积极老龄观,创新发展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的文体休闲生活,扩大老年文化服务供给,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类培训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6]。因此,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传统文化类培训主题,构建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有效发挥全民学习中心的作用。
3.2 延续优势课程,提升研发能力
优秀的课程设计是吸引公众学习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关键因素。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古籍修复、书画装裱是传统文化类培训的“王牌”课程,尤其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公众普遍对文献修复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相关培训的热情异常高涨。另外,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及中央、地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使“非遗”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开设的培训课程中,古籍修复、书画装裱、“北京面人郎”非遗技艺、书画修复、传拓技艺等培训课程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或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应在延续优势课程的基础上,研发设计手工造纸、毛笔制作等创新、简便的传统文化类培训课程。
3.3 利用先进技术,提供“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体验
由于传统文化类培训项目内容的特殊性,面对面和点对点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线上直播、录播课程技术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为了惠及更多文化爱好者,图书馆应积极举办线上培训,以讲座等形式为公众展示传统文化和技艺。2021年下半年,元宇宙一词出现在公众视野并迅速被各个行业关注。元宇宙的概念与图书馆社会教育理念的一致性较高,目前国内外多家图书馆已开始在社会教育实践过程中探索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形态的应用,如:2021年,国家图书馆在科幻大会设置了MR(混合现实)互动体验区,读者仅需穿戴好相关设备即可切身感受如梦似幻的虚拟场景,并由“乾隆皇帝”依次介绍《四库全书》的成书时间、编写过程和全书特点[7]。图书馆应持续利用好先进技术,在元宇宙视域下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实践教学体验[8]。
3.4 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图书馆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介者、推动者、组织者、领导者[9]。自2012年起,康奈尔大学面向我国图书馆的馆员举办了多期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复旦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都曾邀请康奈尔大学的资深文献保护专家到馆授课,为其馆员讲授文献保护和修复方法[10-11]。笔者认为,我国的图书馆应关注外文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在邀请国外专家传授装帧、修复、保护等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向他们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语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公众近距离、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未来,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会在坚持实践性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国家图书馆优势及特色资源,进一步加大策划和组织力度,不断丰富面向公众的传统文化类技艺培训项目,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持续提升阵地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学员体验,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切实发挥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