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口述史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2022-12-16徐黎娟
徐黎娟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随着口述史方法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一些饱含厚重历史感、鲜活时代感和庄严使命感的有影响力的口述史著作相继诞生,透过时代变迁,各行各业发展风云变幻的口述史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些时代记忆不仅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寻常历程,还再现了我国各行各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黄河文化口述史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1.1 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弥足珍贵的史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灿烂辉煌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了千千万万勤劳、勇敢、善良的炎黄子孙,三皇五帝的传说绵延不绝。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的生存发展中创造出的,是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根,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伟大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8日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由此可见,加大黄河文化口述史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中的建设力度,对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黄河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和治理过程中,汲取生存智慧,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期间涌现出的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黄河文化的弄潮儿、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时至今日他们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甚至有的已经与世长辞。鉴于此,将黄河文化资料以口述史形式整理,挖掘黄河文化领军人物的思想智慧,寻求有价值、本土化、先进性的文化资源,以及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核心理念、丰富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让黄河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实现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1.2 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历史镜鉴
访谈黄河文化重要政策和时间亲历者,探寻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往事,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黄河文化发展的时代记忆,整理追忆黄河文化见证者的口述资料,追本溯源,通过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探寻黄河文化的振兴之道,旨在为我国当前大力倡导发展黄河文化提供历史镜鉴。图书馆将黄河文化口述史纳入文献资源建设,采访对于推动黄河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奠基和垂范作用的领军人物,回顾过去七十多年黄河文化的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记录黄河文化弄潮儿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贡献,反思黄河文化波澜壮阔、曲折前行的历史,既缅怀过去也总结现在,同时展望未来,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历史镜鉴价值。
1.3 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黄河文化口述史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黄河文化改革发展的时代记忆,透视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挖掘特定的黄河文化脉络与现实,勾勒出一幅幅鲜活又极具价值的黄河文化历史画卷,以历史的质感和温度抢救和记录黄河文化发展史。当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黄河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黄河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黄河文化即将远航之际,图书馆加大黄河文化口述史在文献资源中的建设力度,既能够为政府推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借鉴,进而精准施策,又有利于构建和完善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体系,解决当前黄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4 为推进黄河文化资源现代化提供实证基础
将黄河文化口述史纳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能够补充与印证黄河文化档案,弥补黄河文化某些重大事件过程与细节在档案资料中的缺失;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口述资料中丰富的历史细节更具社会教育意义,能够有效促进黄河文化重要历史事件决策者、参与者参与相关历史研究和社会教育。“黄河宁,天下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黄河治理是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难题。黄河文化发展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经历了起步、改革、发展、腾飞等阶段,梳理七十多年来黄河文化发展历程的得失与成败,对于积聚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力量、加快推进黄河文化现代化、深化黄河文化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 黄河文化口述史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现实审视
2.1 促进黄河文化相关研究
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成就辉煌,内涵丰富,孕育演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目前,黄河文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多维透视,成果丰硕。例如,研究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薛麦喜、许平等编著的《黄河文化丛书》系列[2-3],辛德勇编著的《黄河史话》等[4];研究新时代黄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文化旅游的有薛新生编著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河南武陟》[5];研究黄河文化发展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王岚的《高校图书馆黄河水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为例》[6]。但是,纵观黄河文化研究方式,鲜有以口述史方法进行的,笔者以“口述史”“黄河文化”及“黄河文化口述史”等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和当当网进行检索,未搜索到相关论文和著作。由此可见,当前口述史研究在黄河文化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口述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方兴未艾,利用口述史方法探讨深化黄河文化正当其时。
2.2 推动促进口述史相关研究
口述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美国从小学到大学课堂都设有口述史课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比较成熟,在历史学、档案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建筑学、图书馆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学科领域都应用了口述史方法。我国的口述史方法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图情界才兴起口述历史研究,并逐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7]。口述史研究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多维度梳理分析人物、事件,从中了解历史脉络,增强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实效。现代科技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便捷获取真实“活态”史料的条件,如:录制亲历者真实的声音,拍摄记录亲历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等,生动鲜活地还原人物及事件。
2.3 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当前,口述史方法在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实践都相对滞后,回望七十年来黄河文化发展历程,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尚属空白。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做好黄河文化口述史的收集整理与传播工作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开展黄河文化口述史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更能展现黄河文化发展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鉴于此,图书馆立足黄河文化口述史,揭示普遍而真实、具体而鲜活的黄河文化发展的时代记忆,关注宏观性、全局性政策的决策及实施效果,描绘黄河文化广义的世界,并以此探讨黄河文化的绵延变迁,突破黄河文化传统研究,博采众长,破除思维定式,追根溯源,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重新审视并制定更加深化、细化、精化的馆藏文献建设方案,有利于挖掘更多历史细节,还原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发展鲜活生动的历史原貌,构建有生命气息的黄河文化史。
3 黄河文化口述史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
图书馆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提高对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新思路、新模式、新策略的认识,将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施策,做好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人员投入、队伍建设投入以及资源整合投入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图书馆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实施文化振兴的国家战略中重视黄河文化口述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使公众充分了解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提升全民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3.2 构建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精品团队
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整理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广,需要图书馆多部门及馆际互动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图书馆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部门设置,组建专业团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人脉资源、多行业的专业背景等优势,打破部门、图书馆之间的束缚,在采访、录制、记录及文献整理等环节通力合作、各尽其责,最大限度挖掘黄河文化口述文献的内涵。团队成员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厚重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要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黄河文化口述工作的前期准备、中期采访收集、后期整理制作等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图书馆要根据口述史文献整理工作内容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应用媒体技术、如何制订口述采访大纲、如何选定采访人员和地点、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实现沟通、如何甄别口述文献与官方档案等,全面提升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团队成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围绕“黄河文化记忆”主题通过超越时空的方式与受访者共同回忆、反思、探寻有关黄河文化的有意义的话题及其衍生的价值,并在访谈过程中搜集有价值的照片、日记、成绩报告单、教科书等材料。将这些生动、真实、活泼的素材纳入访谈口述材料不仅能够体现调查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可使黄河文化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黄河文化理论。
3.3 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的采集流程与规范
深入民间进行访谈是开展口述史文献整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图书馆需以黄河文化发展为主题,以黄河文化演进历程为线索,访谈黄河文化的领军人物以及黄河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细致梳理黄河文化演进历程中重大决策事项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主要举措及其成效等。采访者在访谈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大纲、采访地点、采访人员、采访设备,以及规划采访线路和购置纪念品等。采访者聆听黄河文化发展见证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实现与受访者的有效互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所悟[8]。
黄河文化口述史的采访提纲具有纲领性作用,虽然图书馆会根据采访对象针对性设计采访提纲,但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容易出现新的素材与观点的动态转移,因此,采访者要依据访谈内容编辑、整理、还原受访者的表述及观点,以取得受访者的足够信任并引导整个采访的走向。访谈以获取资料为目的,采访者要反复研磨受访者言辞的意思,力求解读话外之意,将受访者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口述史料的弦外之音,精准判断其所讲述的内容与历史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后期辑录要根据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整理采访内容,对口述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工作卷宗,应原汁原味、真实客观、尊重史实,求信、求实、求真,力求做到述多议精、以史为据、论从史出,为后世存信史。
3.4 组建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中心,探索跨学科研究
图书馆可凭借资源优势组建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中心,构筑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平台。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推进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加强口述史专业队伍建设,研究中心的人员结构应以图书馆员为主,同时外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知识背景多元、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专业团队,将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中心打造成为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研究的窗口,以及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的专业性机构,以此推动图书馆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资源建设的常态化和专业化。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强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的跨学科应用研究,借鉴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新的维度开展黄河文化口述史研究,实现黄河文化研究的新突破,补充档案文献中缺失的黄河文化资料,利用跨学科研究将黄河文化口述史融入人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体系,将实证研究贯穿于始终,从国内调研到国外调研、从网上调研到实地考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调研取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黄河文化口述史建设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中一项长期、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蕴含着珍贵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图书馆应重视这一工作,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将黄河文化口述史打造成为特色馆藏资源。图书馆开展黄河文化口述史文献整理工作不应仅停留在整理、挖掘和保护层面,还要注重开发和利用,需携手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大力宣传,以原始录音、视频、照片、影视录像等丰富多彩的口述史表达形式讲述黄河文化的生动故事,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