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馆校合作的实质与出路

2022-12-16唐子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场馆双减文化

唐子超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各地科普教育基地与学校的联系,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下,通过场馆教育工作者、爱国主义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馆校合作中的“馆”指的是公共文化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等;“校”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包括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为基本服务对象,高等院校扮演服务主体角色。从学生层面看,馆校合作能够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从学校层面看,馆校合作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新方式,是丰富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是协同多元主体育人的新模式。从场馆层面看,馆校合作能够提升场馆资源利用率,发挥场馆的教育与文化宣传功能,提高场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馆校合作是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产物,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落实“双减”政策具有重要作用。馆校合作双方要在政府主导下,研析国家相关政策,探索国外先进合作模式,利用非正式学习场域,满足协同主体的共同需求。

1 问题的提出

馆校合作能够将教育系统资源和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聚拢,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外延,对于学校正规教育具有补充作用。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探索馆校合作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模式形式化,场馆资源利用率不高,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未建立专业的场馆教育师资队伍,未针对各级各类学生进行分层、分级教育,未能与学科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教育目的相聚焦,未能精细化设计主题与方案等。因此,基于“双减”政策的颁布,馆校合作双方一方面要研析国家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探析国外馆校合作模式,做好实践落地的配套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馆校合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路径。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馆校”为检索词,剔除与主题不相符的内容,获取相关文献280篇。近年来,学界对于馆校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名人馆等公共场馆进行分类论述,以探索一般性的馆校合作模式。这些文献阐述了馆校合作的共性,但没有揭示馆校合作的规律。二是介绍国外馆校合作的经验[1]欧美国家与我国基本国情不同,直接进行模式移植,容易导致形式主义。三是对馆校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例进行论述,突出馆校合作的重要作用[2]。四是探讨馆校合作的策略,从馆校合作的目标、资源、方案等方面提出一般性的建议[3]。五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各种场馆的实践模式。

2 馆校合作的实质

2.1 “非正式学习”场域下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一个复杂、庞大和开放的系统,包括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所谓正式教育是指中小学与高等教育;所谓非正式教育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4]。教育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公共文化场馆的合作,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校要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各种公共文化场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从馆校合作的历程看,“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契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要求改变评价方式,特别是国家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国家要求中小学校克服义务教育阶段“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各种公共文化场馆能够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二是课后服务模式为馆校合作提供契机。课后服务一般由课后“托管+个性化”构成,目前许多城市以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为平台开展寒暑假实践活动,如合肥的“五彩假日”托管班、南京“七彩假期”爱心公益暑托班等。三是公共文化场馆可实现社会育人目标。除学校的知识文化教育外,中小学生还需要接受爱国主义、道德、安全、生命和美育等教育,公共文化场馆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2.2 以国家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为根本遵循

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是教育事业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这些政策明确提出公共文化场馆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为馆校合作提供了保障。因此,馆校双方要与时俱进,优化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的合作;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

2.3 以借鉴经验、探析规律为基本方法

目前,馆校合作的模式以中小学校与图书馆的合作为主,馆校合作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地区。因此,馆校双方要以教育公平为基本原则,构建科学、公平的合作模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凸显差异化、创新性和教育性,优化与完善合作体系,精准获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4 政府主导下满足馆校协同主体的需求

义务教育学校主管单位是教育部门,而公共文化场馆的主管单位则根据场馆的性质分属于文化和旅游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因此,政府要扮演馆校合作的引导者,寻找各方利益的契合点,做好规划设计、监督与评价工作,打通馆校合作的链条,打破政策体制的“壁垒”,为馆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馆校双方要在政府主导下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共同制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确保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5]。

3 馆校合作的出路

3.1 培养专业的馆校合作师资队伍

高校可为图情、考古、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及馆校合作教师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从教育、数字技术、文化遗产、博物馆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研究对象,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专业的馆校合作师资队伍,为馆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公共文化场馆应挖掘工作人员的潜能,引导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提高其亲和力、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邀请大学教授、退休教师、师范生和社区工作者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好政策宣传、责任分工,推动馆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3.2 扩大服务范围

公共文化场馆应扩大服务范围,贯彻“全纳教育”理念,加强与特殊学校的合作,利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设计课程内容、活动方案,为残障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加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的合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文化站、图书站、科普站等小规模场馆,为当地未成年人获取知识提供便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3 馆校合作的基本要求与标准

馆校合作既要满足学校、家长、学生和场馆的需求,也要保障各方的利益。馆校合作的契合点是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学科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性质、目的、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导向性文件,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7]。因此,馆校合作的设计者、运营者和执行者要深入了解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馆校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馆校合作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基本模式包括馆内教育(参观游览、志愿者活动、模拟体验、主题活动等)、馆外教育(实践活动、社区活动、文化流动车、主题宣讲等)、线上教育(影片观看、平台推送等)。馆校合作的相关主体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不能偏离合作的本质,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凸显个性化、特色化与差异化,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和家庭环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三是与时俱进,把数字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3.5 打造馆校合作品牌

互联网时代,馆校双方应积极探索馆校合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扩大馆校合作的影响力;走进社区、广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场地,通过线下宣传推广的方式,获得更多学校与家长的信任;通过文化创意、创新和创造,打造优质文化IP,并通过线上商店进行产品售卖。

猜你喜欢

场馆双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