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

2022-12-16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库文化遗产图书馆

刘 波

(宿迁市宿城区图书馆,江苏 宿迁 2238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是民族精神振兴、文化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探索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应有效发挥自身职能和属性,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非遗信息服务,创新非遗推广方式,加强跨界协同合作,在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相较于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资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依托于人或其他载体表现出来,具有无形性、活态性、不易保存性等特征,从表现形式看其也具有多元性特征,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技能、民俗节庆、活动和礼仪等,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1]。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中华儿女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代代相传的珍贵遗产,作为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不同地区的非遗生动鲜活地反映着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人们的情感寄托,各族非遗反映的文化精神与我国主流文化共同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同时,很多非遗都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挖掘非遗潜在生产力,使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发挥经济资源优势,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使非遗保护传承更具可持续性[2]。基于保护和抢救,合理进行非遗开发利用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方针,通过非遗保护带动地区发展,以地区发展促进非遗保护。

2 公共图书馆与非遗保护

作为信息集散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护传承人类社会文明,其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参与机构。具体表现在:一是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能够在申遗过程中发挥重要助力作用。搜集、整合并保存各类文献资料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公共图书馆在遗产申报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原始资料。二是公共图书馆进行非遗保护推广是实现自身文化教育传播职能的有效途径。非遗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通过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水平与保护意识[3]。三是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参与非遗保护推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公共图书馆资源,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同时,非遗保护推广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主动保护和宣传非遗。四是非遗保护推广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包括各级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应主动开展非遗传播展示活动,非遗保护传承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主要从文献资源建设、非遗数字化和宣传推广三个方面展开[4]。公共图书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收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使非遗资源转变为以文献为载体的有形资源,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思维构建非遗特色资源库。公共图书馆在非遗数字化建设方面,应明确数据库建设管理标准,优化数据库分类体系,同时也要杜绝“重技术,轻文化”问题的出现,坚持保护、发展、特色与实用的数字资源库建设原则。针对非遗推广宣传活动的组织开展,公共图书馆应注重系统化与常态化,探索与当地非遗项目相适应的特色推广宣传路径,加强多方协作和品牌打造。

3 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现状和问题

3.1 非遗保护认知有限

在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及非遗保护推广活动的开展方面,各公共图书馆均有所参与,但广度和深度仍不够。一方面,仍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尚未建设馆内非遗数字资源库,或建设的非遗数字资源库无法访问;另一方面,很多公共图书馆对已建设的非遗数字资源库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更新。综合来看,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推广方面都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非遗保护推广仍缺乏足够的重视,馆内也未开拓专门场地用于非遗保护推广工作的开展,很多保护工作随波逐流,对于自身在非遗保护推广中的角色定位缺乏深刻的认知[5]。

3.2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不力

首先,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地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方向性与专业性不足,导致非遗资料档案不够完善,公共图书馆也未对档案资料库进行系统性整理,可用性有限。公共图书馆组织的各类非遗保护推广活动,如展览、讲座等,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活动效果不理想。其次,在非遗保护推广工作中,公共图书馆主要参与资料搜集和建设档案库及推广宣传,其他环节的参与度十分有限。再次,受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影响和缺少非遗保护传承专项经费,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推广工作中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等问题。

3.3 非遗保护数字化水平较低

文字、视频、图片及音频是当前公共图书馆非遗数字资源库的主要展示方式,形式单一且技术落后,展示内容粗糙,在各类非遗体验或展览活动中很少应用VR、AR等数字人文技术,无法体现非遗的活态化特点。非遗既包含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单一性的展示不利于非遗文化空间特性和非遗完整性的体现,同时,现有非遗展示方式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不利于提升用户的好奇心和参与度。此外,资源库的检索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检索需求。充分运用前沿数字人文技术,对非遗表现形式和生存环境进行全维度展示,引导民众感知非遗的本质美,是公共图书馆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4 强化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路径

4.1 明确自身非遗保护定位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弘扬各地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将非遗保护和推广纳入馆藏建设体系,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从中寻求公众生活文化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的有效融合点。明确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是公共图书馆首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公共图书馆并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性知识服务机构。相较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研究所等机构虽收藏内容、服务功能侧重点不同,但足以基本覆盖城乡群众文化网络,报纸、新媒体、电视等在具备相应文化功能的同时,通过数据库资源和先进信息技术均能向民众提供多类型的知识服务。其次,公共图书馆不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包含多重价值的判定。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对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6]。公共图书馆单方面无法应对非遗保护涉及的多方面专业领域要求,以非遗保护的确认与立档为例,确认采集非遗的过程要求以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专业研究方式对知识进行挖掘发现和考辨源流,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敏感度和捕捉能力,能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能力必然要基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大多数图书馆员并不具备这一能力;资料立档除了涉及考古学和历史学知识,还对工作人员的宗教学、美学知识储备有相应的要求,而因缺乏专业人员及专业知识,公共图书馆在非遗确认、归档方面的能力仍比较薄弱。在参与动态平衡、静态结构的系统性非遗保护工作时,公共图书馆应秉持文化自觉态度,审视自身优势与功能,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与其他文化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拓展符合自身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

4.2 助力申遗工作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馆藏中均包含大量地方文献,且随着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渐形成了相应规模的馆藏体系。这些地方文献涵盖各类民间工艺、表演艺术、传统习俗及社会生活经验,记载翔实,能够作为申遗的重要信息来源。公共图书馆在进行非遗资料档案的整理加工时,要坚持保留资料原有面貌的原则,采取科学手段进行资料分类编目和建档,实现非遗知识的体系化。针对非遗的独特性,公共图书馆尤其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立档保护,基本立档信息要包含传承人描述、遗产描述、传承计划和搜集者信息[7]。

4.3 优化非遗数字资源库

利用三维扫描、摄像、数码拍摄等现代信息技术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同时更契合当代民众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但仍存在检索不便、资源分散等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合理运用,提高非遗数字资源库的设计质量[8]:一是统一非遗分类体系。公共图书馆要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分类整合现有的碎片化非遗数字资源,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二是对现有检索功能进行优化。在原有简单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应增加多字段高级检索和二次检索功能,满足读者的不同检索需求。三是优化数据库网页设计。精美简洁的资源库界面能够提高网页的审美性和吸引力,吸引读者深入探索。四是非遗资源展示方式的多样化。文字记录和视频影像无法使读者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且很多非遗数字资源库中的视频画质不佳、内容枯燥,很难使读者产生欣赏兴趣[9]。公共图书馆借助数字人文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如:采用高清数字影像技术拍摄视频,提高画质水平;在非遗视频制作中应用动漫技术,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拍摄舞蹈、技艺等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非遗时应用3D技术或动作捕捉技术,有效捕捉细节特征,为读者再现原生态的非遗。

4.4 开展系列化专业非遗推广活动

策划非遗推广活动,既要考虑到非遗特点,还要慎重评估活动受众和活动举办频率,使非遗推广活动朝着系列化、主题化方向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月为单位,定期开展非遗活动,每次活动以特定非遗项目为主体,如汉服、传统手工艺、布贴画等;定期开展面向少儿的习茶班;设立小剧场,定期展演传统戏剧、曲艺等。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建设非遗专题馆的方式打造本地代表性非遗名片,如云南省图书馆的“普洱茶文化图书馆”。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公共图书馆可固定开展大型非遗推广活动,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借助具有纪念意义和主题性质的非遗推广活动,营造馆内非遗保护氛围,提高民众对非遗推广系列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活动形式创新,增强非遗推广过程中非遗和文化空间的联系性,保证非遗的完整性与活态性。公共图书馆应作为非遗和其文化空间之间的桥梁,使读者能够进入非遗文化空间,亲身了解并体会非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非遗推广的重心应放在引导读者主动了解并自发推广非遗方面,公共图书馆将VR、AR技术应用于非遗推广,能进一步拓展非遗推广途径和深化读者体验[10]。首先,公共图书馆可以在非遗展览活动中应用现实虚拟技术,建立非遗VR体验馆,打破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其次,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时,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并利用VR、AR技术使读者能够通过VR设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无法到馆的读者也能够在网站上参与虚拟体验活动;再次,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虚拟技术构建非遗3D模型,通过三维空间对非遗及其文化空间进行还原。

4.5 加强非遗保护推广营销

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和其他文化机构、社会企业的跨界合作,使不同机构的非遗资源、技术资源在非遗保护推广中发挥最大价值,促进持续性非遗推广工作的开展。公共图书馆要重视与非遗中心、其他专业机构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合作交流,探索高效合作模式,在非遗资源、非遗保护推广人才等方面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进行非遗推广。公共图书馆既要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也要做好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工作:一是要选择适合在线上平台进行推广的非遗内容,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倾向和接受度,同时也要具有易传播、通俗有趣且时长适当等特点。二是要加强与网友的沟通互动,如在微博上设立非遗话题,吸引用户分享相关主题内容和感想,提高用户黏性,提高公共图书馆平台账号的文化竞争力和内容的独特性。

猜你喜欢

资源库文化遗产图书馆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五女拜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图书馆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