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

2022-12-16山东张俊华王新胜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词建构诗歌

◎山东/张俊华 王新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需要注重以任务群教学为导向,进行系列化的大单元教学与写作,全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同时,新课标明确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核心素养在“大单元”“大任务群”中的有效落实,强化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在承接了必修(上)第一单元四首现代诗歌、一首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汉末到南宋的八首经典古诗词,引导学生体悟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古典诗歌之美。在执教第三单元的时候,教师往往注重学习活动的设置,缺少“语言建构”与“语言运用”,致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难以提升。

基于此,拟围绕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这一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通过“朗读积累”和“情境微写作”等任务驱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其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借助“朗读积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是按照语言内部的规律,形成词句段和篇章的建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文体的语言特点,有效借助朗读使学生把握古诗词格律、节奏、句式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首先,紧扣朗读任务,感受格律,品味诗情。朗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以“朗读”任务为驱动,可以回归语言品味,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以下朗读任务:

诗人往往借助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朗读可以走进诗人的内心,触摸其敏感而深沉的情感。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诗歌吟诵节”即将来临,高一年级将以必修教材第三单元的八首诗词为吟咏素材,请你选取其中一首诗作,进行朗读,并且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班级钉钉群。

基于上述朗读任务,学生需要明晓“读好古诗词”的方法,解读出古诗词古老的“吟诵”密码。同时,为了更加高效地举办本次“校园诗歌朗读节”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教师可以将上述驱动性朗读任务具体化,设计切实可行的小任务,从而有效地进行古诗词语言建构。笔者据此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其一,查阅相关古典诗词“吟诵”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从音韵、节奏、情感,学会把握住诗词的“吟诵”的方式;其二,阅读叶嘉莹的《古典诗歌吟咏九讲》和徐建顺的《普通话吟诵教程》,认识吟咏的符号,写一写吟诵的注意要点;其三,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尝试画出其平仄,并且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规律。

由此,学生准确借助朗读,把握古诗词的言语形式,提升其阅读鉴赏能力。比如,《登高》是一首精美的七言律诗,具有以下特点:双声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一句之间平仄交错、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归园田居》作为古体诗具有古风的格律特点:形式自由、句式不限,均句尾韵、偶句押、一韵到底。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抓住“尾字”,处理好“拖沓”和“上扬”,读出诗词的回环美、抑扬美和错落美,感受出古诗词强大的韵律磁场,获得审美体验。

其次,巧抓朗读时机和解读支架,体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语言建构不仅仅需要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且要关注语言内在的意脉,读懂作者深层的情感。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会朗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勇于做一个“鉴赏者”“评论者”。笔者执教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巧制“朗读评价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究诗歌的停顿、轻重、缓急。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词替换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比如,有的学生进行比对阅读,抓住两首诗歌中有关“时间”的诗句,体悟二人情感的差异性。具体为:(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句式整齐,巧用比喻,开口直吟“对酒当歌”,一种自信高昂的情绪油然而出,写出了曹操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景;(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三十年”可能是虚数,但是为了突出“久”字,朗诵时需要拉长语音,拉长情感,表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教师相机行事,紧扣诗作的关键词进行评析,从而探讨“进取”“超脱”的人生取向与人生的经历以及文化渊源之间内在关系。由此,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后明晓:曹操的刚健诗风源于“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的英雄之梦;陶渊明不事雕琢的文风源于将自己置身“守拙归园田”的境地,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可见,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的语言、韵律特点,开展多种形式“朗读活动”,让课堂回归书声琅琅,让学生完成“朗读任务”,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这样学生不断对古诗词文本特质进行赏读、品味,窥见文本内在的语言形式,探究语言内在的情感。

二、巧设“情境微写作”,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恰当交流、表达和写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整体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任务中进行自主建构。

设置真实的表达情境微写作,重构故事。“语言建构”与“语言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把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重构知识。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和《短歌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重组、编排,从而不断深化其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笔者设计以下情境:

自古以来,每一时代都有着应运而生的英雄。曹操和陶渊明都为魏晋时代的文学家,两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你,往往会对“英雄”有着不同看法,假如曹操和陶渊明两人相遇,你觉得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写一组600字左右的两人的对话。

由此,学生围绕二人的诗歌和性格特点,从“出世”和“入世”两种人生态度,对两首诗歌进行情节巧妙重组,形成对话片段如下:

旁白:曹操统一天下的大业未成,此时他想着当年“横槊赋诗”“对酒当歌”的意气激昂、踌躇满志的情形,不禁黯然神伤。头痛病更加厉害,于是卧眠榻上,遂入梦中。只见高耸入云的山峰,郁郁青青的古树,山间之下有一间茅屋、一丛菊花,一人,曹操便向那边走去。

陶渊明:手提一壶酒,不紧不慢地采摘菊花,偶尔慢慢起身对着远处的南山悠哉地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曹操勒住马,不紧不慢地说:“先生,雅兴十足,敢问先生大名?”……

可见,学生需要在熟悉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不断地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心理,重构故事,进而体悟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情境式的微写作需要找准交际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展开“生本”对话,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朗读、情境等驱动性任务等引导学生在体验、体悟中学习,注重构建语言,运用语言,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认。

猜你喜欢

古诗词建构诗歌
诗歌不除外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诗歌岛·八面来风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