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巧用课前三分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022-12-16江苏惠晓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情写作能力诗歌

◎江苏/惠晓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依据学情,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写作教学要找准写作训练点,组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学情分析有效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写作学情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状态中,完成某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之前具备的已有状态。教师需要有效地分析学情,设计有效学习活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基于学情视角的写作教学是教师在预判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经验、写作能力、写作兴趣、写作风格等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学习视角,精心设计写作训练活动,从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理清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连接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注重起点学情,设计课前三分钟任务

用好“课前三分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在落实“课前三分钟”之前,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起点学情,弄清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整合有效资源,确定学习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首先,研读教材,确定学习任务。“课前三分钟”的语文学习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都离不开语文教材。理清教材的内容,领悟编者的意图是明确“课前三分钟”任务的前提。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单元主题的设置,例如“活动·探究”单元,涉及新闻、演讲稿、诗歌、戏剧等不同的体式。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学会整合学习资源,进而有效设置学习任务。比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本单元五首现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情感内涵,从而创设有效的情境和驱动型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去。具体情境为:

“世界读书日”马上到来了,学校里掀起了一股“诵经典,悟诗韵”的活动热潮。各班纷纷举办各种各样的诗歌阅读展示活动,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你也想要迎接挑战,争当新时代书香少年。请诵读第一单元的五首诗歌,说说你体悟出的感情,并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阅读本单元的五首经典诗歌,领悟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激发自身对诗歌独有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依据“现代诗歌”节奏、音韵、诗行等知识,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探寻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

其次,依据已有认知,确定学习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需求,从而确定学习任务。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与文本之间产生一定的疏离,难以与作者形成心灵的对话。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学情测试,了解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难点。在此基础上,巧设专题,分别让学生进行阅读分享。笔者执教时设置了“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三个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鲁迅的思想。学生课前梳理出对应的篇目,找出具体的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并且进行归类,制作PPT与同伴共同分享。

二、注重过程学情,实施课前三分钟活动

在课前三分钟学习中,教师需要巧设活动,通过多样有效的学习形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断挖掘其内在的写作潜能。

寻找恰当的学习支点,设计课前三分钟写作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情不断发生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地探测、诊断学生写作的情况,找准实施课前三分钟的内容,进而组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比如,执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学生反映难以理解诗歌中意象、意境、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难点开展课前三分钟的绘图活动,评选出最佳作品。执教时,笔者要求学生从物象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背景设计、布局构思四个角度对诗歌的插图进行点评。比如,有的学生以“鸟”为主体,以灰色为背景色彩进行绘图。同时,学生依据图画,展开联想,口头表达出图画背后蕴含的情感。学生理解为:“奄奄一息的鸟儿”在拼着自己所能抗击“激怒的狂风”,用嘶哑的喉咙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爱。“悲愤的河流”“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展现了当时中华大地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表达了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学生有效地将阅读、口头表达、书面写作三者结合在一起,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容实际设置课前三分钟的教学内容。写作是关照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元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选取有效的写作任务。比如,在“家乡文化”主题单元学习时,教师可以选取当地有关文化元素,让学生制作关于乡情的明信片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展示。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演说的情况分类整理相关的内容,开发有序的写作材料。笔者执教时围绕“家乡之景”“家乡之物”“家乡之风俗”等板块,要求学生分别进行写作,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阅读欣赏。师生之间不断地写作、交流、修改、完善,实现写作思维的不断飞跃,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结果学情,评估课前三分钟效果

为了检测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制定学情测试,以便完成预期目标。教师要注重创意化的读写测评和多样化的展示活动,从而多角度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重创意性读写,有效检测课前三分钟效果。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合写作训练,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自然情怀”这一主题单元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四篇文本,开展“走过最美的风景”“寻觅最美的印记”“歌咏大自然”三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创意性读写活动:(1)选择本单元文本中有关写景的语句或者段落,拍摄微视频,并且拟写解说词;(2)选取身边的一处美景,选取文本中写景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景色描写片段;(3)学校组织“跟着课本去旅游”活动,请你选择本单元中的一处最美的风景,以导游的身份向全校师生介绍,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演讲稿。上述三个读写任务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阅读欣赏,并且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情,寻找学习的逻辑起点,探寻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评价,真正让课前三分钟学习活动收到实效。只要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更加丰富,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学情写作能力诗歌
诗歌不除外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重视作文教学 提高写作能力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