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2022-12-16奚洁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奚洁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意见》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也可以看出国家想要重拳出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有着多重积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既要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也要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好作业设计的优化,从而达到“量”减“质”不减的效果,真正实现“减量提质”的目的。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解读
“双减”政策旨在落实立德树人,减量提质增效,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有力推动教育公平。“双减”政策,“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学生的不必要的、重复的学业负担,而本质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综合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双减”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压总量、控时间”是“双减”政策实施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实现作业设计的“调结构、提质量”才是治本之策。
“双减”政策下教师更应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力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习更科学、更有效,让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过多、重复率高
小学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延伸,起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依旧习惯用题海练习的方式来设计作业,这样容易导致作业量过多,同时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作业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例如:不做作业、乱做作业等现象。这样的作业设计并未发挥教育的功能,反而遏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控制作业总量是“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作业重复率高也是“题海战术”下作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教师往往会将同一题型进行多次练习,希望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可是,学生在面对这些重复率高的题目时,不仅无法加深印象,更易感到索然无趣。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重复率高的作业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思考模式,导致遇到变式题时无从着手、束手无策,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非常不利。
(二)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多数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考虑的仅是知识点的考查,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对作业的接受程度等。作业设计通常照搬教材或教辅书中的现成题,并没有用心、精心地设计,导致作业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别谈趣味性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焦虑、排斥、厌烦、消极等,而情绪会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学习能力也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从方便布置和检查的角度,一般都以书面作业为主,少部分教师会偶有口头作业、动手作业。作业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性与创造性,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动口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新意的作业无法体现作业的作用和价值,也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难度统一、忽视个体
小学生尚处于学习思维发育的成长关键期,学生由于受能力层次、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对学生一视同仁,设计出的作业难度是完全统一的,这种做法从表面上来看似乎符合“公平原则”,但事实上,并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知道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一刀切”的作业设计会使受益群体减少,无法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试想下,如果基础较差、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难度一致,没有任何区分,势必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力不从心,学有余力的学生“喂不饱”,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发展。因此,作业难度统一、不能关注个体,这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大问题,也使作业失去了激励功能。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作业设计的改进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立足整体架构,设计出适量、适情、适度的数学作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发挥数学作业的效能。
(一)适量:合理控量,让数学作业有精度
控制作业总量是减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上做到精心、精准。
1.精心研究
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深入解析教材,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加强作业的有效性研究。在设计作业前,教师要先确定作业的基本框架,精心设计题目。一份作业可以有三种类型:复习巩固、综合运用和拓展提升。复习巩固是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题,主要设计知识点的考查,做到题型全面、体量适当;综合运用则突出综合性,难度适当增大,一般设计1~2题,突出数学核心概念和思维发展;拓展提升是强调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实践性、研究性作业。通过精研细作,切实避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作业,有效控制作业总量。
2.精准设计
教师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研讨,立足教材和学生原有基础,整体考虑规划,精准设计作业,合理确定作业数量,将基础性作业数量控制在校内完成,做到“一班一策”。作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设计不同难度和梯度的作业,教师从学生需求和教学需求两个方面精准分析学生的标准作业量,例如:计算题几道、应用题几道为宜,从而使每名学生能够找到适合的作业,确保作业科学有效,减少高耗低效内容,让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适情:有趣多样,让数学作业有温度
有趣、有料的数学作业不仅能起到激趣的作用,还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情境类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审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关注到数学知识中的生活问题,让生活与数学融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生活能力,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完一年级的“元、角、分”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超市购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超市购买物品,通过自己付钱,观察营业员的找零,记录好自己支付的价钱、商品的价钱以及找回的钱数,让学生在“买卖物品”中认识货币的换算及加减法,让“学”与“用”真正融合,让数学作业有生活味。
因此,以“生活情景中的学习活动”为作业载体,发掘“体验”要素,通过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既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又有利于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体悟学习、学以致用。
2.趣味游戏类作业
趣味游戏类作业是以游戏为载体统筹设计的作业类型,具有趣味性、规则性、情感性和丰富性。趣味游戏类作业能够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完成作业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将游戏的元素融入进去,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并使其能正确地对待作业,数学作业的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在学习了一年级“5的分与合”之后,可以设计学生之间或学生和家长之间一起玩“猜数”游戏作业。一人手中拿5颗瓜子,右手1颗,让另一人猜猜左手还有几颗?如果右手2颗,那么左手有几颗……这样的游戏类作业,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有趣有吸引力,也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猜数”游戏的用时和正确与否,可以考查学生对“5的分与合”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思维也会处于活跃的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因此,在设计趣味游戏类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依托学习工具,激活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加入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中,让其成为作业的设计者,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更理想,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升。
(三)适度:多元创新,让数学作业有力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通过设计多元的、有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增强作业对“每一个”的针对性。
1.多元呈现类作业
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从而设计出不拘一格的个性化作业。
在二年级认识了“时、分、秒”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1)学一学:通过书本阅读或百度网络查询等,找到关于钟表的历史,并认真学习。
(2)做一做:请用卡纸、彩笔、大头针等工具做一个钟面。
(3)拨一拨:在自制的钟面上拨出指定时间,并认一认。
(4)画一画:以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画出本单元的所学知识。
(5)说一说:通过体验、感受时间的长短,谈谈你对“时、分、秒”的感悟。
通过让学生“看、做、拨、画、说”等多种感官完成数学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手、口、脑的同步发展,而且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数学作业有了维度。
由此可见,立足于自主发展的视角,通过语言或操作等多元呈现类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内源性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精细动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思考力与创造力,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全面发展。
2.分层设置类作业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来分层次设计作业,既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基础弱的学生“吃得了”。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让学生按需“提取”作业,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了二年级的“认识线段”后,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A组,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线段,并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B组,在两点之间,能画几条线段?三个点呢?四个点呢?五个点呢?
C组,从杭州到南京的高铁途径德清、湖州、宜兴、溧水4个站点,在这段铁路上共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注意:同一路段车票分为往返票。
该作业围绕“线段”的知识,从显性到隐性,层层递进:A组作业属于相对基础的复习巩固作业;B组作业属于稍有难度的综合运用作业;C组作业属于拓展提升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又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挑战性,真正做到了分层设计,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也让数学作业有了梯度。
3.项目研究类作业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综合统整,指向高阶思维,实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作业时,要系统建构,在知识观、学生学习、学习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统合,以达到知识与素养的兼得。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汇总”一课,基于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理念,教师对原先教材进行了数学化的思考,聚焦数学的核心概念——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汇总等;聚焦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一份喜欢的菜谱?”创造出了引发学生主动投入探索的挑战性问题情境,由此“小小营养师”项目应运而生。这一项目主要采用的是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在核心概念之外,这一项目过程中还有涉及营养午餐标准、配比、估算等知识。在这个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比较、操作、抽象建立量感,并通过计算和对比,将量感可视化,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数据分析汇总的重要性。该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有真实问题情境的较强代入感,也让学生有机会用富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校食堂的营养午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增强了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责任感。
项目研究类作业将学校变成了一个模拟的“学习场”,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行动,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双减”政策下,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思路,贴近学生实际,合理设计生活情境类作业、趣味游戏类作业、多元呈现类作业、分层设置类作业、项目研究类作业,使作业不仅能发挥知识巩固的作用,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