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情感激励的运用研究
2022-12-16李振利
李振利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各国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加,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亦日趋丰富,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与路径也日益多样化,故而当前大学生受时代影响思想开放多样,个人内在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1]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教学管理理念上,还是现实工作方法中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情感激励的运用,对当前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情感激励的内涵与表现
(一)情感激励的内涵
激励实质上是指某种趋向,即使人们能够朝着特定目标为之奋斗的趋向,是通过向人们提供一种激励方式,以此来帮助人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朝着某一目标不断奋斗和前行。激励可以分成物质激励与情感激励,其中,情感激励是对精神激发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指通过采用特定的形式和途径,对被激励的客体的情感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激活客体内心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该客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形成主动的心灵需求,并积聚心灵动力。情感激励运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领域中,主要以相互尊重、关爱学生为前提,借助相关话语的引导、心态的感化、环境的渲染等,去诱导学习者积极地与人沟通,并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业、工作与日常生活。
(二)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情感激励的重要作用和表现
情感激励是利用情感来教化学生,让学习者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主动性的一个鼓励方式,因此,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需要教育者充分利用情感激励的方法,因为该种激励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来说,因其自身的心理需要更加丰富,因此充分的情感激发能够更有效地协助学习者解决情感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得到良好的社会认知,从而获得更多人认可,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外,利用情感激发的方法亦能够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效果,因为情感激励机制属于一项柔性教学管理手段,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并具备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普遍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朝气蓬勃而又易激动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年龄所塑造的独特的性格便是刚直,因此柔性的教学管理手段更能与刚性的学生性格互补,达到刚柔协调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情感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并主动参与协助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推动教育管理工作总体目标的达成。
二、当前中国大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僵化生硬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管理手段仍然是以制度为核心,有的规章制度已完全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甚者称得上严重滞后。[2]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辅助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其思想与方法也无任何实质上的革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与需要管理的工作对象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必须遵循规章制度,并把每个学生完全束缚于规章制度的框架之中,“照章办事”固然会使被塑造者、被培养者拥有遵纪守法的精神,但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理念和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会让师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点更加突出,距离越来越大,因为,当冷冰冰的规章制度遇到思维上处于活跃、个性上稍显突出的大学生来说,可谓“水火不容”,既缺少人文关怀,又忽略了所培养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在“管理工作越严越难管”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二)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处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自我需要相当多,包括情感需要、自尊要求以及自我肯定等思想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实际内在需要会大不相同,例如,对于大一学生,最急需的就是迅速熟悉、应对学校环境,融入学校生活,和同学之间的相识相熟;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而言,获取奖学金、争取入党、获得荣誉证书等就明显要重要一些;而大四学子们所关注的是就业机会和深造机遇等事关未来发展前途的选择。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人本主义的理论认为,即便是一个人,其需求也包括了生理健康与安全、个人尊严、归属与爱情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求,同样具有层次性。但由于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学府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教学的工作并不能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成长需要,而只能是做些最表层的管理与教学,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没有真正在学生内心深处展开管理与教学,从而造成了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水平落后。[3]
(三)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普及,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在教育实践工作中,部分院校、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对此问题却并未引起高度关注,思想观念仍旧落伍,最后依然采取了诸如一刀切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并没有将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先进性有效落实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这也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工作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等问题。例如,学校忽视了利用微博、微信、QQ、钉钉等的便捷的工具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时,往往都是采用“一本正经”的宣教方法讲道理,冰冷的、传统的、毫无感情的宣教方式难以令处于“有个性、叛逆色彩严重”阶段的学生信服,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教育者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忍让,加强对学生的关系和指引,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和勇气。
三、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落实需求激励
高等学校教育在利用情感激励机制做好对大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时,应当以发展需要为中心实施情感激励机制,也即激发学生的生理要求、健康发展、自尊需求、社会需要和自主发展要求,其实,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下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地方,而育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道德教化上,学生的参与度才是一个学校育人能力的考核标准。另外,对生理学要求和健康发展方面,大学生会相对易于获得,而对于其余的社会需求,便急需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指导和实施。由于大学生群体渴望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友爱,因此急需获得别人的关怀和保护,希望从集体中寻找归属感,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获得内在的良好感受。
(二)增强认可激励力度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全面认识学习者的特殊性,并发现学习者自身的闪光点,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创设出令学习者充分发挥能力的广阔空间,从而促使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根据现代社会管理理论,工作绩效是学习者工作技能和激发动机的总和,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要通过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并肯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优秀成绩,以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因为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另外,教师还要通过情感激励的手段,在和学习者进行交往期间,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优点,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以培育学生的进取心,进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4]
(三)落实包容激励措施
所谓的包容激励,也就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管理教导学生过程中具有的包容心态,能够帮助学生逐步降低甚至打消对教师的惧怕心态,并主动把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分享给教师,从而营造出一个融洽的生活、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生活精神面貌的养成,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这一要求基于大学生的独特个性,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为人处世方式和思维习惯,所以对于外来思想观念不再是单一的、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步转向为“理解式”教育,而理解的前提是包容,因为包容使人更能求同存异。同时,在高校教学中,可能会产生以下现象,学习者无法勇敢地指出个体的对错和缺陷,甚至与教师顶撞,在这个状况下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保持理性和冷静,教师通过缜密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沟通方式不厌其烦地和学生交流,用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存在问题,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使其能够健康地进行学习和发展。
四、将情感激励理论应用于研究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根据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身体发展的良好特征和相关要求,其最主要的心理需求一般包括以下四类,即知识的需要、互相尊重的需要、自我独立的需要和友谊的需要,在满足了这四类需要基础上,大学生会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其向着积极的一方面成长。同时又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已初步形成了对事物的基本认识能力,并具备相应的社会自主意识,其自尊心也比较强烈,因此易于出现逆反心理,所以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期间,一方面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不能仅仅通过成绩来评判他们的个性品德,应以平等尊重的原则对大学生加以教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充分体现被沟通者的社会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和人文关怀,使同学们产生生活在温暖大家庭中的感觉。这一人文关怀是必须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因为这一阶段大多数学生处于异地求学阶段,远离亲人和家乡,独立生存,所以在异地他乡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温暖,那么沟通者与被沟通者之间就会多一条纽带,其沟通目的便能很好被实现,这样,情感激励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身心多样化成长的需要。
(二)利于大学生正常思想观念的形成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中,一般的社会心理学者都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在鼓励的前提下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情感激励就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精神对待学业和生活,从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人的潜能是无穷大的,压迫式教育和打击式教育只会适得其反,而积极的教育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的教学管理中,就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发展。[5]
(三)利于高校的人性化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进程中,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也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旦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其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用恰当的手段约束学生自身言行,以逐渐培育大学生更加成熟的思维和情感。并且在实际教育教学期间,尽可能与学生做好互动和沟通,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给予学生适当的包容,获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有效性。而情感激励法能够更有效地加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也能够更充分帮助教育教学工作者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从学生内心深处对其加以感化,从而增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阶段正处在人生中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能够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充分利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分流阶段,大学毕业则意味着要么考研深造要么步入社会,开启人生的工作模式,因此,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时充分应用情感激励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规则冷漠,制度落后、死板、一成不变,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发现结合情感激励机制在工作中应用的现实价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加以完善、总结和提升,通过激励需求、认同鼓励、宽容奖励、榜样鼓励、关爱鼓励等,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恰当地融入情感激励机制,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