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路径探索
2022-12-16耿旭
耿 旭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精准就业旨在既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又能达到用人单位的上岗标准,是一种工作目标明确、过程及结果都颇为精准的思维理念。“互联网+”背景下,可利用网络平台增设就业服务模块,畅通就业信息共享渠道,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接人才,更新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及就业方式,使其拥有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意义及现状
(一)意义
“互联网+”模式下,可将高校毕业生的一系列就业问题,都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恰到好处地予以解决(例如大学生可通过精准就业相关的服务平台,随时随地获取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达到精准就业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简化了企业的部分招聘流程,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校企合作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高校以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打造了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共赢的新型就业模式——“互联网+就业”,使社会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技术的融入能多渠道采集企业招聘及学生求职信息,再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企业所需的人才,使高校毕业生能实现快速就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可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多方面的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例如,企业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发布人才聘用的相关测试,可全方位了解求职者个人履历、专业技能等类信息,进而选聘满足企业空缺岗位需求的人才[1]。
(二)就业现状
当前95后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很大,用人单位的招聘形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网络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随时获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例如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定位、抱负能量以及思维模式适应能力等),从而更加便捷的获取就业信息,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年轻人精力充沛,能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他们做事果断,愿意制定较高的工作目标。但他们崇尚自由,会在某段时间内迫切需要被人认可却又懒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他们一度忽略了个人影响力。当前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及创新意识,他们时常会寻求更多探索新知识的机会,注重对事实的理解与判断,也非常愿意为了适应某些情景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抗打击能力极高,无惧VUCA时代的各种挑战。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尚未形成精准的自我定位,危机意识十分薄弱。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的教育资源、个体发展等方面太过理想化,以至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分析失之于片面性,无法有效衡量个人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2]。
二、高校就业指导及用人单位招聘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指导方面
职业规划是保障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多半由辅导员或学生干部兼任),以至于高校职业规划无法系统性地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过程。就业指导仅以经济扶持或直接安排就业岗位为主,并未形成具体以就业政策为指导的制度体系,使得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个性化就业。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太过理论化,并未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至于课程理念与就业实践发生脱节,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比较匮乏的状态下,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更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致使职业规划教育缺乏其应有的针对性,无法使学生精准就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缺乏精准推送功能,无法为毕业生推送便于选择的就业信息,以至于很多毕业生要么存在违约行为,要么直接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岗位[3]。
(二)用人单位招聘方面
随着时代进步,很多用人单位常会委托高校进行相应的招聘,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企业重要的人才补给渠道之一。据了解,实行校园招聘的企业正在逐年递增,其中招聘两百人以内的用人单位高达77.5%,规模较大的用人单位已经在90%以上,而且用人单位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已经将“现成可用”的人才招聘理念逐步转变为“人才储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已经告别了以往“点对点”的被动型招聘模式,随着雇佣关系的变化,用人单位的招聘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既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校招,又可借助社会网络或外来推荐等方式,使新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就业环境,能切实满足企业与毕业生的相关需求。
三、实现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互联网+”精准识别,强化就业认知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通过“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模式,识别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类型及帮扶诉求等,持续创新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及工作模式,创建自上而下紧密互动的毕业生就业识别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以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等方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第一时间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关注高校毕业生的日常学习、社交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精准把握每个毕业生的发展动态。然后,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类型,产生该类问题的缘由并确定合理的帮扶措施及责任部门等,以“互联网+”就业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使学生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并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人能力,确保精准就业制度落到实处。进而以“需求供给”为方向,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的实际应用,使毕业生能精准匹配需求岗位[4]。
(二)“互联网+”精准服务,构建合理体系
数据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一种以学生职业规划信息为依据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能针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就业咨询等方面内容进行数据化处理,然后结合学生的性格、职业类型等方面的测试结果,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前正确认识自己并精准做好自我定位。然后利用校企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双向推送,全程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信息,并严格落实学生就业全过程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持续完善相应的精准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确保相关的反馈信息能合理利用到用人单位招聘环节。为了切实满足毕业生的全职需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差异化精准帮扶,使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得到空前提高[5]。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以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及综合考察结果,在就业补贴、话费补贴等经济方面予以扶持,也可指导毕业生精准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或辅以必要的技能训练等,实现经济、政策、择业理念、信息推送等多维度结合的方式完成就业帮扶工作。此外,还可以针对毕业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引导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提高毕业生的社交能力,使大学生能持续完善自我,并有效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结合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等,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力求“互联网+”精准服务模式能解决毕业生们的实际就业问题。
(三)“互联网+”精准对接,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互联网+”时代,可结合物联网及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创新“互联网+”模式的相关制度,畅通信息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挖掘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配套的人才招聘模式等,推送合理化的市场信息并提供精准的服务[6]。使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与用户手机终端的完美对接,以便高校毕业生可借助网络优势及时获取各类求职信息。同时,高校还应精准对接当地政府部门及各大用人单位,并建立就业信息无缝传递机制,使信息传播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避免高校毕业生因为错过就业信息,而失去相应的工作机会。打造“互联网+”教育与就业一体化运营模式,引领高校毕业生全面提高就业综合素养。与此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企业作为“互联网+”模式下的时代新人培养基地,应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实践与学习机会,确保大学生能精准了解市场需求及企业文化,并积累更多工作经验。力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磨砺出高品质的职业素养及精神文明追求。此外,企业还应尝试各类新型“互联网+”招聘渠道(如,抖音、微信等多媒体线上招聘方式),摆脱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有针对性地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类人才。对毕业生来说,首先应调整就业心态,保持良好的自信,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疏导,避免求职受挫而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每一次求职都应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切不可急功近利,全面提升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注重点滴积累,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模式,实现多渠道求职[7]。例如,利用各类社交软件在网上发布个人简历,或查询各类招聘信息等,最大限度节约求职时间及个人精力。尽管有些稀缺型就业岗位会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求职状态,但若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及能力过硬,或踏实肯干,也可以利用请教前辈等方式,持续积累工作经验并时刻关注生活中最新的发展机遇,为自己赢得一定的就业机会。
(四)“互联网+”精准管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当前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型人才,虽然他们对薪资与职位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持续降低,但多数毕业生仍然认为毕业后就可以轻松立足于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将目标放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他们之所以放低就业要求,只不过是在逃避当前的职场现状而已,他们从未想过“既来之,则安之”地进行踏实工作,总想着“一有好的岗位立马跳槽”,以至于局部行业及地区的人才供求,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也有部分毕业生因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科考试都是蒙混过关,个人能力根本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至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次碰壁,于是变成了就业困难户。针对此类情况,在“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首先应创建新型就业统计载体,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如实反馈,以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对毕业生的精准管理,针对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进行全方位信息统计,以精细化管理模式,全程跟踪学校就业服务及人才培养质量[8];设置高职就业管理部门,以便大学生对就业单位、地域以及薪资等方面的诉求得到系统化反馈,然后结合该类反馈信息创建新型人才培养就业管理机制,实现校企服务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统一战略目标,并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新型优惠政策,指导高校毕业生持续革新自己的求职理念,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实现精准就业。
总之,“互联网+”时代若想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集政府、企业、高校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协调与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的高标准就业。高校在保证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同时,亦是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价值、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对高校毕业生来说,精准就业能实现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并在互联网视角下,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学会各种各样的就业技巧,帮助自己或同学解决现有的就业问题,有效提高就业率,真正做到惠人达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