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

2022-12-16杨明伟李贤燕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工小学生家长

杨明伟,李贤燕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三点半难题”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与以往不同,现在的家庭结构多以核心家庭为主,女性外出打工的比例上升,于是,双职工家庭便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孩子谁来接?尽管教育减负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明确提出:开展小学生课后服务是解决学生放学后接送难的重要办法。于是,各地区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探索,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家长的需求。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强调了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在重组校外培训机构上的重要性,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课后服务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提出加快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以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于是,小学生课后服务陆续在各地区展开。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010/t20201020_495781.html.,这极大地创新了小学课后服务的教育方式。

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鼓励三胎;为了改变家长的教育攀比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泛滥局势,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促进教育生态的良好发展;为了改变应试教育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负面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202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而双减政策落地有效的重要一环便是优化课后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于是,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部又发布通知,2021年9月1日起,全国各小学将全面推行课后服务,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小学课后服务是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有需要的小学生,基于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任务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小学生开展作业辅导、科普活动、艺术、社团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结合。

在国家不断地重视社会工作以及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小学课后服务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在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与各主体协力探索新模式、拓展新思路、助力破解矛盾重重的课后服务困局。

二、 小学课后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1年9—10月,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从所在地区的2所小学中选取了80名家长进行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同时又随机抽取了10名家长、10名教师、10名小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小学课后服务全面覆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 课后服务“变形”

1. 家长政策认知偏差。在问卷调查中,家长对于小学课后服务的认知占比最大的是作业辅导,比例达到41.25%,其次是兴趣培养,占比31.25%,再次是学生看护,占比15%,而对于小学课后服务是为了缓解家长接送困难的比例仅仅为12.5%。此外,在最后一道主观题“您对小学课后服务有什么建议”的回答中,大多数家长建议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应该集中于对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作业辅导,这完全与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初衷相背离,丰富的个性化需求由此滋生了家校矛盾。

2. 校内师资薄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多以校内教师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由于女教师既要履行教学职责,又要承担一定的家庭事务,所以实在没有精力参加课后服务。因此,小学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据访谈结果得知,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学教师需负责2—3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A表示“家长需求多元,委重投艰之下,身心俱疲,如何行稳致远呢?”学校作为小学课后服务的责任主体,积极地引入校外教师,整合社会资源是解决之道,然而,引入师资所带来的资金不足、后期管理问题对学校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相比之下,学校更倾向于聘请校内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由此造成的师资结构单一问题更为凸显。

3. 课程内容单一。调查显示64.28%的家长对课程设置表示不满,有家长反映,学校的场地、资源稀缺,小学课后服务内容除了基本的学生看护、作业辅导、音乐、舞蹈、体育教学之外,可选择性不强,并且会出现家长抢课现象,加上不同的家长对课程有不同的需求,家长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另出于对可用资金、师资力量、学生安全的考虑,课程设置“统一化”“学科性”倾向严重。

(二) 课后服务“变味”

1. 课后服务“被自愿”。访谈中,有家长表示学校在传达小学课后服务相关事项时,仅仅通过印发《课后服务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未深入地进行调研以了解家长、学生的需求,学生和家长只能选择“同意”,不同意的学生会被老师询问不参加的原因,最终会因为不想得罪老师而被迫加入。也有家长表示学校没有强烈要求学生都不参加,但他们会明里暗里地告诉家长,小学生待在学校时间太长,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坐时间太长会影响小学生视力,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内心不坚定的家长打退堂鼓。

2. 课后服务集体补课。一方面,校内的小学教师最擅长的就是讲课,补课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绩效与班级学生的成绩挂钩,所以教师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加上大多数家长的“竞争式”育儿理念和“分数”情节,当课后服务用来给学生统一补课的时候,很少有人去举报。

(三) 课后服务“失效”

1. 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就意味着要放弃更多的课余支配时间以及家庭责任,然而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就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1.25%的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科型教师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倘若忽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将课后服务补助“一刀切”,教师的工作热情必会消失殆尽。教师C表示:“我家还有小孩子需要照顾,课后服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而且课后服务补助很少,心理挺不平衡的。”

2. 家长支持力度不足。一方面,部分家长拒绝小学课后服务收费,另一方面,家长对小学课后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与课后服务的现实情况相差太大,比如,倾向于培养学生特长的家长希望小学课后服务中增添古筝、口琴项目等,然而家长的这些需要学校是很难满足的。家长虽然信任学校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然而对于兴趣类培训项目,家长更加信任校外的培训机构。此外,据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家长认为小学课后服务并不能缓解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矛盾,反而小学生下课时间和家长下班晚高峰重叠,更容易造成道路拥堵,延长孩子回家时间,并影响孩子健康。

3. 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校内课后服务的调研、指导、过程监督和质量考核,所以学校存在课后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由于学校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以及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且有教师反应“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教师A表示:“既然校内推行了课后服务,监督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做得不到位。”

三、 社会工作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发展对策

小学课后服务落地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协同解决。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基础的专业助人活动,具有专业理念与专业方法上的优势,擅长促发多方联动,能够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参与课后服务,进而促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创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方法等都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针对小学课后服务推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社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干预策略。不管单独使用某种工作方法还是整合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系统开展工作,都可以在可介入层面提供相应的服务,推动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

(一) 学校层面

1. 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社工可以协助学校优化课后服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一方面,充足的校内课后服务硬环境资源不但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和选择空间,增强小学生的体质,而且完善硬件设施还可以消除某些安全隐患,保障小学生的安全。例如,完善配备乒乓球训练室、毽子、跳绳等运动器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打造特色的乒乓球文化、跳绳文化、踢毽子等,用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助推小学课后服务以及“双减”政策的发展;提供乐高积木、魔方等益智产品,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预先购置医药、消毒用品以及安保、电气器材等具有安全保障的设施,全力确保小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的安全。另一方面,软环境的打造也不容忽视,尤其要关注教师层面的软环境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一,制定并不断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将教师课后服务的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相应地提升教师的物质补助,从而提升其积极性;第二,针对教师开展课后服务主题教育活动,分享优秀教师案例,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作用;第三,精简教师会议、相关文件资料的撰写等非教学性的任务,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后服务工作中。

2. 加强多元合作——拓展课程资源

社工可以引入外部资源,扩大师资来源。第一,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专业特长人士、大学生志愿者、年轻社工等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课程设计,以此来填补师资缺口。退休老教师可以参与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管理工作;专业特长人士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参与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社团建设,为小学生开展舞蹈、合唱、绘画等艺术课程,跳绳、踢毽子、乒乓、啦啦操等健身课程,经典诵读、阅读与写作、趣味故事会等语言课程……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社工可以开展“我爱读书”习惯养成的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针对高年级小学生所面临的小升初的压力问题,社工可以开展“小学生花式减压”小组活动;除此之外,社工也可以开展面向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我先行”趣味实践活动、“心随纸动”兴趣小组活动、“环境清洁”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推进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育共同体。密切团结临近学校,共享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等,相互帮扶,优势互补,合力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第三,引导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实现家校共育。社工可以协助学校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和责任分工,组织成立家委会以发挥好家委会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管理、监督和反馈力度。

3. 聚焦课后服务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社工可以对与课后服务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促进该过程的高效。针对课后服务教师的质量问题,社工可以协助学校强化师资培训。一方面,社工可以通过教师成长小组、个案会谈、联合会谈的形式,向教师解读“双减”及课后服务政策文本,帮助教师理解课后服务政策育人为本的真正价值取向、安排部署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前期阶段的宣传和需求调研,中期阶段基于小学生需求而设置的菜单式的课后服务项目和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形式,后期阶段的反思、总结与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尊重学生自愿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工也要注意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教师需求,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推广优秀经验;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教师亲身实践,提高主观能动性。针对课后服务期间的安全问题,社工应该将参与课后服务的家长、老师以及小学生组织起来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在增强大家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失责必问,提前做好预案,包括建立工作人员和小学生档案,清楚地掌握每位小学生的报道时间、活动情况、放学时间等。课后服务开始时,由考勤人员对小学生出勤情况进行考勤;课后服务进行中,由监督员对各班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督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后服务结束时,保安和行政人员需组织小学生有序离校,并做好家长接领登记,全力保证学校门口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和小学生的安全。在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内容安排上,社工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律动健身时刻、自主作业时刻(个性化辅导)、兴趣培养时刻。在课后服务的执行、反馈、评价机制上,社工有责任协助学校将课后服务的形式、内容、收费标准、保障措施告知家长,确保家长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报名登记并参加课后服务。其次,社工有必要将小学生每日课后服务的出勤情况、活动情况以及教师的值班情况在家长群中展示并向教务处反馈,最终作为月度考核。此外,社工也要定期举行课后服务成果比赛,例如,为具备表演特长的小学生举行艺术大赛,为有跳绳特长的小学生设置跳绳比赛……对于每一次课后服务活动,社工都要通过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使好做法和好经验可以得到及时推广。

(二) 家长和学生层面

1. 纠正错误认知——加强理性认知能力

社工可以通过个案会谈、小组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不想参加课后服务的小学生、拒绝缴费的家长、极力诋毁课后服务的家长以及对课后服务产生错误认知的家长,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于课后服务的感受、需求与期待,从而协调关系,整合需求和期待,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尤其要向家长解读政策文本,使其了解推行课后服务政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明确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选择理念,从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认知,有正确的认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不至于学生选择了兴趣发展课程而家长抱怨学生到家作业没完成,从而减少家校矛盾。再次,社工要与小学生家长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并对课后服务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点耐心,对课后服务的未来充满信心。

2. 建立互助小组——发展支持网络

社工要运用专业方法发展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例如,开展小学生成长小组,通过游戏互动,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小学生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同伴依恋提升小学生对学校的依恋,进而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建立家长爱心互助组,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委托团队成员帮忙一起接;向家长讲解家委会的职责和功能,动员家长踊跃加入家委会,挖掘、激发家委会成员的潜力,由家委会向家长宣传、解读课后服务政策,同时收集整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并向学校反馈,在此基础上与学校共同协商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管理措施等,构建家校共同体;建立家校互动模式,定期开展“小组”家长会,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微信、钉钉、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了解、支持学校安排的教育计划,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指导和普及一些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4)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3-14页。,协力促进学生成长。

(三) 社会层面

社工的资源整合角色使其更容易链接协调不同的资源参与小学课后服务,从而减轻校内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方面,社工可以根据小学生的需求,积极协调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志愿者机构、高校、科技馆以及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人士参与小学课后服务,邀请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进校园开展专项特色课(5)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第151-152页。,例如,绘画、舞蹈、口琴等;协调具备资质的志愿者作为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补充力量,例如,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为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缓解压力;聘请科技馆、博物馆馆长进入校园为小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例如,开展青铜器文化课程,带领小学生学习青铜器文化知识,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招募符合条件的高校实习生配合小学教师,协力完成授课任务;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担任小学生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当然,“引进来”和“走出去”要相结合,社工可以和学校老师协商沟通,组织小学生走出校外进行社会实践、劳动体验,比如,社工可以充分地依托红色资源,结合小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组织小学生进入红色场馆、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展“童心向党”、“品读历史文化”等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依托周边社区,组织小学生开展“捡垃圾,我先行”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树立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社工可以积极争取交通部门、卫生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人社部门、综治办等的密切配合。交通部门可以结合道路规划和日常通勤情况,根据学校延迟服务的时间,制定相配套的交通疏散措施;卫生部门可以提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发改部门可以提供课后服务收费方面的指导;财政部门可以提供财政保障;人社部门可以负责老师绩效工资核定工作;综治部门可以为师生在课后服务中的安全提供保障。

(四) 政策层面

首先,社工在政策执行中,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对课后服务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与推广,此外,社工可以通过报告的形式去呈现小学课后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呼吁更多的学者参与小学课后服务研究,从政策层面推动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

其次,社工可以通过政策倡导及社会行动推动政府不断加强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完善。

一方面,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完善社工岗政策体系,建立驻校社工制度,并提供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比如,政府在小学增加编制设置社工岗位、购买专业机构的社工服务或者对班主任、心理老师等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推动小学课后服务向教师+志愿者+社工的新模式发展,形成优质教育合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在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机制上,完善政府经费支持方式,确定小学课后服务家长分担比例和收费标准,对小学课后服务包含的具体项目及收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指导,由此建立起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6)刘宇佳:《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20年第1期,第49-50页。在小学课后服务管理制度上,建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明确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责任边界,发挥联动效应,同时也要建立对学校和老师的正向激励机制,对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经费给予经济补偿,在扩大课后服务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应合理测算教师课后服务劳动量,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补贴标准,(7)刘宇佳:《小学生课后服务优化反思——基于W市中心城区小学的现实考察》,《基础教育》2021年第2期,第80-81页。切实维护教师的劳动报酬权,也可以对用心做好课后服务的小学和老师给予荣誉和福利激励。在小学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上,建立政府+家长+保险公司合作模式,将意外保险覆盖到每个参与课后服务的小学生。在小学课后服务监督评价体系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察,各小学要加强对各服务人员的监督。不断地创新小学课后服务的评价体系,以学生、老师、学校,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进行包括服务策划、服务方式等的过程性评估和包括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家长和学生满意度情况的效果评价,另外,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媒介形式对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进行推送,实现全社会的展示性评价。

四、 总结与展望

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初衷虽好,但在全面落地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教育部印发的《意见》中关于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所以,课后服务工作换个角度也可以称为学校社会工作。社工秉持专业助人理念,创新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有利于推动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发展。因此,为防止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异化,需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总之,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创新。

猜你喜欢

社工小学生家长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