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以石狮市民俗文化为例

2022-12-16鄢俊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石狮市译语石狮

鄢俊杰

(闽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一、研究背景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P1)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民众认知与热爱故土的意识,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促进入境旅游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石狮市地处闽南民俗文化圈,从2016年开始,石狮市便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积极推动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在“石狮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要让国外友人更容易地理解与欣赏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为基本任务的外宣翻译是关键的环节之一。

2001年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构建了崭新的生态译学理论和研究范式。近年来,为完善和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胡庚申教授首倡“新生态主义”(Neo-Ecologism),将西方生态主义与东方生态智慧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翻译学,使翻译研究的思维方式革新成为可能。[2]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有责任并应当尽力保持原文生态与译文生态之间的协调平衡。具体在翻译实践层面上,译者要产出优秀的译文就必须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以及顾及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这两方面达到较高的程度。[3](P240)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需要揆情审势、取长补短,灵活选择异化或归化、直译或意译、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在必要情况下译者也可以把自己身体里原有的“生态”替换、清空,从而将适应原语生态的生态环境移入译语中。[4]

鉴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合适的翻译策略,探讨完善民俗文化翻译生态环境的路径,借此更为有效地传播石狮市民俗文化,推动石狮市民俗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二、生态翻译学对石狮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启示

(一)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

在“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念下,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括为“多维转换”,具体落实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下从“三维转换”的角度,结合翻译实例,探索适合于石狮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在语言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在语言表达、文本结构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译者在翻译中要综合考虑词汇、句法、语篇等在内的种种语言形式,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形式转换、调整句式等策略保障原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比如在石狮,有一种独特的端午民俗活动——海上泼水。活动期间,人们用各种戽斗、盆、桶盛满海水,泼向对方船上的人。“泼水”可以用“water-sprinkling”或者“water-splashing”来表达,但是在“泼”这一动词的选用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解释,“sprinkle”指的是“撒下小滴的液体或小块的东西”(to scatter small drops of liquid or small pieces of something),“splash”指的是“用大量的小水滴或其他液体把人或物弄湿”(to make someone or something wet with a lot of small drops of water or other liquid),还有“液体哗啦作响地溅泼”(if a liquid splashes,it hits or falls on something and makes a noise)之意。对比两者,“splash”一词更加适合于描述该民俗活动过程中,大家互相追逐泼水时水量大、热闹非凡的场景。“splash”也是译者适应了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展现的情景所做出的合适选择。

再如,在介绍流行于石狮一带的吹鼓乐——“笼吹”(Longchui)时,原文的表达是“艺人们为了方便,平时把所用乐器收藏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细蔑皮编织的箱笼,或雕龙画凤的木质箱笼中”。[5](P203)原译文为“The artists,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usually keep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in a pair of xianglong(boxes and basket)woven with bamboo strips,painted red and embellished with gold foil,or made of wood and decorated with carved and lacquered dragon and phoenix”。[6]原文体现了汉语表达中注重词汇修饰、同义反复的特点,译文考虑到英语文本注重简洁明了、平时严谨的特点,对“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细蔑皮、雕龙画凤”这些四字词语进行了删减与整合,并调整语序,突出各成分的相互关系。这样处理不仅与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相符,也适应译语生态。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需要其在翻译过程具有文化意识,并能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以确保文化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面对文化负载词出现词汇空缺或者词义空缺时,建议采用直译、音译、形译等翻译策略,有时还需要通过附加注释以便兼顾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6]

例如,上文的例子中,“雕龙画凤”中“龙凤”一词,原译文归化翻译为“dragon and phoenix”是有待商榷的。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是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则是嗜血成性的怪物,代表着邪恶与凶残,“phoenix”是长寿之鸟,传达的是重生、复苏等含义。为消除文化的误解,可以运用音译加释义的方式,将原语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传递给译语读者。因此,“龙凤”的翻译可以异化翻译为“Loong and Foong”,[7]并加以注释:“Both are animals in ancient Chinese myth,which represent nobility,honor and good fortune”。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在保证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传递的同时,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译者应当通过文本转换、信息过滤、增补信息等策略既充分考虑文本的交际功能,又满足译语读者内心的期望。

以石狮宗教民俗中“掷铙钹”(cymbals juggling)介绍为例:“石狮掷铙钹与其他地方的掷铙钹异曲同工,除开头的‘请钹’、‘推山’、‘击擦钹’、‘右轮钹’、‘抛钹’和结尾的‘直如送’、‘诱包子’固定顺序外,还可以随意选择动作即兴表演,令人百看不厌。”[8](P34-35)原文有众多描述“掷铙钹”的杂耍动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避虚就实,对原文冗余的信息进行筛选,突出原文所传达的交际意图,即该表演动作多变、难度大、观赏性强,并可以通过人称转换与译语读者形成交流。因此,上述介绍拟译为“As a kind of folk acrobatic performance,the cymbal juggling in Shishi city is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places in China.With cymbals as the main props,the performers can show dozens of difficult movements and improvise without repetitive actions.Your eyes are surely to be enchanted by the consummate skill as well as the vigorous movements”。

再如,关于“笼吹”的介绍中,原文为“相传笼吹是唐朝王审知兄弟入闽带来的宫廷音乐”。[5](P244)其中,王审知作为“闽王”对于福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受到福建人民世代铭记。而原译文为“According to legend,it is originally grand music of honor played in imperial palace”,[5](P245)在传递“笼吹”的起源、历史信息时仅用“according to legend”一笔带过,不仅未能将原文中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传达给译语读者,也会让译语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因此,译者应从交际维角度出发,对原译文进行信息增补,改译为“According to legend,it is originally court music brought by Wang Shenzhi and his two brothers who led an army from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 to Fujian at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Wang was respected by people and later became known as the King of Min,or King of Fujian”。

(二)完善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两种语言文化相关的主客观因素互动进行构造的产物,包含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两个方面。[9]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翻译生态环境的完善对优秀译文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翻译生态的完善主要涉及译者素质的提升以及翻译主体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两个方面。译者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提高其双语能力、跨文化敏锐度、翻译理论水平、翻译经验等专业能力,还包括加强译者的责任意识。译者在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应了解并熟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从“三维转换”角度对文本进行处理。而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需要不同分工但协作的各翻译主体平等对话、互动共生。例如,译者通过翻译措辞、语态、礼貌句式等语言手段并采用省略、增添、转换等翻译策略和委婉、模糊、赞美等语用策略在目的语产出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促进各主体的和谐交际。

此外,翻译环境的完善则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政策的引导。因此,要打造良好的翻译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将民俗文化翻译纳入文化强市的工作计划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三、结语

一座城市的深度是由它的历史积淀决定的。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需借力于外宣翻译。由此,译者在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应坚持“翻译生态平衡”的理念,通过把握“三维转换”原则,采用合宜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在新的生态环境中达到平衡。同时,也要注重翻译生态环境的完善,从译者素质、翻译主体间的关系、政策引导等方面努力,促进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平衡。希望本研究能为传递鲜明地域特征的石狮文化,拓展民俗文化研究领域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石狮市译语石狮
《石狮》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石狮市城市森林有害生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石狮市沿海木麻黄主要有害生物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老孙头,好样的!”——记石狮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进荣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