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差异及拍摄技术分析
2022-12-15刘畅
刘畅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差异;拍摄技术
专题片是当前影视艺术当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包括自然风光类专题片、政治专题片、新闻专題片和人物专题片等。而纪录片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态已经产生了很长的时间,无论是在技术层次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以一种客观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出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两者都是我国电视领域的核心产物。
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差异
创作差异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电视专题片的特征在于不过分追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兼容某些新闻特性和新闻元素,并且在追求新闻内涵的同时,还可以对事实和真实存在的人、事物进行特征揭示。所以专题片并不会和其他电视艺术之间存在矛盾,也不会完全被其他电视艺术类型所取代。而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当中会对人和事物进行跟踪拍摄,真实记录这些镜头,以此为基础构建非虚构的真实场景,以原始内容作为生活素材,打造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新闻电视节目,且这些节目具有典型的纪实特征。
经过对大量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作品的比较和研究之后,不难看出两者在创作方面有着典型的区别,因为任何创作都是从创作主体开始,对创作对象和媒介材料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让创作对象和媒介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创作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研究创作特点的主要条件,而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在创作媒介上保持相同,在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上也基本一致,两者的典型差异在于构成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具体来看,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在美学思想和叙事形态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专题片中的蒙太奇镜头语言方式充分体现出节目的形态和结构,能够突出节目理念的表述,从而形成更加自然而科学的逻辑结构,表达节目情感,阐述艺术风格。而纪录片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以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为主,客观上保持了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流程,同时又从画面角度,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本身,最终在不同的社会特征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共性和个性
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性都在于题材取决于现实生活,并且以真人真事作为典型拍摄对象,因此具有非常明确的社会现实意义,非常强调生活元素的合理创作,尤其是在提炼素材时保持原生态特征,不会做出过多的艺术处理。
但纪录片和专题片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性,因为电视纪录片记录的是社会生活的客观事实,重视长镜头和同期声的使用,不允许过多的主观意识存在于其中。但专题片在反映生活状态时,却会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存在,允许某些合理艺术手段的应用和加工,在情感方面进行渲染。此外,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相对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为主,借助声音或光线等元素来挖掘主题;而专题片则使用一些象征和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或是利用过去的镜头进行摆拍和补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专题片以空间变化作为结构参考依据,电视纪录片则以时间变化为依据,呈现出纵向结构,两者在基本思维方式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其中纪录片渗透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而电视专题片则揭示了生活的本质。电视纪录片注重发现真实,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冰山之下所隐藏的真相,从而寻找现实和理念之间的差异;电视专题片则注重对原有关系的重构和认知,突破思想形式和理性形式。
专题片的拍摄与技术应用
造型与结构
从造型和结构的角度来看,在很多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当中都涉及到画面的组成部分,创作者需要将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以真实的画面来展现给受众。一部经典的专题片,画面造型的构建要利用镜头语言进行配合,除去常见的一些合理的艺术手法之外,还会涉及到构图、长镜头等情感抒发元素,从而达到预期的影片效果。
以构图为例,构图是确定画面特征和拍摄角度的关键点,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种呈现,能够突出主体思想和创作者本身的意图,让艺术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在完成拍摄工作之前,需要先思考如何进行构图,才能从画面上体现出影片要表达的主旨和内涵。以人物专题片为例,人物专题片在进行构图时,要考虑到主体对象在画面当中的中心地位,人物所处的环境要和人物之间产生关联性,再经过构图画面渲染出情感特征,让观众能够了解到主角和主角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专题片进入观众的心灵。
从色彩层面分析,人们在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色彩来完成情感层面的渲染和变换,所以在色彩基调的选择上要基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体验来选择对应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的色彩效果往往需要数字技术的有效配合,并且在确立色彩之后,可以将某些历史人物或真实事件进行调色处理,这一点在某些经典的案件专题片中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案件在进行叙述时都采用偏黄的色调,并且在发生案件时都会进行模糊处理,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案件的发生过程。
在专题片的拍摄当中,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因为场面调度可以体现出空间思维感和镜头语言特征,导演在安排被拍摄人物的空间位置时,会对影像画面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尤其是对人物的行为运动做出提前预判,给下一个事件的产生留出一定的余量。经常使用长镜头具有经典的即时性功能,在诸多类型的艺术实践当中,更加贴近人们在生活中的主观体验。对于观看专题片的观众来说,他们在观看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思维,大量跟随拍摄的长镜头,会直观地体现出某个事物的状态特征,让人们的视觉能够跟随摄像机的运动保持参与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专题片内部还会出现空镜头和景物镜头,即画面当中没有主要人物。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创造出特殊的情感意蕴,并不影响整个叙事过程,但却能够对专题片的情感抒发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某些老年人群的专题片拍摄时,通过对空荡荡的城市和场景拍摄.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老年人群的孤独感,诸如此类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拍摄声音元素
在专题片当中会存在旁白解说,这种解说是一种视觉影像之外的语言特征,一般以旁白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直观外化,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情感。需注意的是,这些旁白解说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和画面内容高度契合,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特征,然后在叙事空间中增加声音线索以提升影片的观赏性,从而提升观众对专题片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生活环境和景物环境的描绘时,经常会加入同期声来追求真实感,配合旁白解说之后可以营造出符合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社会元素。在某些人物专题片当中还会加入音乐部分,不仅能体现出情感元素,还能让影片画面巧妙地与观众的审美进行融合。制作团队会在进行描述时巧妙地对背景音乐进行变换,在保障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故事化叙述的方式增强影视作品的可阅读性。例如,专题片《大唐帝陵》就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不同皇帝的陵墓,以一种时间线性结构和板块式结构来体现出内容的合理性,并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再次重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并且在对素材进行编排时,会根据创作者表达的中心主旨围绕多条线索同时展开,给观众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专题片与数字媒体技术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显著改变,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专题片要想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就需要突破原有的数字技术局限,利用数字化拍摄设备来感受影片的价值。经典的《航拍中国》就是专题片和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优秀作品,通篇采用了航拍与高清画面的形式,将各个城市的美丽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专业影视团队和数字拍摄器材的广泛普及,也解决了原有拍摄过程中的某些缺陷,在拓展思路开放艺术创作空间的同时,不断提升作品质量和作品的文化价值。目前在电视领域还开始尝试使用电脑来模拟虚拟场景与新的数字影像内容。例如,在《圆明园》当中就对已经消失的皇家园林进行了重新模拟,通过调取早期圆明园模型而进行比例规划,大规模利用电脑技术来缩短拍摄周期,保障画面的完整度,进行了艺术手法和拍摄技术的有效配合。这样一来不仅整个画面当中保留了更多的细节,同时可以满足影片在不同播放设备和不同人群之间的观看要求。
纪录片的拍摄与技术应用
纪录片与环境元素的融合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当中会充分突出环境特性,因为真实的环境往往能强化作品本身的真实感,并且在原生态的纪录片当中,任何拍摄过程都只是脚本,没有人能够预测下一分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所有的拍摄环节都应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有效调整,这也是在很多纪录片当中出现抓拍镜头的主要原因,抓拍镜头往往能够让拍摄者关注更多有价值的事件。当纪录片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创作者就会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融入纪录片当中,从而引发观众的感同身受。以经典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耗时13个月,8位导演与摄制组人员共同走访了全国几十个拍摄地点才收集到珍贵的素材完成拍摄,后期经过三位剪辑人员的剪辑和专业音乐人员的配乐共同完成了这部经典的纪录片。虽然这部纪录片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较大,但不难看出纪录片从本质上仍然离不开和环境元素之间的融合,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事物来体现出本质特征和思想深度——每个地区的食物和饮食文化能够对应每个地区的社会特征,人们在接收信息时,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纪录片和环境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客观性内容指的是纪录片当中的客观事物,而主观内容则指的是纪录片当中的某些特殊场景或是人物语言。在进行纪录片拍摄时,场景的构成相对简单,只需要对被拍摄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拍摄,就会产生不同的故事,但这些场景本身比较松散,如何将这些场景组合为段落,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加工,从而完成客观元素和主观元素的有机统一。对于拍摄者而言,他们需要和被拍摄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且从语言层面展开一定的主观引导,才能充分挖掘这些人物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元素,这种方式也是增强纪录片戏剧性的主要方式。对于大部分创作者而言,他们并不关注纪录片所花费的时间周期,因为他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与影片有关的备类准备。以人物纪录片为例,人作为立体的事物而存在,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拍摄来呈现出入的不同特性,纪录片强调的是时间、地点和周边环境的融合,重点突出某人或某事在发展进程当中所呈现出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是难以提前知晓的。因此,需要将客观的人物或事件与主观的追踪式拍摄进行融合,从结构和情节角度创设出更加具有戲剧性的拍摄手法,基于理论和实践要求展开新的创作尝试。总而言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融合元素会根据纪录片题材的不同进行选择,且拍摄手法也会直接影响到被拍摄客体的情感表达。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应用模式较多,但大多数纪录片的拍摄都会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表现出人物的具体形象,让人物更加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纪录片在生活层面所具有的基本态度。
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拍摄技术的不同,但两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引导功能,对社会领域的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将纪实性的内容和专题性的内容融入客体元素之内。纪录片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价值建构的功能,而专题片承载着纪实元素和客观元素的宣传功能,共同配合才能彰显出中国的文化特质,两者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