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字时代新闻采编差错的成因与减少差错的路径

2022-12-15温启龙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闻采编差错新闻报道

温启龙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采编;差错;路径

数字时代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新闻媒体从业者一方面务必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引导舆论导向,确保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需要在“信息狂潮”中保持专业的新闻采编水平,极力避免偏差与错误,确保一丝不苟。正如人民日报社评论中所说:“敬业还需精业。”新闻工作者也要有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可以说保证新闻稿件的政治过关、业务过硬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根本。严谨规范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准绳,更是我们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遵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新闻行业尤为值得警惕,一个错别字、一处数据错误、一个表述不当,都可能导致新闻失实,进而损害报道的真实性、可信度。

新闻通稿差错,指的是在新闻媒体部门采、写、编、校后已经签发的通稿稿件中,又发现了差错。如果稿件尚未发出,还能够再次提出修改意见。但如果因为把关不严,无法及时查验到其中的差错,在通稿新闻改稿播发之后,造成的后期影响难以估量。可以说,新闻媒体行业自从诞生之日始,就一直在致力于消除差错。但差错却总是与新闻通稿如影随形。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经过编审检校过的新闻稿件,在问世后,仍能从中发现各类差错问题。要实现消灭差错目标,新闻媒体从业者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把新闻事实采访关,认真落实新闻报道稿件编排,要把“杜绝差错”作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决落实好岗位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防止工作差错演变为重大责任问题,才能在数字时代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发挥新闻的重要作用。

防控新闻报道出现差错,要求从业者既要“变”,又要“不变”,但不论“变”或“不变”,都要切实加强流程把关,从源头上提升采编素养,切实防止差错,确保呈现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要实现差错防控这个根本,必须要在变与不变中求索,多出“短实新”的好新闻,多出沾满“露珠”和“泥土味”的新闻作品,当好纷繁信息的“过滤器”、偏激观点的“矫正器”、社会心态的“压舱石”。既要严把新闻稿件采访关,又要严把新闻产品编校质量关,时刻做到严防新闻报道差错的发生,是成为合格的新闻媒体从业者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着借鉴交流的目的,围绕数字时代新闻采编差错“新挑战”,本文将深入挖掘新闻采编差错的成因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就新闻采编过程中“变”与“不变”两种防控差错的路径进行探讨。

数字时代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不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融媒体,都是落实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普及、信息数字化传播的大背景之下,新闻的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度的改变。当下,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都与以往不同,传统媒体出现的任何新闻差错,同样会通过网络媒体途径,被无限解读、放大,新闻媒体从业者面临着新闻采编“差错变种”“环节失守”“语言不规范”三大挑战。

首先,当下新闻写作与编辑过程全部数字化,因此键盘输入时选择不仔细就会导致引发音近字、形近字等差错。当前新闻稿件普遍采用电脑输入,相较以往,电脑输入更加便捷、高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电脑中的输入并不绝对可靠。时下很多人喜欢采用语音输入法,相比于五笔字型输入法更加快捷,但稍有不慎,极易导致错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同音字、近义词等在输入法中难以被准确区分,引发的差错不断增多。不同输入法之间词汇录入不同,加之Word软件复制、粘贴等功能误用,如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导致工作失误的存在。举例来讲,某报刊曾出现过在文稿内把“新生代青年生力军”误写为“新僧代青年生力军”的低级失误;某报在文中误把“检察院”误写为“检查院”,还有的将“网罗”误写为“网络”,追查缘由,都是因为记者在键盘输入时,没有注意区分同音字、谐音词,一点不经意的小失误,最终却酿成了大的差错。

其次,受互聯网词语滥用大环境的影响,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当理解、滥用甚至导致词语的相反含义。普遍存在的错误是“首当其冲”“一发不可收拾”等词。例如,“项目落地,拆迁工作首当其冲”中的“首当其冲”应更改为“是当务之急”;“又到就业季,本周有关就业与招聘的话题甚嚣尘上”中的“甚嚣尘上”含贬义,可改为“热火朝天”。

当然,能力不足表现在方方面面,更为突出的是有些从业者,因为对于相关常识的积累不足,而导致新闻稿件差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记者朋友根本无法腾出时间提升自身修养,由此导致知识功底不扎实。

新的传播生态大大缩短了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时间,相应地提高了新闻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效率,但如果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积累不足,还是会出现错误。语言技能差导致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对词语的意思仅仅是半理解或概括。例如,用“不为奉承或羞耻感到惊讶”错为“不为荣誉或羞耻感到惊讶”;把“文化遗产”一词锚拼为“文化韵”表面上没有问题,但它改变了这个词的原意。此外,由于知识的限制而导致的错误也很常见。此外,口语表达的不规范也会影响书面用语。例如,“98年的董事会将在02年后任命……”这里的“98”和“02”应该是“1998”和“2002”。统计显示,年轻编辑的错误率明显较高,表达不规范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年轻人的网络语言习惯有关。

语言不规范新词层出不穷

语言表述不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将自认为“常识性”的语言应用于新闻稿件中。当然,还有的语言表述不规范问题是因为句子存在语病,如“新时代青年应该去努力实现”这句话就是明显的语病错误,正确的表述应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努力去实现”。有时甚至造成词语间意思相反问题的出现。举例来讲,某报通讯中把“督察”误写为“督查”,出现混用现象,有时甚至一篇文章中,两个词同时出现。再比如,“切实做到资料最减、效率最高”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深究发现,文章的作者对“减”“简”二字存在明显混淆,导致用错。

此外,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经常性将口语语言表达方式移植到参考文字当中,严重影响了书面用语的规范性。举例来讲,我们在口语中,常会把某副市长尊称为某市长,这些日常的、非标准的表达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放松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警惕,特别是在日常的网络交流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人们随意使用词语和短语,这也降低了编辑和校对人员对标准术语的敏感性。

在数字时代,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新,新词语层出不穷。一些媒体专业人士很难跟上最新的标准。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每年约有1000个中文新词产生,网络关键词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时事政治新词的不断引入。如果你不小心,在说“外行”话时,你很容易犯低级错误。举例来讲,有的媒体把“贫困地区脱贫”误写为“贫困地方脱贫”;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如果再提长江鱼鲜,便是新闻敏锐性不强的表现。

新闻采编产生差错的根源

对于当下新闻采编工作时常出现差错的现状,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记者编辑新闻专业素养不够、采编机制不健全、观念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的。在对近些年来新闻采编差错进行长期观察与研究之后,笔者将新闻采编产生差错的成因根源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电脑操作不够熟悉。有的记者在编辑完成之后,没有对稿件进行认真检查,导致因输入法等原因出现的错别字问题层出不穷。

第二,编校人员文字基础不够扎实。有的编校人员知识面过于狭窄,特别是对于生僻字的储存量不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五花八门的错别字,成为了新闻报道中最常見的错误。

第三,政治敏锐性不足。例如误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写为“全国人大委员长”。在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从业者缺乏政治敏锐性是十分危险的,会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中迅速被放大,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

第四,责任意识不强,作风不够严谨。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懒散心态,习惯于得过且过,经常会出现把本应在自己这一环节解决的问题,转手推到下一环节,总是想着有终审发稿人把关,自己不愿投入精力。此外,仍有一些编辑违反出版规则,不遵守出版流程。此外,还存在超越出版权限、不遵守稿件提交制度等问题。

第五,奖罚措施不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很多情况下,在处理新闻差错时,往往碍于面子,不能够及时批评指正,进而导致出错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警醒。

第六,心理误区常态导致差错。很多情况下,错误的出现,常常是与编辑的认知误区有关,特别是由于业务繁多,经常导致注意力分散,由此将常见词语引入文中。比如,把副市长“升格”为市长等错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预防差错:在防控过程中要做到“变”与“不变”

要想把差错降到最低程度,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要站在意识形态守卫者的高度,在万变之中,以一种不变的责任和坚守,切实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闻生产环境,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流程把关,强化责任追究,努力提升采编素质。

具体来说,新闻媒体从业者为防控新闻采编过程出现差错,要在三个方面采取“变革性”的策略路径。首先,合理利用网络,探索适合数字采编的采编机制。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为信息的审查和评价打下基础,还要注意信息的来源,把网上查询与新闻报道、参考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媒体专业人士也应该实时更新知识储备。一方面,在编辑过程中,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客观地使用最新的汉字,并及时地对其进行修改;另一方面,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是一批与国家治理有关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战略的不断出台,编辑要及时对这些新词和新语进行总结研究,以便准确地应用它们。

最后,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列出使用词语的红线和禁区,并给出风险提示,以便及时纠正。在变革与创新的同时,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坚持“不变”:牢记一丝不苟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社会的各种动荡和媒体的激烈竞争,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注和细致精神。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担当精神,有效防止工作差错。新闻媒体从业者特别要加强思想意识上的警惕性,采取对于低级失误“零容忍”的态度,建立健全的编校审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倒逼责任落实。身为新闻人,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拥有强健的体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保证工作不出差错的前提,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减少在写作中不必要的差错。想要有质的飞跃,还需注意平时积累,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努力积累和沉淀,从业者才能在信息浪潮中当好新闻的“守门人”。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从业者要通过“变”与“不变”的两种路径,在时代潮流中坚守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实现新闻稿件质量跨越提升。从业者应合理利用互联网,探索适应数字化编辑的编辑机制。此外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还要注意信息的来源,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特别是身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实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面对“十四五”新征程、新使命、新格局,坚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要不断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进行自我“充电”,真正走出去、沉下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出接地气、带烟火气、有质量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新闻采编差错新闻报道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