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抗洪精神的三重探析

2022-12-15申香芳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体现反思统一

申香芳

关键词:新时代;抗洪精神;体现;统一;反思

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刻都牢记初心,从未放下人民。中国共产党在筚路蓝缕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挖掘出时代和民族的精神之基,定位出精神坐标,形成了一系列彰显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精神。跳出精神范畴来看待抗洪精神,它的背后凝结着自洪水以来的中国人民的血汗,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有着历史性的特征。

抗洪精神的三重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体现

在精神的历史之中印证着实践的历史,以自身独立性表征着人民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奉献的结晶,代表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壮举。在党的百年风华正茂而叉历久弥新的每—个心动记忆里,党的抗洪精神与历史同行,它反映着党的宗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名片,造就了一代代抗洪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1998年6月,我国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突发洪水,水势迅猛,淹没了很多基础设施,千千万万军民奋起抗洪,遇水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抗洪赞歌。2021年暑假期间,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特大洪水,可谓是百年一遇,消防官兵始终和人民站在—起,灾害无情,人有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抗洪一线,不舍昼夜地抢救被洪水冲走的人民。由此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抗洪精神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从五千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血液里都有着优秀的精神基因,构筑起精神发展的城墙。比如,大同社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八之幼”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先天下之忧而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深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洪救灾的无私奉献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形成抗洪精神的最深厚的根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晟大的底牌,越来越多的先进人物和有志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弘扬抗洪精神,红色基因和革命时期的精神须臾不可丢。抗洪精神和新时代的精神内核是契合的,有其深厚的现实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中孕育着巨大能量,包含着精神的无限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学会凝聚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持久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洪中的无私奉献充分彰显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人民于水火,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2021年夏天,各个省份洪涝灾害不断,疫情肆虐,中国共产党人不放弃每一位中国人民,在抢险救灾中身先士卒,与人民手拉手蹬洪水,把人民送到安全的地方,救助农民家中的牲畜,转移农民家中的物资,把人民放到心中至高位置,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好的阐释。

抗洪精神的三重统一

“九八抗洪精神”始于改革时期,在时代的更迭中赓续发展抗洪精神,它形成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和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洪水搏击的过程中。精神是历史的反映和产物,党的百年经历了苦难与辉煌、挫折与奋起、低潮与胜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乖Ⅱ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也矗立起中華民族精神发展史和人类社社会精神发展史上的精神丰碑。抗洪精神的形成主体既是“历史的人”又是“现实的人”,因此实践中有理论又有现实。党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洪精神演迸过程的真理性把握,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宗旨。所以抗洪精神的三重统—研究是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方式。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在无限的时空中,世易时移,抗洪精神不仅照亮中国共产党人前行的路,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共时性是指超越时空,横向、整体分析抗洪精神,从抗洪精神创造主体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是统一的关系。抗洪精神的共时性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方面。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抗洪精神也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是抗洪精神共时性演进的根本宗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石,以人民为中心是抗洪精神推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洪精神共时性的强有力的保障。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化险为夷。百年来革命精神演进的历程,实则表明了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因此,共时性演进历程表明,无论任何历史时期,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都始终围绕党和人民、始终高举党和人民的伟大旗帜。

抗洪精神的历时性生动地表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各个阶段,从宏观叙事角度系统梳理抗洪精神的历时性演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抗洪精神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于新时代,随着时间的变化日益增加其外延,新时代更需要抗洪精神,时空轮转、时代变迁以及客体更替造成了改革目标、对象和使命的差异性及鲜明的时代性,但作为改革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革命目标始终未变。因此阐释抗洪精神既要回顾历史,又要观照现实,用联系、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积极回应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即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决定了抗洪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灾情面前守护人民。个体性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洪水发生时总有万千中华儿女自发救援被洪水伤害的同胞,有些并没有组织,只是凭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个体性还反映在不同阶段的人民精神形态有所不同,精神形态有着多样性,当个体精神上升到群体精神时,整个国家在面对灾害时将无畏无惧。抗洪精神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第一,从创造主体看,既有英雄人物和伟大领导人物,也有人民群众,当抗洪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之后,就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有力的武器。第二,从群众接受度来看,随着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无形之中被伟大的党所感化,一个政党的崇高之处在于时刻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理论来源于实践,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造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抗洪精神。这种可贵的历程既是实践而来的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支撑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历经沧桑而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由一股拼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做支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把对追求梦想的坚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使抗洪精神在理论与现实中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展开。一种精神一旦上升为国家精神,就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正确的精神指导人民积极实践,因而抗洪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熠熠生辉。抗洪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滋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更好地弘扬优秀精神因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谋好篇、布好局。

抗洪精神的三重反思

自然是崇高的,也是有缺憾的,基于此,抗洪精神在弥补自然缺憾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是它出现的重要作用。人类在抵抗洪水的袭击时,在实践中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实践的武器——精神。在物质匮乏时,精神支撑尤为重要。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密切联系群众,国家和政府的威信会大为提高,党群和千群的关系会更和谐融洽。

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不能强求自然,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洪涝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界对人类改造自然行为产生的报复,以此警醒人类应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界的本有属性。人类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要学会敬畏自然,人懂得尊重自然,自然也会使人享受资源,即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洪水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打破了两者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抗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重要桥梁。在人与自然努力协调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加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重视党群、干群关系

中央在河南省洪水爆发之后,统一决策部署、下发命令,调遣军队去救援人民,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党员、干部日日夜夜与死神搏斗,不怕牺牲,无畏无惧,堵住井盖和下水道口,用身躯护住人民的安全,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河南省各个县市的党员和干部带领群众保住物资、牲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各级社会组织和单位在灾后服务灾民、安置灾民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中有股巨大力量是与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的催化剂。无数党员、干部在洪水中默默无闻地救助人民,形成了深厚的情谊,有了这种情谊,才迸发出战天斗地的巨大力量,致使大灾不乱,人心安定,秩序井然,生产自救工作迅速开展,从而创造出入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步。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中国人民精神上的追求也应进一步提高。国家应严格整治娱乐圈,正本清源。坚持理想信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义务。只有人民信党、追随党,国家才能无坚不摧。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应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伟大人民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指导重大实践,在洪水面前,中国人民毫不退缩,排除万难创造了奇迹,形成了抗洪精神,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更加丰富。抗洪精神在重大磨砺中产生,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有着不可抹灭的特殊意义。雨过总会天晴,度过危机,在危机中育先机,在磨砺中锻炼筋骨,中国人民会更加强大。

猜你喜欢

体现反思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及其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创新性应用
宗教情感在西方近现代绘画中的体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