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基础与路径
2022-12-15王译萱刘欣婷
王译萱,熊 曦,刘欣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一在制造业。在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畅通“双循环”动力所在。
湖南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优势产业成为湖南制造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工业产品创造多个全球第一。同时,湖南具有“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正在建设自贸试验区,拥有创新型省份、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非经贸博览会等重大平台和政策机遇,当前,湖南正在致力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着力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协同、促进省内省际联动发展,为湖南乃至全国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畅通“双循环”发展的主阵地,如何推动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条件,分析其畅通“双循环”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优化路径及策略,以期推动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双循环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条件
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现状,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从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企业主体与集群现状、产业创新基础、内需情况、流通体系现状、国际化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分析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条件。
(一)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企业主体与集群现状
制造业实力强弱是一个国家整体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制造业强,则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强。湖南推动制造业畅通“双循环”发展,有基础、有地位、有优势。
一方面,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来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湖南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全国制造业31 个大类在湖南均有布局,并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14 个千亿级产业以及消费品、材料、装备等3 个万亿级行业,打造了轨道交通、超级计算机、磁浮传动技术等一批湖南老字号制造“名片”。与此同时,长沙的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也入围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工程机械50 强中湖南占4 席,全国5 强中湖南占3 席,建筑机械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高速轨道交通电力装备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装备研发生产和进出口产业基地,电力机车产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工程机械经济版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产品种类齐全、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成为享誉全球的“工程机械之都”。近年来,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在长沙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科研实力、产品竞争力、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提高。
另一方面,从制造企业发展主体情况来看,截至2020 年底,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7552 个,比2015 年净增长3716 个。华菱集团、三一集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先后迈上千亿台阶。全省拥有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7 家、上市企业117 家、百亿工业企业30 家、十亿工业企业239 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2017 年的200 家增加到2020 年的1018 家,有70 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 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与此同时,湖南的三一集团、中联重科进入全球前十强,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五十强,中国中车连续十年位居全球行业第一,中车株机、中车株所是国内前五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衡阳特变电工是中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变压器产量及营收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二)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产业创新基础
产业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活力源泉[1],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创新是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关键所在。就产业技术创新层面来说,首先,湖南创建了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产业联合体等作为核心支撑的多个层次产业重点技术创新体系,在继获准首批创建国家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后,正积极推动创建工程机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陆续建成10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26 家企业技术中心。以湖南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中的电源管理芯片(IGBT)产业为例,来自上、中、下游的9 家相关企业丰富了IGBT 产业链(如表1),提高了湖南IGBT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湖南重点产业集群IGBT 产业技术创新迈向国际新台阶。
表1 湖南省内的上下游IGBT 产业链相关企业
(三)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产品内需情况
在制造业投资需求方面,2016 年以来,湖南重点培育20 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又着力实施“八大工程”“七大计划”,加快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和推动,努力打造“3+3+2”重要先进制造业集群,即打造世界级的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的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产业集群,打造满足群众健康生活和衣食住行需要的时代经典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的动能。
在制造业消费需求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任务是畅通国内循环,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完整的产品内需支撑体系。[2]湖南除了在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面打造了很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外,也致力于打造一批行业地位突出、专业技术水平领先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以及“专精特新”先进企业,由表2 可知,湖南拥有多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轻工、有色、医药、高新装备等行业。
表2 湖南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国家级)
(四)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流通体系现状
流通体系建设为保证制造业生产链的平稳运转及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企业客户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制造业越来越重视流通体系对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优势的直接作用。湖南制造业的流通体系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流通方面,湖南已基本形成涵盖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类运输综合形态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高铁运营里程、水运通航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七,货物运输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这些都表明,湖南制造业所需的交通运输基础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运输配套能力较强。同时,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有效推动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带一部”的独特区位优势,向北可融入长江经济带、向东可对接长三角、向南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向西可密切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作,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大提高湖南制造业的流通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在国际流通方面,近年来,为保障国际物流通道的顺畅,实现流通领域提质增效,国际货运航线从无到有,中欧班列(长沙)加速发展,岳阳城陵矶水运口岸集装箱吞吐量不断提升,长沙北货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通了中联、三一、吉利等多趟制造业中欧班列专列,与制造业实现良好对接,助力湖南制造业走向世界市场。
(五)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湖南制造业的国际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首先,湖南正在全面推进工业产品生产国际化、资本引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湖南工程机械企业收购并成功运作意大利CIFA 和德国普茨迈斯特等国际著名品牌企业,并在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地投资办厂的过程中,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近年来,湖南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成效显著,如表3 所示。
表3 湖南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典型及成效
与此同时,湖南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吸引外商投资与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非经贸合作博览会、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世界电子计算机工业大会等在长沙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湖南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二、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面临的短板
整体而言,湖南制造业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湖南制造业要畅通“双循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核心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
湖南制造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集群产业亟待差异化发展等问题。除了大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和大型电力工程装备三大制造业尚未形成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外,在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等许多战略性新兴技术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也亟待培育。因此,湖南的现代制造业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转型,而创新技术是驱动现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更强的产业集群和企业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
湖南制造业规模已经很明显,但目前在国际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还不多,缺乏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同时,湖南制造业中“隐形冠军”“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就“隐形冠军”企业来说,湖南只有12 家,远落后于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
(三)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以工程机械为例,相比世界级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小松等,湖南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偏低,长沙虽然拥有多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湖南制造业还存在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完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水平不高等一些方面的不足。
同时,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制约了湖南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与制造业有关的关键零部件进口不稳定性仍然存在;二是物流成本、生产成本、全球能源价格攀升等因素,对制造业企业形成一定冲击;三是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也对工程机械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的路径与策略
新形势下,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体,立足于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和企业集群、强化国内需求的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制造业流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企业主体
一是在制造业主导产业方面注重锻长板。紧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支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并购延链、整合资源,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在制造业战略产业方面要注重补短板。充分发挥湖南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奠定的一些基础,培育壮大以信创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三是在制造业传统产业方面要注重抓品牌升级。湖南冶金、建材、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关键是要促进其往高端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提升湖南传统制造产品品牌影响力。四是在未来产业方面要注重抓机遇和布局。紧盯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未来产业培育,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柔性电子等新产业,加快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共生发展,率先在未来产业领域进行湖南探索。
同时,要围绕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思路,加强领航企业培育,巩固提升千亿、百亿级企业全球核心竞争力;加强规模企业培育,按照“微升小、小升规”的发展路径,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深特“小巨人”企业;加强小微企业培育,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培育一批创新性突出的创业企业;还要加快创业载体的建设,发挥好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的作用。
(二)强化国内需求的引领作用
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发挥国内循环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积极拓展市场需求。湖南制造业应强化国内需求的引领作用,提高供给质量,激活消费潜力,更要立足国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找准湖南的自身定位,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中,主动对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着力提升供给端水平,拓展市场需求。同时,要组织省内制造企业参加重大制造领域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推介湖南制造产品,扩大市场辐射面,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市场的终端产销对接,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如借力“湘品网上行”等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投资扩内需促消费作用。发挥投资对提高供给质量的作用[4],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信息化、数字化和设备更新改造领域,提高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和技改投入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找准投资和促消费的结合点,发挥投资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三)建设现代制造业流通体系
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贯穿于整个生产、销售过程,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物流业支撑。如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制造业流通服务体系,成为湖南构建现代制造业流通体系的主要思考点。一是统筹布局,加强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打造国家级物流园区,推动制造业流通体系的建设。建设合理有效的现代制造业流通体系,有效配置现有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提高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二是强化制造业流通管理的能力。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于制造业流通,提升制造业流通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同时加强对制造业流通运作模式的创新,实现现代制造业流通体系顺畅发展。三是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与数字物流技术融合得以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入到流通领域,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制造业流通新业态,湖南制造业企业应尽快提升流通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要切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5],推动湖南产品向湖南品牌转变,为推动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是要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重大产品创新、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示范等方面全面发力。二是要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各层次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同时,要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设立一些产业技术基础平台[6],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紧扣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促进协同创新。三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采取目标指引、揭榜挂帅方式,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抢抓新基建和产业链重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四是要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如构建工程机械以长沙为核心,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以株洲为引领,其他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同时,深化主配协同,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更加科学、稳定、可持续的供应体系。
此外,要努力打造湖南制造品牌。加强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单项冠军产品,同时,加强制造质量标杆培育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湖南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质量,完善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7]。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断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继续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8]。在具体举措上,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建设政策以及各类国际性的博览会举办契机,推动湖南制造产品更好地走向全球。二是推动湖南企业“走出去”发展,可以尝试建立央企与湘企合作机制,借船出海,加快全球生产布局和销售布局,尤其是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应该发挥好“走出去”带头作用,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三是开展好制造业开放发展行动。对接500 强、提升产业链;对接新丝路,主攻东盟市场,开拓非洲市场,拓展中亚、西非、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推动农业和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等产业“走出去”发展。
除此之外,湖南制造业畅通“双循环”发展还应当做好一些配套工作:一是引进高质量人才,打造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人才队伍。要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抓好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扶持等工作,致力于做好产业链与人才链的高质量协同,加强企业家培育、技术团队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等。二是努力建设好一批工业“五好”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引领区。三是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双碳”战略目标,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更好地推动制造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制造业畅通“双循环”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