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三维一核”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2-12-15王盛济王经军

中国德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心育滨海校本

■ 王盛济 王经军

教育是做的哲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教人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以及人类生活世界是由自然、社会、人三部分有机构成的理论,我校聚焦“立德树人”这一基本内核,尝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并探索高中“三维一核”的育人路径,即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维度,在实践中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三大教育路径,旨在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学校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心育路径、创新心育载体,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塑实践范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一是建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校持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开展心理测评、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剧、心理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全体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特别是每年开展的“525心理健康节”,主题涵盖亲子沟通、疫情心理、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另外,学校通过高效率学习考试训练、专注力训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通过生涯测评、讲座、生涯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生涯指导;通过社团活动、校园节庆特色活动等,为师生搭建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维一核”育人路径研讨会

二是构建心育课程。学校在传统心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品格提升目标,构建积极心理课程体系。学校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适宜的活动方式,构建了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范式。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实施落地,学校编写了《阳光高中生》等校本读物,供学生阅读学习。另外,学校注重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心育课程效果。

三是打造心育团队。学校成立积极心育团队,通过读书学习、团队协作、研训一体、名师引领等途径提升团队师资力量,构建了“知行结合”“跨界组合”的教研范式,让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育人能力。

四是搭建共育平台。学校着力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家校培育平台、社会共育平台,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开设家庭教育讲座、引进高校优质资源、开展游学体验等手段,共同提升学生品格。

五是完善心育评价机制。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了解育人过程,学校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测评、“五好学生”评选等活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生态文明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需要用生态学的原理去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生态文明实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主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进而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一)构筑室内室外滨海湿地教育立体课堂

一是建设滨海湿地生物教育体验馆。学校建成一座以滨海湿地为主题,集展示、教育、研究于一体的体验馆,引导学生自觉去爱惜和保护湿地资源。

二是建设滨海湿地研究室。滨海湿地研究室配备了高性能显微镜、计算机以及投影设备,能充分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三是开辟校外滨海湿地研究场所。学校主动与和安湿地、临洪河口湿地等管理部门联络合作,组建了校外滨海湿地研究场所。

(二)建构滨海湿地课程教学模型

室内外滨海湿地立体课堂的构筑,旨在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直观体验,改进核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和传导方式。

国家课程采取“实践体验-互动探究”的学习范式。通过“实践体验—互动探究—概念形成—迁移应用”的学习范式,帮助学生既获得体验感悟,又从事实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采取“自主研究-交流分享”学习范式。学校充分利用滨海湿地课程基地资源,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编写出《滨海湿地物种》《人类与滨海湿地》《滨海湿地演替》等多种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定研究主题,进行自主研究,并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最终撰写研究成果。

实践性活动采取“自选项目-作品展示”的学习范式。活动性课程,就是指以班级或社团为单位开展的系列实践性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以获得直接经验。

(三)创建滨海湿地课程自主学习互动平台

首先,学校根据湿地课程计划,由各年级学生自主申报,组建多个以湿地研究为主题的社团,独立开展活动。这些社团包括“湿地探秘”“我们的湿地”“贝雕艺术”“走近湿地”“我爱湿地鸟类”等。

其次,学校重视开发两种课堂的创作空间,创建了“贝雕艺术工坊”“湿地生态制作室”等动手实践体验场所,为挖掘湿地课程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提供创造空间。

再次,建立信息化平台。建设湿地课程基地网站,及时发布湿地科学研究最新进展,链接湿地科学类专业网站和知名高校生命科学院门户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互动讨论空间。

三、开展公民法治教育,为培养现代公民赋能

学校以江苏省2019年度第十三期重点自筹课题“普通高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与评价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培育具有法律素养、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为目标,以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治实践等为手段,从厘清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入手,提出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实践路径,通过评价机制的强化作用,达成法治教育目标。

(一)厘清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学校注意整合区域法律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法律需求和实际情况,构建校本法治课程,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活动,注重学生的法律实践和法律体验,让法律走进学生心里,让素养伴随成长。

(二)建构中学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是课程奠基。我校开设“中学生身边的法律知识”校本课程,参照相关的法律知识,从青少年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需要掌握的法律理论,选取生活案例,拟定相关的议题,有针对性地对法律常识进行选择和补充,开设了共10课时的课程。

二是活动践行。学校主要通过法治教育社团和主题教育的方式推进法治素养的落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法治教育社团包括模拟法庭社团和小律师协会。模拟法庭社团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律师协会通是过举办讲座、读书会、法律沙龙、法律文书写作大赛、校外普法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主题教育有升旗仪式和成人仪式。升旗仪式方面,一是常规升旗仪式,二是在“12·4宪法宣传日”举行法制主题升旗仪式,让学生明白法律是自己健康成长的守护神,每一个人都要懂法、知法、守法。学校每年都精心举办成人仪式,增强学生的成人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公民所要肩负的使命,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探索法治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研制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师法治教育教学活动从“好课”标准、活动开展内容与成效等方面展开评价;对学生评价既重视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机制,又关注对学生法治实践参与过程的评价及法治意识提高的评价。

“三维一核”育人方式的实践与探索,使学校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挖掘并整合教育资源,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阳光、幸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享受高品质的教育,培育高品格的灵魂,为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基。

猜你喜欢

心育滨海校本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滨海白首乌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滨海顶层公寓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岳滨海 藏石欣赏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