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题教育课程研发为契机,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2022-12-15庞丽娟裴美婷

中国德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育德研修校本

■ 庞丽娟 裴美婷

一般而言,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指向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知识,更关注其育德的主动性、敏锐度以及对时机、方式、技巧的选取等。具体而言,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师德修养的示范力、掌握育德契机的敏感力、选择恰当方式达成育德效果的施教力。

上海田家炳中学创办于1997年,在二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升,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赞誉。学校的办学实践证明,要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学校以PACES主题教育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为契机,在将学校各年级的德育主题课程系列化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的育德能力。

所谓PACES主题教育系列课程,即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结合我校“智情兼修,厚德重养”的育人目标,聚焦乐观心态(Positive Mentality)、理想信念(Aspiring Youth)、核心价值(Core Value)、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以及责任担当(Social Recognition)五大主题,形成的校本特色系列课程。

一、课程缘起

(一)课改深化带来的现实需求

课改的深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实施“五育融合”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指向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知识,更关注其育德的主动性、敏锐度以及对时机、方式、技巧的选取等。具体而言,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师德修养的示范力、掌握育德契机的敏感力、选择恰当方式达成育德效果的施教力。

目前的教师专业研修较多地聚焦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课程教材研究等方面,而在教师育德能力提升方面,无论是研修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足,如提升育德能力的团队研修缺少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与学生思想道德提升有关的主题教育还存在目标不明确、形式和内容不切学生实际的现象;学校德育和学校课程以及学科教学未能形成有机整体等。上述现象的存在,表明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于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还缺少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相关的机制亟待建立。

(二)多年积累形成的现有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点要求:一是养德行,每名教师要有不断增进师德修养,成为师德表率的执着追求和奋斗目标;二是倡独立,倡导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努力形成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三是重思辨,强调教师必须具备质疑探究之精神;四是共成长,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实践中注重角色转变,提升信息素养,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基于上述要求,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以打造学习共同体为先导,提升教育境界,要求教师每学期要有公开教学、教学反思,通过学习促进实践积累。二是以创建各类载体为主导,提升研修水平,首先以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为路径,促进教与学的改进;其次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架构校本研修的模式。

2.德育课程建设的基础

2012年,我校引入田家炳基金会“共创成长路”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计划进行了校本化、本土化改造,使之与校情、学情相适应,进而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在课程的开发和优化、共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15年,“学生德育新课程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区重点课题,并成功结题;2018年,学校研发的“青春修炼笔记——青年教师德育课程实务研修”被列为“十三五”上海市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2020年学校组织编写的《教坛新人的育德修炼——中学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被列入上海市教师教育知会书系,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基于以上两点“基础”,我们以PACES主题教育系列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为载体,重新出发,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育德能力提升对于其师德修养提升的重要价值;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研修机制,打造研修共同体,为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实践举措

(一)构建课程框架,完善课程实施管理

我们对PACES主题教育系列课程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要素作深刻分析,以问题引发深入思考,例如,如何形成更好的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如何将各年级的主题教育课形成系列;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教师育德能力作为主题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重要原则,指导课程具体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二是结合当前课改趋势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要,再结合本校育人目标、学生实际等因素,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逐步形成校本化课程建设框架(见图1)。

图1 课程建设框架

三是逐步构建PACES主题系列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构建符合校本特点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梳理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课程评价的要素,即为什么评价、什么时候评价、谁来评价等;其次,基于已形成的理论基础,构建PACES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包括评价的目标、评价的对象、内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再次,结合实际主题教育案例,呈现主要的评价项目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最后,总结分析通过课程评价发现的成功经验和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研发主题教育课程,打造校本研修共同体

首先,通过主题教育课程的研发项目,教师在课程研发的实践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德育的价值,进而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开展系列教育实践;其次,主题教育课程的研发让教师进一步理解了德育课程系列化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价值;第三,主题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让项目团队逐渐形成合作分享的意识,每个人有任务,有目标,在合作分享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展工作坊研修,形成校本研修流程

在“确定主题、聚焦问题、研修释疑、形成成果”的工作坊研修过程中,教师深入探索项目化实施的路径。其中在“研修释疑”环节,我们主要通过工作坊研修的方式,依托“培训与指导、梳理与设计、分享与交流、实践与展示、研讨与完善、评估与优化”六条路径开展育德研修实践。工作坊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智慧班主任工作坊和小组研修。智慧班主任工作坊由学校德育处负责,主要开展跨年级的研修活动;小组研修则由年级组长负责,主要开展本年级的研修活动。

在针对育德实践的验证、反馈、优化中,我们逐步形成规范的校本研修的模式,在不断优化的迭代式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成果,开发更多主题教育系列课程,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此外,我们还注重迭代式项目研究,提升教师追求更高目标的意识。教师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逐步提升育德能力的过程,逐步科学认知教育规律的过程。在迭代式的项目研究实践中,教师能够不断地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从而追求育德能力的新发展,实现育德实践的新成效。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有效、科学、系统的PACES主题教育课程;形成了规范化的团队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了专题化的培训系列微课,成为职初教师岗位培训的必修材料。下一阶段,学校将不断优化课程,集聚更多资源,建立保障机制;研发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系列微课程;设立更多适合校情的德育项目,引导教师在项目研究中不断提升育德能力。

猜你喜欢

育德研修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