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2022-12-15周鑫

商展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

周鑫

(厦门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2019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参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品质发展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建设问题做出了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建设”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一样,包括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别处于黄河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黄河流域呈现以下游地区为核心、中游地区为外围、上游地区为边缘的由东向西的“核心——边缘”结构。黄河流域地区发展重点依赖于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兴经济体的带动,如何将城市群之间进行协调发展则是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区位、经济、生态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和代表性的三大城市群,即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三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关系,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1 文献综述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对于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研究中分析了上述关系的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Sachs通过比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由落后的传统结构迅速转型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于斌斌(2015)认为,在城市化阶段的地区经济增长可以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中获得较为明显的“结构红利”;谢婷婷等(2018)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的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得出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依然显著。此外,我国有部分学者运用产业结构理论结合省域经济发展,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胡立君等(2019)运用各省宏观数据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发现大部分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协调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得知,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但黄河流域城市群之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

2 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空间相关性

本文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表现为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本文利用全域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效应的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所列莫兰指数的(I)值位于[-1,1]范围内,该值所表达的是空间结构内相邻地域单位属性值的相同程度,等于零则空间结构正相关,小于零则空间结构不相关,等于零则空间结构负相关,其预测值大小与空间结构地域相关性成正比;yi,yj分别表示为区域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系数;n代表所研究的区域单元数量为区域内总体人口或经济的平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所对应元素,表示为空间区域的地理邻接关系。

通过计算得出黄河流域城市群全局Moran’s I 指数,2008—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正值,绝对值不超过0.5388,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正相关,且z值均大于2.58,p值均小于0.01,通过检验。2008—2020年Moran’s I 指数整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空间分布相关性逐渐降低。

表1 2008—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借鉴目前已有的论文成果,本文将产业结构提升与人力资本因素作为新增内生经济影响变量,索洛模型构建如下:

式(2)中:F为经济产出,K为资本,L为劳动力,R为人力资本,I为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观测值,f(*)为生产函数。

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代表投入产出的f(*),则构建为:

式(3)中:Y为各个城市的GDP,β1、β2、β3则依次代表了人均资本、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产出弹性系数。

令k=K/L,对式(3)取对数,得出:

式(4)中:ε为随机误差项。

空间杜宾模型(SDM)包括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基本表达形式为:

式(5)中:ε为随机误差项,WX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θ为待估计系数,其他因素均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相同。

4 实证检验与分析

本文选择产业结构升级水平(I),物质资本(K),劳动参与率(L),人力资本(R)作为自变量衡量,财政支出(G)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杜宾模型(SDM)三种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邻接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模型结果

通过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模型的R2都较高,说明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经济距离下的空间杜宾模型的R2为0.7252,极大似然值相对较大,说明该模型回归系数较为显著,同时溢出效应较为明显。经济距离矩阵中,产业结构、物质资本、财政支出以及劳动参与率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并通过显著性检验。物质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的投资水平,基础设施和固定资本的投入提升了社会投资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要素投入平均溢出效应结果来看,根据空间相关系数,邻近城市经济每增长1%,将带动本地城市经济增长0.2694%。从要素投入方面来看,产业结构、物质资本、劳动力平均溢出效应为负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产业结构溢出系数高于其他两项,人力资本平均溢出效应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溢出效应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财政支出平均溢出效应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物质资本、劳动参与率溢出系数为负,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之间,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优势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牢固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优异条件,不断吸引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要素,形成“虹吸效应”。

5 结语

本文选取黄河流域城市群2008—2020年,共计4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析三大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黄河流域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未表现出空间自相关,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2008—2020年空间分布的相关性逐渐减弱。

第二,黄河流域城市群生产要素边际生产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相较其他要素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对刺激经济增长作用更加明显。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对当地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直接推动态势,且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其他区域。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完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发展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变,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动能,加快构建集聚度高、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内生能力。坚持内生性增长和外生性动力输入相结合。围绕黄河流域各个城市主导产业抓招引,进一步形成集聚集群效应。把招引外企、外资和海外华商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引进“高精尖”制造项目、研发机构项目、创新要素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项目。

三是强化区域联系,不断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形成全局性的地方协调机构,在国家方面成立推进黄河生态工作领导组织,谋划顶层设计;在区域层面成立有关地方协调的联络组织等部门,研究提出黄河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落实顶层设计的意见。不断完善黄河流域的上中下三大区域各地方间的交流合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不同城市的合作接洽制度和生产要素流通保障机制,包括国家政策协调机制、地方政府配合机制、黄河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环保协调机制、地方经济协调机构,以及省际交界区域协调机制。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