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探讨

2022-12-15李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35期
关键词:窗口期核酸标本

李艳

(山西省临汾市中心血站,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目前,输血在临床中是非常常见的手段,而在进行输血的过程中应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以降低输血中感性疾病的传播率。如何有效地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血液筛查是一个有效提供安全血液的重要环节,而在筛查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是非常关键的。在感染性病原微生物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病毒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制品、静脉吸毒等。而人们在输血的过程中,尤其是无偿献血前并不知道自身携带哪种病毒,因此进行血液筛查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患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比例增加,使得人们对输血安全性的重视程度加深。血液采集后的检测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筛查的主要方法,包括酶联免疫法与核酸检测法[1]。酶联免疫法为应用广泛的检测手段,通过血清学方法检验[2],有效筛查了血液传播性疾病,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对血液标本进行大范围筛查。核酸检测属于较为先进的检测方法,筛查精准性较高,但普及程度较酶联免疫法降低。在实践运用中发现,血液内病毒处于窗口期或变异期时,酶联免疫法检测往往无法检测出结果,增加了漏检的风险[3]。为降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漏检率,保障临床的用血安全性,增加核酸检测[4]。核酸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血液安全筛查中对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梅毒病毒等病毒的检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低水平的病毒还是隐匿性的感染、处于亚型的病毒及变异的病毒都有检出作用。 本次研究选择山西省临汾市中心血站采集的5280份血液标本,分别进行了酶联免疫法检测2次及核酸检测1次,同时对比了检测结果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山西省临汾市中心血站采集的5280例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金标法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以及干式生化仪检测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从采血袋的旁袋分别留取2管静脉血,每管均为5ml,一管无分离胶的予以酶联免疫法检测,一管有分离胶的进行核酸检测,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离心处理时间需在4h内进行,以免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血液采集后,均置于温度为2-8℃的恒温环境中,予以统一管理保存统一检测。

1.2 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酶联免疫法所应用的检测仪器为爱康全自动酶联免疫检测处理系统,核酸检测所应用的仪器为华益美核酸筛查系统。

检测试剂:检测过程中所运用试剂包括厦门新创和北京万泰的HBsAg、抗-HCV、抗-HIV、抗-TP试剂和华益美核酸检测试剂[5]。

首先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280份血液标本2次,检测完毕后无反应标本继续实施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无反应则认定标本合格,核酸检测有反应则需进一步实施单项拆分检测,仍有反应则认为标本不合格。所有血液标本检测后予以报废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酶联免疫法与核酸检测法检测的结果,首先对比酶联免疫法检测中单阳性与双阳性的份数差异,进一步对比酶联免疫无反应标本核酸检测的有反应与无反应份数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酶联免疫法单阳性与双阳性差异性对比

酶联免疫检测的5280份血液标本中,有反应的标本共有43份,占比0.81%,酶联免疫法检测双阳性比例为0.66%(35/5280),单阳性比例为0.15%(8/5280),两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酶联免疫法单阳性与双阳性差异性对比(n)

2.2 酶联免疫法无反应标本中核酸检测有反应与无反应标本的差异性对比

采用核酸检测的5237份血液标本中,有4份血液标本出现了反应,4份标本均经核实确认存在血液传播风险,总阳性率为0.076%(4/5237)。核酸检测无反应的比例为99.924%(5233/5237),核酸检测有反应与无反应标本的差异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核酸检测有反应与无反应标本的差异性对比(n)

3 讨论

核酸检测技术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有效应用,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6]。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主要检测对象为抗原、抗体,需要较长的“窗口期”,尤其是以抗体为主的检测对象的感染标志物,从病毒进入到人体内进行刺激产生抗体,再到抗体被检出的时间需要得更长。因此,在实际应用酶联免疫检测中在“窗口期”非常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有将近90%的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70%左右的丙型肝炎病毒在使用酶联免疫检测时出现漏诊都是发生在“窗口期”。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相比较,核酸检测技术则能大大缩短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窗口期”。该技术是用来检测病原体核酸,在缩短“窗口期”上有着明显的优势[7,8]。

实践运用中发现,核酸检测在HBsAg、抗-HCV、抗-HIV等多种病毒的检测中,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缩短了采用酶联免疫法于窗口期检测造成的检测盲区,降低了血液病毒传播的风险,为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9]。酶联免疫法检测价格低廉、时间周期短、操作方便,因此仍为各个血站主要的检测方法,但由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长的窗口期,因此具有一定的输血风险。采取酶联免疫合并核酸检测,发展前景广阔,更符合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趋势[10,11]。本次研究对比了酶联免疫法与核酸检测在筛查血液传播性疾病中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核酸检测的5237份血液标本中,有4份血液标本出现了反应,4份标本均经核实确认存在血液传播风险,总阳性率为0.076%(4/5237)。核酸检测无反应的比例为99.924%(5233/5237),核酸检测有反应与无反应标本的差异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已经成为了各个血站迫切解决的问题,核酸检测在筛查血液传播性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准性,但该检测方法复杂,耗时长,检测费用昂贵。建议可采取一次酶联免疫法联合核酸检测的方式筛查血液样本,以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12-16]。从此次研究中可看出,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相比较,核酸检测有效弥补其不足之处及存在的缺陷,能够大大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分析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将血液中微小的病毒核酸通过 PCR 扩增以及荧光信号识别,从而达到早期检测缩短“窗口期”的作用,进一步弥补酶联免疫法的缺陷,达到提高输血安全的目的[17-19]。笔者认为酶联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而临床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证实,类风湿因子、补体、部分自身抗体、交叉反应物质以及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内源性感染因素与标本储存时间较长、细菌污染等外源性因素均可能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综上所述,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传染病在患者体内的病毒处于隐性感染期、变异期或窗口期时,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已不能满足用血安全性要求,采用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漏检情况的发生,对于提高检测精准性,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2]。但是,无论是哪种检测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只是相对来说分为时间的长与短,即便是核酸检测技术也有一定的“窗口期”。这就需要采血机构需要在源头上进行血液筛查,保证提供更加安全的血液,首先需要对献血者进行筛查,在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健康体检,选取较低危的人群作为献血者。同时,由于核酸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23,24],因此,在实验室环境及血液标本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证血液标本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在进行上机操作时应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测,留取的标本要完善,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各个环节,保证血液的安全,从而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25]。

猜你喜欢

窗口期核酸标本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核酸检测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期”
把握窗口期乘势而为
邂逅“生成”的美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