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铺板壁上的小天窗
2022-12-14舒维秀
舒维秀
今年春节前,我回湘西云溪侗寨老家,几十年历史的木房了,板壁被烟火熏得漆黑,我找来旧报纸,把火铺边板壁重新贴一下,过年时显得整洁些。
“这个挂在板壁中间的电灯撤了算了,这小窗也封了。反正现在火铺间、灶间都安了电灯。”我征求母亲意见。“莫撤,挂了几十年了,还放在那里吧。”母亲坚决地说。我们侗家的木房,一般有上下楼两层,三进六间,中间是堂屋,进来是火铺间。火铺间是休息、烤火、做饭、吃饭的地方,其左右两边一般是灶房和放坛坛罐罐的杂物间。灶房有大小几口灶,大灶煮猪潲,小灶在天热时可炒菜。我们家的灶房在右边。过年时烧热水杀年猪,打糍粑时蒸糯米,做米豆腐时搅浆,煮社饭时架甄子,端午节煮粽粑,烤米酒时安导甄等,都要在灶房大灶锅上进行。
我们家板壁上有一个似小学课本大小的小天窗,开的时间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那时整个寨子才架通电线,牵来电灯。小天窗上钉一颗钉子,把电灯泡挂上去,火铺间、灶房都能照亮。灯泡是钨丝的,现在看来,光线有些昏黄,但对于当时我们刚从煤油灯下过来的人讲,这钨丝灯还是很亮很亮的了。通电前,寨里家家户户都是烧枞膏(方言,含油脂多的松樹枝或干)照明,用铁丝织个菜碗大小的半球型篓子,一般在篓里烧一两根枞膏,五分钟左右快燃完时又添一根。这篓子挂在火铺上的柴尾巴火炉堂上方,燃后的火子落到炉膛里。这一般是我们三兄妹的活儿,黄昏时把枞膏枝破成手指大小的一根,放在柴尾巴备用。为节省起见,只在炒菜、吃饭时才点枞膏,其他时间就凭火炉堂里的明火照明。那时,我们那里栽了很多的油桐树,每年秋冬,我们捡桐籽壳,剥出桐籽,榨出桐油后,大部分拿去卖给供销社,自留一部分用于照明。桐油灯制作方法简单,用一个破碗敲去边缘,留出碗底,架在一个竹筒上,竹筒上再用铁丝穿起,挂在柴尾巴炕上,把桐油倒入碗底,再把一根棉线放入油中作灯芯,灯芯头拨到碗底边,点上即可。用碗底做的桐油灯,边缘不光滑,一般不用这个,大多数人家是在街上买的专用铁凹浅碗。再后来,煤油进了公社供销社和大队代销点,我们又做起了煤油灯,先准备一个墨水瓶,再准备一个瓶盖大小的铁片,中间钻一小孔,棉线从中穿过,作为灯芯,瓶里倒上煤油,灯芯放入瓶中,就可点燃芯头了。相对于枞膏,不论是桐油灯还是煤油灯,都方便多了,不用几分钟加根枞膏了,只需过一段时间拔下灯芯,加一次油,可点两三夜。
大约是我上小学后,公社在各大队、小队栽杉木电杆,杆上安白瓷杯,上下两根电线平行穿进了寨子,又进到各家各户。为节省电费,我们家舍不得安几盏电灯,但至少要兼顾火铺间和灶房的照明,父亲就把两间中间的板壁开了一个小天窗,灯挂中间,左右逢明。记得那时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灯从小天窗移下来,挂在火炉堂炕上,便于母亲切菜、炒菜和大家吃饭。饭后,母亲洗了碗筷,就去灶房砍猪菜,我们又把电灯移到小天窗去。那时,灯泡最小功率是十五支光(方言,十五瓦),我们家就用这种,后来家里条件稍好些,才改用二十支光和三十支光的灯泡。有时因电压不稳,钨丝烧断了,我们就小心地把灯泡撤下来,拿在手里轻巧翻转,想把断的钨丝接上去,有成功的,但也亮不了几天。
1980年后,我们家的境况逐年改善。大家先改善电灯,换了瓦数大的灯泡,火铺间、灶房各安了一盏灯,住的房间、堂屋也安了灯,猪圈边、厕所边也安了,晚上进出,一拉开关,方便得很。十多年前,我们对院坝进行了修整,安了围栏,左右两边各安一座带玻璃的铁罩子灯,雨淋不进,晚上一开,院坝里灯火通明。再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钨丝灯换成了节能灯,又换成了LED灯。如果不是要整理火铺间板壁,我们对这个小天窗也许视而不见,倒是母亲的态度,让我们想起了过去岁月的夜晚。母亲现在仍是十分节约用电,天还有光不开灯,人走一定要关灯,她这个习惯时时提醒我们,现在条件再好,也不能忘了点枞膏、点桐油灯、点煤油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