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气管动态模型辅助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2022-12-14张会娟张杏蕾
张会娟 张杏蕾
(洛阳市洛龙区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洛阳 47102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位于人教版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3章“人体的呼吸”第1节,其教材地位相对较为重要,本章节为下一章“人体的物质运输”作准备,同时,为后续学习“人体内的能量供应”作预设。
当人类伴随第一声啼哭降临到世界上,即开始从外界摄取氧气。洁净的空气对于人体至关重要。能否从外界摄取到相对洁净的空气,呼吸道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用视频进行讲解,能清晰地将内容讲解清楚。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自身身体的基本结构,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及科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制作气管动态模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1],以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教学成效。
1 材料
空调下水管、压水器、双面粘胶、废弃大油壶、假睫毛等(图1~图5)。
图1 空调下水管
图2 压水器
图3 双面胶
图4 油壶等材料
图5 假睫毛
2 制作步骤
2.1 气管模型的制作
1)取3根空调下水管,分别截取45 cm。
2)将其中一根,用剪刀从中间剪开。
3)将图3胶带截取适量,粘在空调下水管的内壁。
4)将假睫毛依次贴于粘胶上。
5)用透明胶带将剪开的口封好。
在此模型中,空调下水管模拟气管的C型软骨,内壁贴的黏胶模拟呼吸道黏膜,假睫毛模拟呼吸道纤毛(图6)。
图6 气管模型
2.2 肺模型的制作 肺位于人体的胸腔,由肺泡组成,肺泡是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从外界获取氧气,并将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由于肺泡外部由大量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组成,因此,肺具备一定的弹性,能随胸廓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相应的运动。采用饮水机的压水器(图7)模拟肺,可通过手动按压的方法使其收缩和舒张,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压水器的一端连接空调下水管,模拟肺与呼吸道的连接(图8)。
图7 模拟“肺”
图8 模拟肺与呼吸道连接
2.3 模拟外界空气
1)用废弃的大油壶,截取其上1/3,保留剩余部分。在相对应的两壁下端1/4处的中间各凿出2个洞,洞的直径要保证空调下水管恰好通过。
2)将废旧的泡沫塑料揉碎,放至其中,同时可用一些红色的粉笔沫增强视觉效果。
3)用压水器连接一根完好的的空调下水管(连接方法参考图8),通过手动挤压将气体压入油桶内,制造污浊空气。
3 操作步骤
1)甲、乙、丙3位学生各拿一个已连接好的压水器(图9)。
图9 装置侧视图
2)学生甲首先压气,制造污浊空气。
3)学生乙、学生丙随后开始挤压压水器,模拟呼吸运动,30 s后同时停止(图10)。
图10 实验后装置府视图
4)学生乙、学生丙对比手中的压水器(肺)A和C,观察其中颗粒物的多少(图11)。
5)溯源:将模拟呼吸道的空调下水管上的胶带打开,能观察到很多颗粒物粘在“呼吸道”上(图12)。
实验过程说明:A、C分别代表2个肺,操作压水器B可使壶内气体变得污浊;A连接已处理过的空调下水管(模拟气管),C连接一个未经处理的空调下水管,作为对照。甲、乙、丙3位学生同时操作B、A、C,学生甲操作B桶使空气变污浊,学生乙、学生丙分别操作A、C压水器,使气体分别进入“肺”中。
通过以上操作,分别对2个“肺”(A、C压水器)进行对照(图11),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到2个“肺”内空气的洁净程度。为追根溯源,打开经过处理的“气管”,发现很多颗粒状泡沫粘浮在“呼吸道”壁的纤毛(假睫毛)和粘膜(黏胶)上(图12),这使学生更加明确,外部空气经呼吸道处理后,可获取到较为清洁的空气,从而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图11 实验后肺部对比图
图12 实验后气管内壁图
3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模拟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呼吸道的结构,使学生对呼吸道的认识更具层次感;同时,模拟了呼吸运动中肺的运动,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呼吸道的工作原理,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为直观、立体。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完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理解基本概念,增强动手能力,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赢。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的积极构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探究能力[2]。同时,通过教师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环境,让科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