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文艺的发展与嬗变
——评《新媒体文艺》

2022-12-14马晓璐

传媒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创作

文/马晓璐

书名:新媒体文艺

作者:范美俊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定价:49.80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代文艺的发展过程中,这股新力量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迭代速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文艺作品的制作方面,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各类技术手段,也体现出其科技含量高、成本低、创作门槛低等各种优势,逐渐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虚拟4D/5D视觉技术、自媒体创作技术、物联网下的音乐作品搭建和共享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文艺作品的发展,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艺术、新创作、新审美的追求。由范美俊所著的《新媒体文艺》一书,围绕新媒体与当代文艺新局面展开,从新媒体环境下文艺的制作、传播等角度阐述新媒体技术对于当代文艺发展的影响,并选取了公共场所、网络等几个特定场景,分析基于这些特定场所的新媒体文艺发展特点,最后提出了新媒体文艺生态的概念,将新媒体文艺从制作到品赏,再到进入市场整个过程进行了分析,展望新媒体文艺未来的市场价值和前景,为当代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内容。

章节安排合理,重点突出。新媒体发展推动着当代文艺构建形成新格局。本书以此为背景,探讨文艺媒体的新与旧,结合新媒体文艺的门类深入剖析,最终落脚到新媒体文艺创作、鉴赏及产业发展等实践层面。为了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条理更加清晰,作者结合研究内容,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将本书划分为上编、中编和下编。其中第一章到第三章属于上编,对新媒体文艺进行了概述。从理论层面阐释了新媒体文艺与传统媒体艺术在传播途径上的差别,并突出了传播媒介及途径的变化对当代文艺所产生的影响。书中提到,新媒体艺术背景下的文艺创作具有科技性特点,也更强调自创作的特色。通过引入新媒体文艺的概念,对比分析新旧媒体艺术的差异,探讨新媒体文艺创作的特点,提纲挈领地开启新媒体文艺研究之路。第四章到第七章属于中编,介绍了不同场景下的新媒体艺术。从网络环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到现实中的新媒体艺术,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媒体艺术,到虚拟背景下的新媒体艺术,徐徐铺开全面探讨,体现出了对各类新媒体艺术类型及特点的精准把握。中编分门别类探讨新媒体艺术的类型,汇总大量典型案例,展示并介绍了新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领略新媒体艺术的丰富与精彩。第八章到第十章属于下编,提出了新媒体文艺生态的概念。书中分别从新媒体文艺作品的制作、品赏和消费的角度展开,介绍当代新媒体环境下文艺作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下编立足创作实践,探讨产业发展,多层次分析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媒体文艺发展路径,构建形成新媒体文艺生态环境。全文各章节层次清晰,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具体场景,深入浅出,由现实展望未来,同时又突出新媒体文艺的特点。

内容翔实生动,剖析新旧转变过程。传统的旧媒体创作,往往受限于创作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创作的文艺内容较为单一,文艺作品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较为守旧。在探讨“数字时代的艺术”时,书中提到科技介入带来了艺术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方式等不同方面。典型的如传统音乐作品的制作传播,常常通过在音乐棚内进行创作,同时需要采购一套完整的音乐录制设备,一般只有专业的音乐创作公司和媒体公司才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编写音乐谱子、通过电脑CAD软件进行艺术作品创作、通过传统的电影拍片制作方式等,来形成一部艺术作品,成本较高,容错率低,且形式非常单一,除非作品本身质量较高,否则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作者也认为,新媒体文艺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不仅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借助多元的电子设备完成艺术的创作,并通过网络载体与他人分享,而且也可以即时点评数字时代的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互动。开放、包容、互动等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融入到新媒体文艺之中,也成为了新媒体文艺的特征。本书基于旧媒体文艺表现形式与媒介传播特点的分析,探讨了新媒体出现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新媒体从传统文艺中出走,处处体现出科技之变化所带来的媒体之变,具备了旧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使艺术的呈现更多元、更丰富,也激发了文艺创作的动力。

场景丰富,透过案例展现应用。新场景的开发,意味着新媒体技术开辟出新的市场,在市场驱动下,新媒体技术的开发者们,不断拓宽着新媒体艺术的使用和创作场景。这种文艺场景通常包含网络、线下表演、线下教学等。书中从网络新媒体文学,公共场所的新媒体艺术装饰,以及网络艺术、电子游戏、观念摄影、动漫艺术等不同层面,列举典型案例,展示出了技术发展升级对艺术领域的冲击。通过新科技,使得观众体验与以往不同的艺术表演。从艺术赏鉴的角度来看,数据与技术的应用,为公众欣赏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更多元的场景。在对艺术消费市场分析的过程中,作者结合数据技术的应用,探讨消费环境的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音乐倾听者的聆听习惯,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可以让倾听者选择自己喜爱的场景,比如DJ场景、轻音乐场景、古典场景等,使得一首歌可以在多个场景下被倾听者所享受,并通过VR技术,结合歌曲歌词情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歌曲的意境,将音乐效果视觉化,增加体验的互动感,通过歌单创建,让用户选择若干自己喜爱的歌曲,并可以选择随机模式、循环模式、单曲循环等方式,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聆听这些歌曲等。此外,像AR技术、5D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可视化设计、数字UI设计等新兴的新媒体技术,也逐渐在文艺作品设计、文艺作品展现等领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应用场景,让人们感受着来自艺术的科技感。本书选取了大量鲜活的作品案例,集中展示了新媒体文艺的特色与优势,从网络化的新媒体文学,到公共场所的新媒体艺术,再到网络艺术、电子游戏、恶搞艺术等数字化的新媒体艺术,以及观念摄影、动漫艺术等非线性的新媒体艺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带给人们一场场精神盛宴,实现了艺术体验方式的丰富与便捷。

技术应用,透过数据分析市场。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就是市场,新媒体技术公司争先创新各类新媒体技术,当然也希望这些新媒体技术在投入市场后,可以为其获得利润。书中作者通过分析目前新媒体市场中的广告投放费用、付费点击费用等,分析了新媒体产业的庞大市场和未来前景,新媒体文艺的巨大消费市场及潜在的市场机遇,特别是电子游戏艺术市场、自媒体艺术市场、艺术互动市场、摄影艺术市场等,已经初具规模。新媒体文艺的市场化,也是当代中国新媒体环境下文艺发展成熟的标志。书中指出,新媒体文艺市场化后,新媒体环境下文艺的发展,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艺作品更加生活化。与传统高雅的文艺作品相比,接地气、通俗易懂的新媒体文艺作品,市场占有率更高。二是文艺作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短视频之所以盛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节奏下的生活,很少有人会反复品读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加快了文艺作品的更新速度。三是文艺作品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网络时代,市场竞争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流量集中于少量的头部作品,这也加剧了新媒体文艺作品之间的竞争。既符合大众审美观,又迎合大众情感需求的作品,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流量,从而占据有利位置。以数据来分析新媒体文艺市场,更直观清晰,也利于把握新媒体文艺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发展。

展望未来,引发文艺生态新思考。书中作者创新性提出了新媒体文艺生态的概念,从新媒体文艺作品的创作、包装、品赏、消费全过程分析新媒体文艺生态的构建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普通百姓固有的认知中,文艺作品的创作,起点高、学习成本高、创作困难,一般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且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才可能独立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但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推进,很多自媒体软件,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只要会玩自媒体软件,又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作热情,就可以实现文艺作品的自我创作。比如通过CAD软件等,就可以进行文艺作品的二维建模;通过抖音等短视频自媒体,可以创作出简短的生活小电影,轻松成为一名导演和演员;通过游戏软件中的自定义模式,开发自己喜欢的游戏场景。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时代,是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

近年来,诸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网红歌曲,但该类艺术作品,往往商业气息浓厚,利用网络炒作的成分较大,反而降低了大众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不利于音乐艺术的长期发展。如何把握好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质与量的平衡,是完善文艺生态、提高全民文艺欣赏水平的关键。因此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有效降低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成本,拓宽了传播和欣赏领域的发展路径,创新出多种多样的文艺创作方法,快速更新着文艺作品展现的场景,给当代文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市场。而在此背景下,当代文艺教育者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从授人以鱼,开始转变为授人以渔,除了文艺教学本身以外,还要教学新媒体文艺创作工具的使用,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学习文艺理论外,还应该熟练掌握这些创作工具的使用。通过新媒体文艺的创作,推动文艺世界百花齐放。

本书作者聚焦于新媒体文艺,用十个章节,分上编、中编和下编,条理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作品创作、传播过程及市场反馈。既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对于文艺作品创作的影响,又从欣赏者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技术下文艺作品的变化。全文场景、案例丰富、内容通俗易懂、数据支撑有力,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媒体文艺生态的概念,从新媒体文艺生态构建的角度,预言未来新媒体环境下文艺的发展和变化,给当代新媒体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值得学习和品读。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创作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国内九成文艺作品属模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