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演化分析

2022-12-14冯夏楠潘忠宇

传媒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心基层融合

文/冯夏楠 潘忠宇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我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乡村公共文化治理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承载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成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聚合了县域媒体资源,整合了更多的功能,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服务,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信息枢纽,也是打造乡村主流舆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进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仍有许多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供给难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群众对服务满意度不高、服务效能较低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对县级融媒体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是今后一段时间学界和业界共同的努力方向。

一、研究对象选取与LDA主题模型分析

我国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是在公共服务的领域内,融合有关融媒体建设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一个具有学科交叉性的新兴研究方向。本文通过运用LDA主题模型对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主题归纳,从而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1.研究对象选取。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中,以“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共得到期刊论文4011篇。在剔除重复、无关论文后,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期刊论文样本2491篇。其中,“县级公共文化服务”746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1006篇、“县级融媒体中心现状”593篇、“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85篇、“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策略”44篇、“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17篇。

2.LDA主题模型分析。基于检索到的文献题目和摘要文本,本文使用LDA主题模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计算不同主题数目下的困惑度(如图1)。经过计算,当主题数目为6的时候困惑度最小,因此将最优主题数目设置为6个,其主题—关键词分布见表1。

表1 主题与其关键词

图1 主题数量图

从表1可以看出,Topic1是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宣传与引领研究,Topic2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研究,Topic3是关于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研究,Topic4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Topic5是关于全国媒体融合的技术规范与绩效评估研究,Topic6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层问题研究。然后,根据计算出的每个时间窗口中的主题强度,得出的主题强度演化热力图(如图2),其中,横轴代表时间窗口,纵轴代表强度值,节点的数值为主题强度。

图2 主题强度演化热力图

图2数据表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从2007年起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日渐紧密,相关研究的热度保持着总体上涨的趋势。

其中,主题4与主题6强度变化幅度小,比较稳定。说明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重点,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关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受到了学界的持续关注,总体上看强度平稳,尤其是在近几年不是最具热度的研究主题。主题2强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党和政府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主题1、主题3和主题5的强度呈下降趋势。主题1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宣传与引领研究,主题3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研究,主题5为全国媒体融合的技术规范与绩效评估研究。十八大以来,为了响应国家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新闻学等领域高度关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研究主题。近年来,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相关研究日益完善,研究热度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从2018年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关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运营、现状与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关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但相关研究的热度体现出较强的上升趋势。

二、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现状

根据上文中LDA主题模型的主题—关键词分布分析,结合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导向变化,可以将我国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1.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随着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内对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王璠认为,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孙健提出,西北民族地区基于民族性、欠发达性等区域特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借鉴现代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开放的思维和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来推进。另外,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是完善县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苗美娟等人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突出贡献和基本经验。

2.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李世敏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基于“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化政治认同”三个维度。中国的县域情况差异很大,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要一切从提升效能出发,既要坚持改革创新,又要因地制宜。祁述裕提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五个着力点,即善用农村文化资源、按照农民的意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整合资源和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朱莉研究了基于公众感知视角的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包含可得性、可达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为主要要素的图书馆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

3.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目前,关于我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谢玉斐认为,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供给,可以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式创新。李山提出,政府行政生产的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需要实现多中心竞争性合作供给,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运转起来。王军伟等人根据西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需求分析,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向与农村居民需求存在错位,供给内容与农村居民需求不匹配。李金龙等人认为,提升农村居民话语权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重要意义。王梅等人认为总体上要建立和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内容的精准化。

4.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建设研究。近年来,国内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与建设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研究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功能分析与发展策略。朱春阳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要解决“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两个层面的任务,其操作经验主要来自于之前的县区媒体与社区报实践、第一阶段大媒体的媒介融合探索实践,以及BAT等商业平台融合发展探索。在现状方面,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遇到了一刀切、一窝蜂,重技术轻内容、重展示轻改革的问题,陈国权认为应从顶层设计角度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在与之相匹配的资金、人才、机构改革政策着力。谢新洲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着重架好融合、创新、引导、服务四个主线。胡正荣认为,2020年是2.0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开端,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黄金时期,也是全面铺开、加紧建设的关键阶段。自主平台建设、中心定位、功能聚合和数据生产是检验2.0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效果的四个方面。

5.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研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研究随之备受学界关注。李岚认为,随着大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成,县级电视台的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为融合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要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姜现甲、高福安提出,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存在目标导向不清晰、融合方式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全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技术与业务流程等。王义保认为,当前广电媒体融合中需要突破的几种思维定式包括内容方式保守、收视率思维、用户理念弱、工作作风行政化和内部体制僵化等。冯结兰提出,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是广电媒体融合的内在动因,而广电媒体融合的本质就是由线性向非线性的转型,广电媒体融合应当实行供给侧非线性改革。

6.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服务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尚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较为单薄。滕朋提出,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置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框架内考察,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的客观要求,是多元维度理解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逻辑起点。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公共服务和县域融媒体的融合,县域融媒体和既有基层传播网络的对接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点所在。沙垚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资本、政治和从业主体三者共同进行的实践,是一个有待展开的过程。张诚,朱天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当“去媒体化”,成为基层“治国理政的新平台”,注重创造公共价值,成为优化县域治理的理论接口与行动框架,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研究评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国内对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研究的重要基础。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尚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性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空间。

1.现有研究大多缺乏公共管理学研究视角。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相关研究大多以新闻学、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功能分析与发展策略,从公共管理学理论出发、探究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学科视角相对缺失,体现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服务属性研究重视不足。

2.现有研究对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差异性研究不足。民族地区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而言,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传统多元、群众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决定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运行机制和效果必然不可一概而论,故针对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的差异性,而现有研究不够充分。

3.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平台和节点,发挥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决定了职能发挥的实效。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法,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现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归纳出相关研究的基本趋势。

1.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将逐渐增多。近年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内各类媒体的功能集合体受到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从上文可知,国内现有研究多从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视角展开,涉及学科较为单一。但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乡村基层文化治理重要性的不断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和建设势必会涉及更多的学科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社会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公共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政治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涉及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学逐渐增多。

2.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性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我国疆域广泛,不同县域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和文化基础差异必然存在。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一般地区与民族地区等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别,因此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应当加强差异性研究。在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问题和策略的同时,注重对不同地理范围、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针对性研究,深化对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研究,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维度。

3.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研究将得到关注。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聚合了县域所有媒体资源,整合了更多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服务,是连接城市与乡村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信息枢纽,也是打造乡村主流舆论的重要阵地。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的不断完善,其服务群众的功能将逐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将日益凸显,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也随之愈发紧密。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更要放眼于基层治理的视野中进行考量。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推进县域内基层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在基层治理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4.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内外学者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研究比较少见。随着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与提升将愈发重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理论,构建适用于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文化效能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理论研究内容,还能够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提供更加完整和优化的分析体系和框架,拓展乡村文化治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系统研究。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国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综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现有研究在管理学视角研究、差异性研究和效能评估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我国乡村振兴脚步的不断迈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必将承担更多的文化治理功能。相关研究将体现出多学科视角研究、差异性研究、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评估研究四个方向的研究趋势。

猜你喜欢

中心基层融合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基层在线
《融合》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