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北京市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及对策建议

2022-12-14穆月英沈辰周大朋魏腾达马欣雨

中国蔬菜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波动冲击北京市

穆月英 沈辰 周大朋 魏腾达 马欣雨

(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通过建立时变VAR 模型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的成因,得出北京市蔬菜价格呈长期上涨趋势,短期受到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通过影响蔬菜供需影响价格,另一方面与其他事件叠加对蔬菜价格产生更大的影响;蔬菜供给量与蔬菜价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疫情因素与蔬菜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等结论。由此,从政府和生产者两个方面提出稳定蔬菜价格的建议。

蔬菜不仅是我国“菜篮子”工程中占比最大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蔬菜价格的周期性剧烈波动以及年际上涨的趋势给农户、消费者都带来了很大困扰,并且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呈现年际趋涨性、年内季节性、灾害天气等突发事件期间的异动性等特征(卞靖和陈曦,2020;俞坤丰,2020;杨娟 等,2021),气象指数、生产成本、居民收入水平等是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徐依婷 等,2017;原云霄 等,2019;翟志宏 等,2021)。

自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蔬菜产业再次面临巨大压力,伴随着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防疫政策带来的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农户生产的蔬菜面临运输难、销售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蔬菜市场的供需矛盾(胡友 等,2021)。从蔬菜价格变动的幅度来看,2021 年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最高为4.3 元·kg-1,最低2.5 元 ·kg-1,全年价格变化幅度达到74.8%;2022 年上半年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最高为4.14 元·kg-1,最低为2.92 元·kg-1,价格变化幅度达到41.7%。“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的现象持续不断出现,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让整个蔬菜产业都面临较高的风险,同时增加了相关部门稳价保供等宏观调控工作的难度。因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后蔬菜价格波动成因以及对蔬菜价格进行合理的预测,对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和宏观政策调控都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已有文献对我国蔬菜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仍缺乏从动态时变的角度分析蔬菜价格波动的成因,因此本文通过时变VAR 模型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的成因,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各个因素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情况,同时运用季节分解的方法对北京市蔬菜价格进行预测。

1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

1.1 北京市蔬菜价格一般波动规律

在长期趋势方面,北京市蔬菜价格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如图1 所示,北京市蔬菜批发平均价格由2017年的2.69元·kg-1增长至2021年的3.25元·kg-1,涨幅20.82%;2022 年上半年北京市蔬菜批发价格持续走高,平均价格3.76 元·kg-1。长期趋势下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可能与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升高等原因有关。

图1 北京市蔬菜价格长期趋势

在季节性波动方面(图2),北京市蔬菜价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季节性波动明显。年初至2 月为价格上涨期,进入3 月后开始回落,在7 月基本达到最低价格后触底反弹,后续价格呈上升趋势。分析认为,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与作物生长时期、消费者季节性消费偏好密切相关,由于年初至2 月不适宜露地蔬菜种植,蔬菜总量供给减少,加之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的传统春节,消费需求增多,从而导致蔬菜价格呈上涨趋势;3—7 月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陆续上市,供给增多,需求相对减少,导致价格持续走低;7 月以来,受夏季高温、设施与部分露地生产受限等影响,蔬菜供给出现“夏淡”,加之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带动,导致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季节性波动属于正常性波动,可以通过技术采纳等方式,调整蔬菜种植时间达到提前或推迟上市的目的,从而平滑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

图2 北京市蔬菜价格一般季节性波动

除季节性波动外,蔬菜价格还会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即超常波动。如图2 所示,自2020 年5月开始,北京市蔬菜价格呈现明显上涨态势,这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有关;2021年9 月蔬菜价格突发性上涨,9—11 月上涨幅度达42.6%,这与2021 年夏秋季新冠肺炎疫情及暴雨灾害对蔬菜生产和流通造成的影响有关。因此,疫情、突发性事件、暴雨暴雪、倒春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容易引起蔬菜价格的超常性波动,即随机波动。此外,价格的超常性波动还可能与蔬菜生产的不稳定、流通渠道不稳定、价格形成不稳定有关。

1.2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蔬菜价格波动

1.2.1 疫情加剧了蔬菜市场价格超常波动 如图3所示,分离蔬菜价格的趋势性与周期性波动后,得到随机因素对价格的影响。2017—2020 年间北京市蔬菜价格随机波动较小,整体趋于平稳,2020年后蔬菜生产受新冠肺炎疫情与异常天气等多重影响,随机价格波动剧烈。具体分析,2020 年第三季度北京市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存在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但主要因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全国强降雨天气对蔬菜生产及采摘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蔬菜供应总体偏紧。2021 年1 月北京市蔬菜价格大幅上涨,逼近历史最高点,一是受到2021 年春节零星疫情影响,各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倡议,北京作为大型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蔬菜消费需求大幅上涨;二是河北疫情、低温寒潮天气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受限,短期内造成蔬菜货源地集中转换、衔接不畅的问题,供给短缺。

图3 北京市蔬菜价格波动分解

分品类而言,番茄、黄瓜、辣椒、叶用莴苣(生菜)、芹菜等果类和叶类蔬菜在北京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对这类蔬菜的生产和流通等带来巨大冲击,对其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相对而言,白菜和萝卜价格低波动小,这与北京居民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的关系(图4)。

图4 北京市不同品类蔬菜价格波动

1.2.2 疫情通过影响蔬菜供给和需求导致价格波动 如图5 所示,2020 年之前北京市蔬菜价格和供应量的一般季节性特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反向关系,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后,蔬菜价格和供应量的关系比较紊乱,一方面存在蔬菜供应短缺的暂时性问题,但主要原因是蔬菜需求容易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导致即使在蔬菜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消费者为避免疫情冲击而普遍囤积蔬菜,从而造成蔬菜价格和供应量的关系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

图5 北京市蔬菜价格和上市量关系

1.2.3 疫情与其他突发因素的叠加导致价格波动放大 整体而言,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影响,北京市蔬菜供给与需求均受到冲击,全年蔬菜价格5 月以前低迷,后半年高位。2021 年前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基本向好,蔬菜市场价格属于常态变动,但7 月以后的疫情与暴雨叠加导致蔬菜价格剧烈升高。与此同时,2022 年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叠加,蔬菜供给受到影响,石油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对蔬菜市场价格造成冲击,蔬菜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因此,蔬菜价格波动更加剧烈。

2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蔬菜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蔬菜价格传导机制

北京市蔬菜价格传导机制如图6 所示,蔬菜价格的波动主要来源于3 个方面的因素:供给端、需求端以及外部因素。其中蔬菜供给端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蔬菜生产、运输等过程中的成本;蔬菜需求端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和需求的改变;此外,例如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也对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一定的影响。

图6 北京市蔬菜价格传导机制

蔬菜供给端的影响主要分为4 个部分,其中蔬菜供应量指蔬菜上市量,蔬菜每日价格波动与蔬菜上市的数量密切相关,当上市量增加时,蔬菜价格会出现下降,反之当上市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蔬菜价格会出现上涨;季节性因素指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生长特点,受天气转凉的影响,蔬菜生长量下降。蔬菜价格在每年进入第三季度后开始上涨,在翌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蔬菜产量增加,市场价格回落;生产成本指农户生产蔬菜过程中的种子、化肥、土地租赁、人工等费用,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对蔬菜价格有明显推动作用;运输仓储成本指蔬菜运输、存贮、电费、油价等费用,如果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距离较远,那么蔬菜的运输和仓储费用自然会随之上升。

蔬菜需求端的影响主要分为3 个部分,其中蔬菜市场行情指每日蔬菜批发零售的整体价格变动情况,当蔬菜市场整体价格比较稳定时,某一品种蔬菜价格不会出现暴涨或是暴跌的情况;消费者价格预期是指消费者根据蔬菜价格的历史行情做出判断,当蔬菜价格的变动超过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预期时,消费者会放弃该种蔬菜并选择其他蔬菜替代;消费者需求变化是指市场中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对蔬菜的消费行为做出改变,例如消费者对蔬菜的品质、包装、新鲜度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因此这些更高的需求会体现在蔬菜的价格中。

蔬菜价格的外部因素主要分为4 个方面,首先是气候因素,气温、降雨等对蔬菜的生长至关重要,此外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对蔬菜的生产会产生极大冲击;目前疫情防控政策也是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的因素,在疫情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防疫政策会对农户的正常生产有一定影响,此外蔬菜的运输、销售也会受到影响,例如疫情管控消费门店歇业、运输车辆进出京受到限制等,让蔬菜面临销售、运输的难题;政策扶持主要是指政府对菜农的补贴,当政府的政策出现倾斜或是补贴力度较大的时候,会激发菜农种植的热情,进而增加蔬菜产量影响价格;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在销售市场中的销售点,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将传统的小商贩地摊销售转变为零售市场集中管理,零售摊点的减少、市场进入的高门槛让商贩的销售成本上升,进而反馈到蔬菜价格中。

2.2 时变VAR 模型的分析

时变VAR 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各个变量对北京市蔬菜价格在每个时点的冲击情况,动态描绘该冲击的时变特征。

选取的变量包括: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北京市蔬菜上市量、北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北京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北京疫情新闻政策指数,分别用P、S、AGRPI、VCPI、ENI 来表示。其中,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单位:元·kg-1)、北京市蔬菜上市量(单位:万t)数据来源于菜篮子市场信息公众号,北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北京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选取的时间为2017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北京疫情新闻政策指数是将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市卫健委从2020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发布的有关“疫情”“防疫政策”等作为搜索关键词,将每个月与疫情有关的新闻、政策、措施等条数进行汇总编制。

2.3 蔬菜价格等间隔脉冲响应情况分析

如图7 所示,滞后2 期时所有变量对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冲击,当滞后期扩大时,各个变量对蔬菜价格的冲击迅速下降。说明当期蔬菜价格受到所有变量的冲击时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冲击不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影响。从各个因素具体的影响来看,蔬菜上市量对蔬菜价格始终是负向的影响,并且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20 年之后,蔬菜上市量对蔬菜价格的负向影响强度在下降。可能是因为在疫情背景下蔬菜价格受到市场机制以外的因素影响,比如政府为稳定蔬菜价格出台一些政策限制蔬菜价格暴涨暴跌,导致原先由供需情况决定的价格出现改变。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蔬菜价格是正向的冲击且强度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反映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是蔬菜价格重要的组成部分。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蔬菜价格的影响变动比较频繁,且正负向影响交替进行,在2020 年之后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图7 2017—2022 年北京市蔬菜价格脉冲响应情况

2.4 蔬菜价格特定时点脉冲响应情况分析

对2017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北京市蔬菜价格高价位点的2017 年1 月、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2021 年1 月、2022 年3月分别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疫情前后各个变量对蔬菜价格的冲击有显著的差异。从2017—2019 年3 次蔬菜最高价来看,蔬菜上市量对蔬菜价格的冲击在2017—2019 年3 次历史最高价处都是负向的影响,并且在2018 年的负向冲击强度最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蔬菜价格的冲击是正向影响,在2017—2019 年3 次历史最高价的冲击曲线高度一致。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蔬菜价格的冲击在2017—2019 年3 次历史最高价中都是正向冲击,并且冲击情况高度相似。

从2020 年疫情以来蔬菜历史最高价的脉冲响应情况来看,蔬菜上市量对蔬菜价格的冲击在3 次高价位处有明显的差异性:2022 年蔬菜上市量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明显,2020 年及2021 年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蔬菜供应量没有明显减少,但是多个地区对蔬菜价格的预期不断攀升,最终蔬菜价格的上涨领先于蔬菜上市量的变化,导致冲击不显著。北京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北京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蔬菜价格的冲击在2020年之后的3 次最高点处保持高度一致,说明这两个因素对蔬菜价格历史最高点处的影响情况很稳定。北京疫情新闻政策指数对北京蔬菜价格的冲击在3次高价位处有明显的差异性,2020 年疫情爆发初期,政策等因素对蔬菜价格有一定的影响。2021年北京疫情防控态势较好,整体来看蔬菜价格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更小。但是在2022 年之后全国疫情多点爆发,北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在疫情管控下,北京的蔬菜生产和运输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严格管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北京蔬菜价格上涨。

蔬菜价格虽然是市场信号,但价格波动的原因并不局限在市场领域,产业链方面对蔬菜价格的波动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是蔬菜生产经营者规模小,种植专业化程度低,造成蔬菜供应的波动。我国蔬菜种植户在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的决策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部分蔬菜供应和价格的起伏波动。二是缺乏规范而稳定的蔬菜流通渠道,影响蔬菜销售,造成生产的不稳定。中间商到地头收购仍是农户销售的主要渠道,从长远角度而言缺乏多元化、规范化的流通体系,不利于稳定蔬菜生产和供应。三是缺乏蔬菜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蔬菜价格稳定保障体系。在批发市场上按照商议定价,没有形成反映供给需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缺乏价格指数保险、稳定价格的系统对策。

2.5 蔬菜市场价格的短期预测

通过季节性分解以及OLS 线性回归,对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进行预测(表1)。2022 年8、9 月的蔬菜价格相比于7 月将会出现上涨,在10、11 月出现下降,随后在12 月之后继续上涨。

表1 北京市蔬菜价格预测值 元·kg-1

从预测的价格来看,2022 年9 月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格3.50 元·kg-1,与2021 年9 月相比同比增长22.3%;与2020 年9 月蔬菜价格3.37元·kg-1大致相同;10 月蔬菜平均批发价格3.04元·kg-1,与2021 年10 月相比同比下降21.0%;与2020 年10 月蔬菜价格3.08 元·kg-1大致相同;11月蔬菜平均批发价格预测2.65 元·kg-1,与2021 年11 月相比同比下降53.9%,比2020 年11 月下降16.2%;12 月蔬菜平均批发价格预测价为3.05 元 ·kg-1,与2021 相比同比下降19.3%。

从2022 年9—12 月的价格预测来看(图8),北京市第四季度的蔬菜价格走势与2020 年类似,2021 年受寒潮影响,北京市蔬菜价格普遍出现上涨。如果未来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根据正常的季节性波动规律,蔬菜价格走势会与2020 年大致相同,并且价格略高于2020 年。

图8 北京市蔬菜价格预测拟合图

3 结论

本文基于近5 年(2017—2022 年)的蔬菜市场相关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市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针对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北京市蔬菜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季节波动呈现为年初和年末价格高,年中价格低的特点。随机波动受到暴雨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对蔬菜市场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通过冲击蔬菜市场需求和供给等而波及到蔬菜价格变动。新冠肺炎疫情与暴雨等自然灾害和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叠加,对蔬菜市场价格产生强烈冲击,并对其影响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通过对VAR 和回归模型分析,蔬菜上市量与蔬菜价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鲜菜消费者价格指数、疫情因素与蔬菜价格呈正相关。不同时期的因素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性,且疫情因素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愈发明显。

4 建议

4.1 政府层面

4.1.1 强化大型蔬菜生产保供基地建设 针对北京市居民有较大消费需求的大宗蔬菜品类(比如番茄、黄瓜、萝卜、白菜等),应在郊区县、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建立相应的蔬菜保供基地,实现“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

4.1.2 完善蔬菜供应和价格信息系统 蔬菜的生产供给信息对生产者和各类市场主体都有着重要作用,健全的产品供求信息系统有利于市场机制在蔬菜价格形成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此,政府层面有必要强化蔬菜生产供给和价格信息收集、发布系统。

4.1.3 健全蔬菜流通渠道和市场体系,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因素 在蔬菜的消费地和生产地,要加强蔬菜流通体系硬件建设,优化规范市场管理体系等软件建设,强化蔬菜跨区域供给保障体系。

4.1.4 健全蔬菜生产的政策性保险体系 蔬菜生产的弱质性,既有来自新冠疫情、异常气候和病虫害等自然风险,又来自价格异常波动的市场风险。在完善现有农业保险和蔬菜生产政策性保险的同时,要尽快普及并有效推行能够分散市场风险的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蔬菜政策性保险。

4.2 生产者层面

4.2.1 在蔬菜生产中注重引入现代要素,提升蔬菜生产效率 蔬菜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特点,蔬菜生产者应注重采用蔬菜种植新技术,规范生产过程,提高蔬菜品质,增强种植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4.2.2 健全蔬菜种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与专业化能够提质增效,蔬菜种植者应着重发展、参与以农资购买、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乃至蔬菜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保障种植收益的同时,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波动冲击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